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杀了一位举世奇才,提拔一个文盲大将,16年后救了蜀国江山

百年机动站 2023-12-01 07:34:07
前言:

诸葛亮可谓是三国时期最出名的军师了,他为了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时三国鼎立的局面十分不稳定,而作为蜀国的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来的人才,诸葛亮就这样不辱使命的逆流而上、临危请命。今天要讲的就是关于诸葛亮的事情。

诸葛亮因为什么事情,竟然杀了一位奇才,提拔了一位文盲大将的呢?

十六年后,这位文盲大将又做了什么事情,竟然救了蜀国江山?

事件缘由:

虽然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但是没过多久,刘备就在白帝城病逝了,在他临终之前,他传唤了自己的丞相诸葛亮,握着诸葛亮的手,字字泣血地把整个国家托付给了他。

而对于诸葛亮来说,刘备于他有知遇之恩,他并非是一个薄情寡义的人,所以听到刘备的遗言,诸葛亮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

先失去荆州,后又失去关羽,在多年混战中,蜀国一而再再而三地失去了,很多的将领人才,此后,诸葛亮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让蜀国休养生息,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汉国内渐趋稳定,民心也得以凝聚。但是为了北伐的胜利能够大一些,他还是决定由自己亲身上阵,领兵作战。

他所器重的大将马谡,和诸葛亮的意见不合,马谡决定一意孤行,违背诸葛亮对他下达的作战指令,导致街亭失守。损失惨重。

街亭失守:

蜀汉与曹魏的街亭一役,是诸葛亮首次北伐过程中至关全局的一步,可他偏偏启用了名不见经传的马谡。

当时,蜀汉的将领都认为应该派魏延或者吴懿这类的老将来守街亭。魏延是刘备当初钦点的战将,吴懿是当时的国舅。都是实战历练丰富的老将。但诸葛亮却排除众议,选择了同派系且私交极好但年轻没经验的马谡。

因为马谡才气过人,饱读兵书,诸葛亮对他很器重。两人常常谈论兵法到深夜,亦师亦友,形同父子。有意培养他为自己的接班人,方便此后能上位。

但毕竟马谡没什么经验,他自视甚高,觉得自己的谋略无人可比。这股傲气在日后为他招来了灭顶之灾,也终结了他年轻的生命。

因祁山的军事意义较为特殊,所以,在此处被蜀汉大军占领后,诸葛亮也决定将守卫祁山的重要任务交予马谡。

街亭要塞背水一战,地势险要。诸葛亮深知这一战的重要性,便决定派新选拔的谋主马谡为主帅,以王平为副手,前去迎敌。王平这位副将虽然不识字,但以勇猛闻名。他从小就跟随先帝刘备南征北战,是一位实战经验丰富的猛将。

临行前,诸葛亮反复叮嘱马谡,一定要谦虚听取王平的意见。更不能自负而轻敌。为确保万无一失,诸葛亮在临行前为马谡制定了详细的战术计划。

当时,对于蜀军而言,街亭是一个咽喉要道,必须要有人驻守。诸葛亮细心规划街亭的防守,把这个关乎决定性的重地,派给他信任的马谡防守。

街亭中有一潭天然泉眼,有了这汪清泉就可以作为蜀军的水源,也就是说,只要马谡守住这片水源,利用地形的先天优势来防御魏军的进攻,只要按兵不动,以便给大部队随时增援,这场祁山之战,便有胜利的希望。

当看到张郃的大军长途跋涉经过此地的时候,马谡自认为张郃大部队一定十分疲惫不堪,只要他在这里以逸待劳,布下埋伏,想给张郃一个措手不及。

结果没想到马谡被打的落荒而逃。丢失了街亭。可是张郃哪是马谡轻易能战胜的,张郃身经百战,打了无数胜仗。

身经百战:

陈寿曾经说过:郃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也就是说张郃识兵机,善察地理,用兵如神,连诸葛亮都害怕。其实,不止是诸葛亮,连刘备当年都忌惮张郃。

曾经张郃是袁绍的四大庭柱之一,武功厉害,袁绍失败以后投降曹操,成为曹操的五子良将,张郃也是三国演义排名前的二十四武将之一。

张郃智勇双全,到了三国后期,超级猛将所剩不多,吕布,关羽,张飞,这些排名前列的武将都死了。后期除了蜀国魏延和张郃单打独斗打平手之外,好像没有武将能和张郃挑战。

张郃是蜀国的强敌,诸葛亮有点害怕张郃,千方百计想办法干掉张郃。张郃武功也厉害,谋略过人,司马懿都让张郃三分。

张郃到了曹操这边之后深受老板赏识,曹老板带着张郃一路攻打邺城,攻下之后又带着张郃追击袁老板的儿子,剿灭袁家的残余势力。而后曹操又让张郃独自带兵包围雍奴,顺带连周边的海贼也顺道收拾了一番。

剿完了山贼之后,张郃又跟着曹操一路从渭南开始,打马超,赶韩遂,围安定,降杨秋。好不容易跟着曹老板打完了渭南之战,张郃与徐晃又继续跟着夏侯渊向西进发,征讨贼寇和叛军。

建安二十年,曹操计划要西征张鲁,率军到达陈仓,准备从陈仓道进入汉中。结果在陈仓这有个氐族拦路虎,挡在道中间不让过。于是曹操就派张郃带着五千精锐先锋开路,一路从陈仓打进了汉中,而后直推到了阳平。就在曹军的猛烈攻势之下,没挺几个月张鲁就投降了。

面对经验如此强的张郃,马谡的军队最后溃不成军,马谡带领部下纷纷逃亡。好在王平聪明,他没有听信马谡的安排,带领一队人沿路扎寨。他利用仅有的兵力,阻击了张郃大军推进的时间。

最后王平带领自己的小部队,在街亭之战中,全身而退,也减少损失,这也让王平的才能被诸葛亮发现。

而重用马谡以至于在第一次北伐时,丧失了街亭这个至关重要的战略目标,使得后续计划难以实现,导致无功而返的遗憾。诸葛亮为了稳定军心也只能挥泪斩马谡。同时也让王平脱颖而出。

脱颖而出:

经此一战,让诸葛亮选择大力提拔王平,无论其他大臣如何反对,诸葛亮都未曾更改过自己的想法。虽然王平听到后,也觉得自己不适合。因此尽力推脱,但丞相已经下了这样的命令,自己也只好去遵从。

从这个时候开始,王平只要一有时间,就经常在闲暇时间学习,不断的增长自身的知识能力,到了后期,当王平成为大将军后,更是谦卑无比,从未居功自傲。

诸葛亮的眼光并没有错,在16年后的阳平关战役中。王平带领仅存的数万名蜀军击败了曹魏十万大军,死死守住阳平关,成功化解蜀汉的灭国之灾。

阳平关战役:

这一年距离诸葛亮去世只有短短的十年,曹魏大将军曹爽为建立军功,树立威望,不顾司马懿的反对,带领十万军伐蜀,这就是著名的兴势之战。

当时汉中守将是王平,军队不到三万,然而结果却令人出乎意料,曹爽大军却死伤惨重,运送粮草的牛马几乎全部损失。

当时汉中采取的防御策略名称是“重门战术”,通俗点就是虚内守外,利用汉中险要的地势,守住交通要道,在汉中的外围建立据点,挡住来犯之敌。

在诸葛亮病逝的十年中,王平官运亨通,一直做到了汉中第一人,汉中的防务由他全权负责。

此时汉中的军队只有三万人,远低于曹魏的十万大军。有人认为应该放弃汉中,将有限的兵力放在一些据点上,等待涪县的蒋琬的援军。王平则力排众议,坚持拒守兴势围、黄金围,挫败曹爽的锐气。

当时魏军被蜀军阻击于兴势,又因为蜀军大张旗鼓,虚张声势的操作,让曹爽不明虚实,不敢贸然猛攻,所以进退失据,粮草转输困难,无法及时供给,造成曹魏军队的牛、马、骡多饿死,十余万将士缺粮断水,疲惫懈怠,士气涣散。

王平的兴势疲敌、拖延之策果然显效。来援的各路蜀军也及时赶到汉中,蜀汉大司马、 益州刺史蒋琬也率军从成都来援,大将军费祎亦亲自前来督军。

魏参军认为蜀汉援军大举开至,形势不利,劝曹爽速速退军,太师司马懿也紧急致书夏侯玄,指出再不回撤恐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夏侯玄遂劝曹爽退兵 。曹爽心知中计,命令立即退兵。

蜀汉大将军费祎得知魏军将退,率军绕道抢先占据骆谷三岭 ,截断了魏军的归路。蜀军将魏军围困于山岭之中,滚木礌石翻滚、箭如雨下,魏军急于撤退,猝不及防,纷纷中箭倒地。

曹爽督军拼命突围,归途中魏军将士因饥渴、伤病减员严重,加上战死者,人数达到多半。最后曹爽带领零散的余部狼狈逃回关中。至此兴势之战,蜀军获得全面的胜利。兴势之战也成为了三国时期以攻势防御取胜的一个典型战例。

而王平采取的策略,拖垮曹爽大军的后勤补给,坚持到涪县和成都赶赴而来的援军,获得一次防守战的大胜。让王平也因此声名大振。

也正是因为王平这次的坚守,解除了蜀国的灭国之灾,保住了危在旦夕的蜀国江山。如果不是诸葛亮慧眼识英雄,像王平这样没有文化的大将,任谁也不敢轻易启动吧。

这一战后,王平在蜀国的名望可谓是到达了一个顶峰。从此也让蜀汉安稳了将近十六年之久,然而,王平并未在汉中坚守太久,在他击败曹爽的四年后,也就是公元248年,王平因病去世,由他的儿子接替了他的爵位。

结语:

从诸葛亮斩杀马谡到王平兴势之战大胜等等事件,都可以看出像王平这样的文化素质不高的武将,尽管初时被忽视,但他坚持不懈地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和勇气,用自己的智慧和指挥能力,在战场上一次次取得胜利。最终也成为了蜀汉军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对于今日的我们也可以学习,当被忽视发生在自己身上时,陷入到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低落情绪里。不是要一味的沉浸在被忽视的感觉,被否定的感觉里,我们要做的是,要找到感觉被忽视的原因,正视它,解决它,面对它。用坚定的信心,说服自己不轻易放弃,最终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到最好。

参考文献:

《三国志》

《华阳国志》

《资治通鉴》

1 阅读: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