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布衣公子。
该如何来定义文化呢?
前苏联哲学家罗森塔尔·尤金在他所编的《哲学小辞典》中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比较狭隘的意义来讲,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我国1979年出版的《辞海》基本上采用了这个说法。(《中国文化要略(第4版)》,程裕祯)
如何看待这个定义?个人观点,这就是箩筐式文化定义(无任何褒贬,仅概括其特点),就像我以前说的:企业文化是大箩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一些大师或学者的定义与此类似,只不过表述更具特色。
比如梁启超先生的定义是:“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什么是文化》,1922年,梁氏在南京金陵大学和第一中学的演讲)。梁漱溟先生认为:“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学者钱穆的观点:“文化即是人类生活的大整体”(《文化与生活》,钱穆)。傅佩荣教授也认为:“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全部”(傅佩荣教授文章)。
到底抽出什么来呢?陶行知先生认为:“这部分便是记录思想、传达思想、发展思想、改变思想的符号、工具和行动。”我认为,这实际上指的还是前面所说的狭义文化,即广义文化中的思想精神层面内容。
直到我读到余秋雨先生对文化的定义时,让我眼前一亮。学者余秋雨认为:“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中国文化课》,余秋雨)
《道德经》中对幸福生活的描述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里面的“食、服、居、俗”就是文化。用咱老百姓的大白话来说,文化就是“过日子的一种方式”。
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些文化的定义:
独立学者王东岳先生就认为:所谓文化,是人类的谋生行为和意识体系的总和。(《王东岳的中西哲学启蒙课》)。《企业文化的逻辑》这本书中也认为,文化代表的是人类的习惯,是在人类适应环境过程中形成的成功经验。
梁簌溟先生认为:你且看文化是什么东西呢?不过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样法罢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
易中天先生在他的多本书中,都反复提及“文化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这一定义,但终于在《闲话中国人》中,他又进一步认为,文化,“或者说,就是人的活法。”
“活法”这个词多么熟悉啊,因为有一位日本企业家的系列热销书籍这是个书名。
原来,文化虽然难以定义,但我们却可以用两个字来非常直观地表达它,它就是活下去、活得好、活得久的“活法”。
其一,文化(Culture)比文明(Civilization)更早产生
易中天先生认为,文化先于国家诞生,而国家一旦诞生,人类就进入了文明时代。(《易中天中华史:国家》)
从时间上来看,文化比文明更早产生。在原始时代,只有文化,而没有文明。比如,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等。这一点也可以从它们对应的英文单词看的出来。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形成的。比如,殷商文明、古蜀文明、两河文明、古埃及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印加文明、玛雅文明等等。
其二,文化一词是中性的,文明一词是褒义的
文化通常与自然相对应,往往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有有益于人类的内容,也有不利于人类的因素,但它们都是文化。比如,古代的人殉文化、近代的缠足陋习,都是文化中的糟粕部分。
而文明一般与野蛮相对应,多指文化中的积极成果和进步方面,它体现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比如,一般我们说“文明礼貌”而不说“文化礼貌”。
其三,文明有程度不同,但文化没有高低
复旦葛兆光教授在一次演讲中,介绍了德国学者伊里亚斯在《文明的进程》书中是如何对 “文化”和“文明”进行界定和区分的:
即“文化”是使民族之间表现出差异性的东西,它时时表现着一个民族的自我和特色,因此,它没有高低之分。而“文明”是使各个民族差异性逐渐减少的那些东西,表现着人类的普遍的行为和成就。换句话说,就是“文化”使各个民族不一样,“文明”使各个民族越来越接近。(《什么才是“中国的”文化——在上海图书馆的演讲》,葛兆光)
非常感谢大家对布衣公子的支持,课件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作参考,还请大家不吝赐教。
后续,我会持续更新课件类作品的文案内容,如感兴趣,欢迎持续关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