唐朝在众多朝代中,属于鼎盛时期。不管是经济文化体系,还是军人将领都是非常出众的,而周围的藩属国家都是非常尊重向往的,使得唐朝的影响力在今天的亚洲国家也是非常出名的。今天要讲的就是压制唐朝三十年的梦魇——论钦陵。

这个人究竟做了哪些事情,竟然成为了唐朝的梦魇?
为何唐朝名将接连被他一人打败,压制了唐朝三十年之久?
事件缘由:论钦陵是当时吐蕃松赞干布死后的第二位掌权者。论钦陵的名字应该是噶尔·钦陵赞卓,在论钦陵之前,吐蕃都奉行与唐交好的策略,没有发生奇怪的事情。他的父亲是吐蕃的国相禄东赞。
从松赞干布时代开始,噶氏家族一直是吐蕃的重臣,长期把持国政。禄东赞死后,五个儿子们轮流控制着朝局。新任吐蕃王年幼,论钦陵就成了吐蕃的宰相大论,论钦陵就是宰相钦陵的意思,自此就开始改变了对外策略,开始积极的向外扩张。
论钦陵是唐代吐蕃史上最为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由于年幼吐蕃王赞普不得不仰仗拥兵在外的论钦陵,由此造成了噶尔氏专权的局面。

他们家族兄弟几个分工明确:老大赞悉若负责政务和军队后勤,是家族政治代言人、最高首领;老二论钦陵充当战场救火队员,军事能力出色,折腾大唐名将三十年,几乎未遇一败;老三赞婆专门留在青海第一线,专门负责对唐作战,老四悉多干、老五勃论负责吐蕃其他方向,比如西域(西域是吐蕃食盐重要进口渠道,也可以分润丝绸之路上的暴利)和南诏方向和剑南道。
导致论钦陵向外扩张的原因,就是当年唐朝名将苏定方率领军队一千,打败了八万的吐蕃军,并且斩杀吐蕃副相达延莽布之(吐谷浑王室),再战以8000破十万,火烧布达拉宫,吐蕃国相论禄东受创而亡,论钦陵踉跄而逃。
其父身死,宫庭被烧毁,十万大军被对方几千人所破,斩首九千二,可见,昔日耻辱的记忆已深深刻在了论钦陵的脑海中。从此他便潜心学习军事、领兵作战等等各方面的能力,来提升自己。

后来论钦陵的军事能力各种方面大幅度提升,也成为了吐蕃史及中国古代史上近乎没有败绩的著名将帅之一。他在唐中期,大唐武力最鼎盛的时代,竟如同大魔王一般,横压盛唐。而且据敦煌文献记载,钦陵不仅善于作战,而且能言善辩,极有远见。
唐军统师王孝杰曾致书钦陵书信,将唐朝比喻霹雳,吐蕃比喻成岩石,直言,天降霹雳,轰击岩石,岩石再大岂能相比?
论钦陵将唐军比喻蝇群,复信,你们之军旅实如湖上之蝇群,为数虽多,不便于指挥,与山头云烟相似,对于人无足轻重也。吾之军丁岂不是犹如一把镰刀割刈众草乎?牦牛虽大,以一箭之微,射之难道不能致死乎?
事实证明,论钦陵的军事天赋比他的言辞还要犀利百倍。高宗李治、武则天时代的名将,几乎都沦为钦陵的手下败将,包括“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贵。
三箭定天山:薛仁贵是唐朝著名的战将,战功赫赫,曾经“三箭定天山”的事迹让他声名远扬。薛仁贵的三绝是“射、戟、槊”。首先是射。

在东征高句丽的时候,唐军在李世民的统率下,水陆并进,一路斩关夺寨,但是抵达“安地”这个地方时,出现了惊险的一幕。
唐军中有一员朗将刘君邛被高句丽军队围攻,如果不能及时救援的话,估计刘君邛就得命丧当场。就在这个危急时刻,只见薛仁贵单枪匹马,瞬间突入敌军阵营,敌兵还没反应过来时,薛仁贵已经出现在一名敌军将领面前。
只听咔嚓一声,那名敌将的头颅被一刀砍下,薛仁贵接着顺手将其提过来悬挂于自己的马上。
高句丽的士兵见状,当场被吓破了胆,没有人再敢往前一步,慑于薛仁贵的勇猛,高句丽军队立马就撤军而去。

根据史料《旧唐书》记载:仁贵自恃骁勇,欲立奇功,乃异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张弓,大呼先入,所向无前,贼尽披靡却走。大军乘之,贼乃大溃。
还有《资治通鉴》里面的描述:会有雷电,龙门人薛仁贵著奇服,大呼陷陈,所向无敌;高丽兵披靡,大军乘之,高丽兵大溃,斩首二万馀级。
还有在龙朔元年,铁勒进犯唐朝边境,薛仁贵为铁勒道行军副大总管。军队出发前唐高宗宴请将士,席间唐高宗对薛仁贵说:“古善射有穿七札者,卿试以五甲射焉。”

薛仁贵应命,置甲取弓箭射去,只听弓弦响过,箭已穿五甲而过。唐高宗大吃一惊,当即命人取更加坚固的铠甲赏赐薛仁贵。
到了龙朔二年,回纥铁勒九姓突厥(九个部落联盟)得知唐军将至,便聚兵10余万人,想要凭借天山有利地形,阻击唐军。
薛仁贵应声出战,独挑几十人,连发三箭,敌人3员将领缀马而亡,敌大军见之,立即混乱,其他人慑于薛仁贵的箭术和勇武,纷纷下马受降,薛仁贵指挥大军趁势掩杀。

导致了薛仁贵率军击败九姓铁勒大军的最终结果。这件事最终成就了薛仁贵生涯中的传奇事件“三箭定天山”。
此战,薛仁贵多次击破敌军,勇猛无敌,薛仁贵的威名不仅震慑了敌军,还在唐军当中广为传颂。可见薛仁贵的军事能力还是十分不错的,但是在对战论钦陵的时候,还是失败了。
对战论钦陵:安西四镇是唐初期设立的四个军镇,还是重要的边防要塞。吐蕃发兵进攻安西四镇,并强制占领了这里。消息传到唐朝,唐高宗立马大怒,派出十万兵马,交给薛仁贵带领,郭待封作为副手,希望灭掉吐蕃。

薛仁贵在到达大非川之后兵分两路,他率主力去乌海偷袭吐蕃,留郭待封率兵两万驻守大非川守护粮草辎重,结果郭待封听说薛仁贵立功了,违抗军令,前往乌海意图立功。
郭待封带领的人和物资都被吐蕃包了饺子。薛仁贵弹尽粮绝,被论钦陵打得没有招架之力,除了薛仁贵,大军被团灭。薛仁贵的失败,一大部分可以归咎于郭待封。
郭待封出生于军事世家,是一个典型的没有什么实力的军二代,来军队作战只是为了增长作战经验。郭待封是唐初名将郭孝恪的次子,唐高宗时期,他得到裴行俭的提拔,升官至左豹韬卫将军。

唐朝当时又不缺能打的猛人。所以就算郭孝恪本人的能力跟其他著名将领对比来说差点,也不会出太大的乱子。因此就留任了。
就像刘昫《旧唐书》对于郭孝恪评价:孝恪机钤果毅,协草昧之际;树勋建策,有杰世之风。然而务奢为恒,既未尽善,举众失律,不其惑与!
郭孝恪本身能力就稍微差些,再加上儿子的贪大喜功,毫无根基,大部分因为这个缘由造成了薛仁贵的失败,再加上吐蕃论钦陵的实力确实强悍,导致轻敌,共同所致。
名将接连失利:交战失败的消息传到唐高宗耳中,因为主要责任在郭孝恪,郭孝恪最终被减死除名,薛仁贵也被贬为庶民,流放外地。

唐高宗知道薛仁贵是有军事能力的,连他都打败,说明吐蕃论钦陵确实势力很强。于是过了8年,唐高宗派出李敬玄,带着18万人马雄赳赳的出发了。苦战好几个回合后,李敬玄手下的先锋被杀,吐蕃军一鼓作气,开始杀气腾腾的追赶李敬玄。剩下的人马又在湟川拼死一战,结果失败了。
后来到了武则天时期,又命颇有声望的名将王孝杰为主帅,娄师德为副手,带兵再次讨伐吐蕃。然而,还是在论钦陵手中吃了败仗。

论钦陵已经成为大唐无法迈过的一重高山。于是唐朝名将郭元振,向女皇武则天,再次祭出最擅长的离间之计。论钦陵功高震主,吐蕃王肯定也早已不满。
离间之计:说起历史上面的离间之计,最出名的要属三国时期。曹丕死后,曹睿继位。诸葛亮听闻此报,打起了伐魏的主意。曹魏众多将领,他都不怎么放在眼里,可对于司马懿这个狡猾的对手,他倒是心有顾虑的。

司马懿位高权重,新上位的曹睿本就对他心有戒心,可以多派人手散布流言,就说他要造反,四处张贴告示,以证明他的不臣之志。曹睿必定怀疑,便会有杀他的心。
曹睿果然中计,外加华歆等人在旁挑拨,便将司马懿削职回乡。
而离间计原指使敌人的间谍为我所用,或使敌人获取假情报而有利于我的计策。后指用计谋离间敌人引起内讧。
所谓离间计,必须是有“间”可离,正是因为吐蕃王跟论钦陵之间有可以利用的“间”,所以这个计谋才会管用。
被迫自杀:之前吐蕃王还年幼,权力都掌握在论钦陵手中。三十年的时间里,唐朝一直苦苦挣扎,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局势。这是一个大唐王朝的噩梦,但是随着吐蕃王慢慢长大,逐渐对于论钦陵这个权臣越发不满。

以至于到了后期吐蕃国内国外只知有论钦陵,不知有吐蕃王赞普的地步。等到之后吐蕃王和武周讲和,论钦陵与赞普的关系也更加糟糕了,赞普想讲和,但是论钦陵不想,君臣关系进一步恶化。
最终吐蕃王赞普先是杀了论钦陵的一个弟弟,然后以狩猎为名去他的领地杀了他的部下两千多人,最后当他想反抗已经没有办法了,被迫自杀。这个让大唐忌惮了30年的猛将就这样无奈的死在了自己人的眼前。
论钦陵的其他弟弟和儿子们为了免于被杀,于是同年四月率部千余人降唐。投奔了唐朝,当时武则天大喜,亲自接见,论钦陵的子孙以论为姓,在唐朝封官加爵,帮助唐朝平叛,守卫边疆。
结语:

从论钦陵打败薛仁贵到最后被迫自杀等等事迹,都可以看出论钦陵有一部分缘由还是占的地利而已,大唐将士劳师远征高原地区,受制于广泛的高原反应是难以取胜的根本原因。如若论钦陵真能所向披靡,战无不胜,那吐蕃早就轻松灭唐了。
参考文献:
史料《敦煌文献》论钦陵人物描述
史料《旧唐书》薛仁贵人物记载
史料《资治通鉴》里面薛仁贵的描述
刘昫《旧唐书》对于郭孝恪评价
识典百科 郭孝恪、郭待封人物描述,离间计解释
苏定方怎么那么猛啊,居然曾经千人踏平吐蕃拉萨,后面将领都做不到。。。
主要还是武后的关系,武后能力非常一般,除了唯一女皇帝这头衔
最终还是被陆地神仙李泌用计大破吐蕃
薛仁贵使用方天画戟重达二百四十斤!用来做承重墙的柱子!
薛仁贵个人武力很强,但带队能力不及李靖李勣和苏定方,如果李勣为主,薛仁贵为辅,这仗绝对败不了。
薛仁贵真的亏大了 被人拖后腿 这一战要是赢了再退休 历史地位可以再往上点[哭哭]
是郭待封这朱头,连累了薛猛人。薛仁贵,也许是整个大唐最牛的一员超级战将。不是郭待封,大非川之战,会是另一副模样。可惜了薛猛人。
武则天把能打仗的都杀得差不多了,然后让武家的废物去领兵当然对外各种败喽。
最终也是逃不过身死族灭!
后面的朝代只有元朝兵峰让吐蕃臣服,明朝臣服过一段时间,然后就是清朝满汉军队平定廓尔喀。最后被英国殖民者切走不少。
府兵制度的崩坏
确实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