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逝世那年,一男婴在杭州诞生,51年后让明朝多存活了200年

百年机动站 2023-12-03 07:21:05
前言:

明朝在起起伏伏中屹立了三百多年,往往一个国家的兴亡衰败都是因皇帝的个人能力与品质而定。在整个明朝历程中,登基的皇帝们大多是昏庸荒唐的,不管是性格还是做的事情,一个比一个奇葩,但是整个明朝不管是经济,文化还是军事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这也正是因为有很多能臣辅助才得以让明朝能够执政三百多年。而今天要讲的也是其中一位能臣——于谦。

于谦究竟做了哪些事情,竟然让明朝又多存活了二百年之久?

事件缘由:

明清两个朝代,皇帝权力达到了封建王朝的顶峰,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统治的稳定,也是两个朝代能延续几百年的原因之一。

相比之下,明朝的皇帝大多比较平庸,在处理政务上没有什么大的作为,甚至出现了有的皇帝几十年不上朝的情况。

而于谦就是出生在这其中,朱元璋驾崩那一年,于谦也出生了。于谦品格的形成受到了家庭的影响,他的祖父于文明曾经担任兵部主事,祖父忠诚守信、清廉正直的情操在和小于谦的相处中默默感染着他。

长大后的于谦,在24岁时考中了进士,正式开启了他的官员生涯。到了后来由于出色的能力,于谦被任命为御史。同年,朱高煦起兵造反,明宣宗选择亲征,于谦随行。

于谦以御史之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的过错与罪责,从而受宣宗赏识。

朱高煦之乱:

高煦之乱指的是宣德初年汉王朱高煦发动的叛乱。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第二子,仁宗朱高炽的弟弟。

因为在朱棣起兵造反时,由于朱高炽身体肥胖,再加上是世子,所以就留在了大本营。而骁勇好斗的朱高煦跟随父亲朱棣一起造反拼杀在第一线。后来更是在朱棣危难之际,援救朱棣,朱棣对这个儿子十分满意,且由于累累战功,朱高煦在靖难派勋臣武将中声望很高。

在朱高煦获得藩地后,赖在京城不走,后来朱棣察觉了朱高煦的谋逆之心,于是朱棣就强制他就藩,很显然朱棣这次并没有严惩这个儿子。

朱棣去世后,朱高炽登基,就是历史上的明仁宗,可惜龙椅还没坐热乎,登基还没一年的朱高炽也去世了。传位于其子朱瞻基,是为宣宗。此时的朱高煦更是摩拳擦掌,在他心里认为这个皇位本来就是他的。

朱高煦先后联络重臣张辅和山东都司靳荣,均事败,而朱高煦却野心炽烈,欲在如此孤立的情况一下起兵造反。朱高煦联合一些地方大员,招兵买马,伺机拉拢朝中权臣贵胄。忍无可忍,无需再忍。朱瞻基决定御驾亲征。

明宣宗到达后,将大军驻扎在乐安城北面,并将乐安城包围起来,朱高熙不敢出城迎战,最终选择投降。于谦严词责备朱高煦,使得他伏在地上颤栗,自称罪该万死。皇帝为此感到高兴,于是赏赐财物给于谦。

此后到了明宣宗朱瞻基的儿子朱祁镇在位的时候,他接手的是一个国力强盛的国度,而在他手中却差点把国家折腾没了。朱祁镇在土木堡被俘,成为罕有的北狩皇帝。

土木堡被俘:

明正统十四年,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遣使2000余人贡马,向明朝政府邀赏,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并减去马价的五分之四,没能满足他们的要求,遂于这年七月,统率各部,分四路大举向内地骚扰。

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令异母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50万大军出征。

进军到大同还未交锋,王振就听闻到了惨败的前线,于是又命令军队撤退。

王振的家在蔚县,当时属于大同府的管辖范围,于是他决定请皇帝到自己的家乡看看,只要沿着这条路进发,足可以平安抵达京城。

然而大军仅朝蔚县行进五十里,队伍突然停了下来,但王振却以“秋收在即,大军路过必定践踏庄稼”的高尚理由,命令大军转向。然后接到命令,所有部队立刻转向,回到大同,沿来时的居庸关回京。

明军用三天时间赶到了土木堡,这里离军事重镇只有二十五里,只要进入军事重镇,所有的人就都安全了。

也先部队突然发动攻击,明军猝不及防,所有部队进入高地土木堡。士兵挖地两丈不见一滴水,这时候的瓦刺部队已经将明军包围,占领了唯一的饮用水河。

也先部队短时间内也无法击溃明军,于是想到了一个办法——议和,把明朝军队引诱出来。饥渴难耐的士兵们在王振的错误判断下移营找河,找到河水的士兵犹如无头苍蝇,争先恐后的奔向河边,部队瞬间不击而溃,也先部队趁机发起攻击,顺势拿下了仅存的明军。

二十多万大军被也先两万骑兵追着砍杀,最后几乎全部被歼,随行文武大臣几近丧命,大明精锐付之一炬。王振被护国将军樊忠在争乱中击杀,明英宗朱祁镇也成为瓦刺的俘虏。

土木堡兵败的噩耗传到京城,朝野震惊。当时,大臣徐有贞说:“星象有变化,当迁都南京”。而此时,于谦却厉声说:“提议南迁的人应当斩首!京师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动便大事去矣。难道不见宋朝南渡的故事吗?”

也正是因为于谦的坚持,才保住了大明的江山。以至于,明朝没有出现宋朝一样的局面,只能偏居于一偶。于谦认为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皇帝只是国家的象征而非国家本身,不能因为皇帝被俘而放弃国家的尊严和安全。

于谦主张保卫京城,并且斥责了那些主张南迁的人。其次倡导“攻守兼备”的方针。于谦既重视边防的防御,也重视边防的进攻。此外,于谦还着力发展军事科技,提升装备水平,使明朝军队在战场上能够更有效地应对外敌。

留守的朱祁玉肯定了于谦的诸多意见,于是朝廷确定下来了守卫京师的决策,朝廷上下共同抵抗敌军。

守卫京师:

于谦亲率部队守住了京城,在万般无奈下,拥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即为景泰帝。景泰帝对于谦非常倚重,每有大事,都先征求于谦的意见。

大战在即,瓦刺的首领想利用手中的英宗,逼迫明朝向他求和,并趁机霸占明朝的江山 。于谦识破了瓦刺的这一企图,他再次说出了那句“社稷为重,君为轻”,拒绝与瓦刺议和。

并将短时间内召集起来的二十二万大军,列阵于城门之上,做好了迎战的万全准备。

随后,瓦刺进犯,明军在代宗和于谦的领导之下,成功抵御了敌军,保住了京城与大明的江山社稷,并使得瓦刺军队溃败,士气大损。

连续几个月,面对着这座看似孱弱的城池,蒙古军团却遭到了大难,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明朝各地的军队陆陆续续前来保驾。眼瞅着失去战机,瓦剌部队最终带着明英宗回到了漠北。

但是此时此刻,明朝已经另立新君,明英宗的价值也已经完全失去。一年之后迫不得已,瓦剌部队也只好将明英宗送回大明,这场轰轰烈烈的京城保卫战,最终以大明的胜利而告终。

因为京城保卫战的胜利,于谦这一次为大明朝续命了200年,对于大明朝的功绩可以说是比天高比海深。

没想到明英宗回来后,发动了夺门之变,由此恢复了帝位,而复辟的英宗要清洗异己,于谦与大学时王文等人,被控谋反,最终被斩首于崇文门外。

夺门之变:

一年后,瓦剌也先觉得朱祁镇再无利用价值,于是派员出使北京,同意无条件释放朱祁镇,实际是居心叵测,想用另一种方式瓦解大明朝。

面对瓦剌的再次挑衅,朱祁钰猜到其中阴谋,于是他紧急召集于谦、王直、胡濙等举行朝议,想听听他们的意见。众人一致建议,迎归太上皇,让他不再经受大漠风霜,实则是维护国家体面。

虽然,这时的朱祁镇已经从皇帝变成了太上皇。但是朝堂内,依然有一批人想拥立他重新复位的。

不过朱祁钰还是比较仁慈的,并没有对这个哥哥起杀心。同意将朱祁镇给迎接了回来。回是回来了,但却被他软禁在了南宫里面。

其实朱祁钰在登基伊始,立的就是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本来朱祁钰是想重新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但是无奈这个小太子太不幸了,一年之后就夭折了,然而这是朱祁钰的独子啊。

到后来病重之时,太子之位必须确定了,朱祁钰这才听从了于谦的建议,同意重新立朱见深为太子,准备第二天上朝之时就把这件事给确定下来,然而就在这个夜晚,政变发生了。

在石亨、徐有贞、曹吉祥这些阴谋家的心里可不是这么想的,如果真是顺理成章的朱见深成为太子,那么于谦这些人可以说是拥立有功,他们这些人就更加没有了翻身做主人,铲除异己的机会了,于是他们便想出了让朱祁镇复辟这一方法。

朱祁镇则悄无声息地成功复位后。由于拥立有功,事后石亨、徐元玉、许彬、杨善、曹吉祥都被加官进爵,而保卫了京师的于谦,却因为当初拥立朱祁钰,被以谋逆罪处死。

于谦被处死之后,第二年徐有贞被石亨污蔑构陷,被发放到金齿口充军。又过了几年,石亨也被捕入狱,在监狱中死去,曹吉祥因为谋反被皇帝下令灭族。

到了成化初年,明宪宗将于冕赦免回来,他为于谦申诉冤枉,从而使于谦洗清冤屈,恢复了他的官职,并且赏赐祭文。

到了明孝宗时期,又给于谦加赠了,谥号肃愍,后改谥号为忠肃,赐在墓建祠堂,供永世祭奠。

结语:

从于谦受到赏识到最终平反等等事件,都可以看出于谦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不仅深具宰相之能,还精通兵法,实为大明重器与真正的栋梁之材。

于谦不仅有着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于谦的军事改革与民族政策,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明朝边疆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智慧和勇气所留下的辉煌印记,也都深刻地影响了后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英雄豪杰为国家的疆土安全而奋斗。

参考文献:

《明史》

《明实录》

《正说明朝十六帝》

《景泰铜人录》

《兵书十八篇》

0 阅读:1379
评论列表
  • 2023-12-05 19:06

    多活2OO年的明朝报恩就是送他上菜市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