㘿(zú)子、㘿(zú)好、㘿(zú)紧、㘿铁的炮不会响。这是我们昆明的方言。㘿(zú)在昆明话的方言中,有表示把东西往容器中使劲塞的意思。这个字在云贵川地区的方言口语当中还在使用。在普通话中呢已消失了。
今天为什么会来讲这个字,是因为在学习李拂一先生1939年写的文章《佛海茶厂概述》中记载到:佛海茶叶制茶,计分初制,再分两次手续。土民及茶农将茶叶采下,入釜炒使凋枯,取出于竹席上反复搓揉成条,晒干或晾干即得,是为初制茶。或零星担入市场售卖、或分别品质装入竹篮。入篮需湿以少许水分,以防齑脆。竹篮四周,放以大竹(俗称饭笋竹)一人立蓝外,逐次加茶,以拳或棒捣压,使其尽之紧密是为“筑茶”, 然后分口堆存,任其发酵,任其蒸发自然干燥,所以遵绿茶方法制造之普洱茶叶,其结果反变为不规则发酵之暗褐色红茶矣。此项初制之茶通称曰“散茶”。制作商收集“散茶”分别品质,再加制为“圆茶”、“砖茶”及“紧茶”。
最初看到这个“筑茶”过程呢,只是认为用“筑茶”这个词呢是一个工艺过程的叫法。后来在我们日常交谈中突然发现,“筑茶”时把茶叶湿以少许水分,放进竹篮中用拳或棒捣压这一个动作过程,按云南方言来讲,通常会叫做“㘿(zú)”,也就是说这个过程按云南的方言来说,应该是㘿(zú)茶。
云南地处边疆,经过古代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带来了历朝历代的汉文化,与本地文化相融合,加之山高路远交通不便,使得这些汉字的古音古意字词得以保留,很多在中原官话地区、普通话中消失的日常不用的古音古字在西南官话中居然都能找到、或者通用于其他方言中,只是涉及的这些地区的人都会听、会讲,不会写了,可能当时李拂一先生在写《佛海茶厂概述》一时找不使用也存在识听、识讲,不识写
这个呢是我学习吴文君老师整理的云南唐师研究发现的云南话中带有古音古意的字,学习到的。
㘿(zú)字在宋朝楷书字典《玉篇 土部》有这个字的介绍,“侧六切 塞也”,也就是堵塞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