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纵连横,秦惠文王的雄才大略,人才和霸业交织的传奇

秋珊说文化 2024-11-08 09:26:56

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继位,可他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却是杀掉对秦国有大恩的商鞅,这是怎么一回事?这一切还得回到商鞅变法初期,当时身为太子的嬴驷触犯了新法,可他毕竟是太子,商鞅不能直接惩罚他,可不惩罚不能树立新法的威信,商鞅就把目标转到了太子的两个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身上,公子虔处以劓刑,公孙贾处以墨刑,商鞅这一下得罪了秦国未来的储君、秦国宗室、旧贵族。

而商鞅在秦国执法严苛,商鞅就曾在渭水河畔处死过7000人,渭水都染红了,还有秦国街头有人议论新法,直接都被打发到了边疆。而这些只是一个缩影。商鞅变法得罪的人太多,秦孝公在时,秦孝公可以凭借巨大的权力把一些流言蜚语压下来,可秦孝公一死,那些蛰伏起来的贵族一哄而起,商鞅对秦国的贡献,秦惠文王当然也知道,可秦惠文王刚刚继位,需要平衡各方势力,保证秦国的稳定,而商鞅在变法这些年,名望达到了顶峰。

在秦人眼中,商鞅更像君主,而秦王更像臣子。秦国需要新法,可不需要完成变法使命的商鞅,在公子虔为首的老氏族率先向商鞅发难,商鞅只能逃往魏国,可魏惠王对商鞅进攻魏国耿耿于怀,就把商鞅送回了秦国。商鞅就逃去了自己的封地,抵抗秦王的抓捕,秦王率领大军攻打商鞅封地,商鞅兵败,战死,所有的族人都被处死。商鞅的尸首来到咸阳,受车裂之刑。而此时秦国的邻居魏国,在马陵之战后失去了霸主的地位。

魏国对于捣乱的齐国恨上了,可又不能出兵攻打,魏惠王就用了一个阳谋。魏国联合韩国、宋国等一些小诸侯来到徐州,想要尊齐国为王,齐威王平衡利弊下,同意称王。而齐国称王后,成功把诸侯的矛盾转移到齐国身上,魏国得以喘息。可是秦惠文王可不同意,派大良造公孙衍于雕阴大破魏军,秦国夺回了雕阴。夺回雕阴后,秦国又进攻魏国,斩首八万,魏国割让全部河西以求和平。秦惠文王九年,秦国夺取魏国河东的汾阳、焦及皮氏、曲沃。次年,秦国攻下了蒲阳。

同一时间张仪入秦,张仪也是魏人,在魏国不受重用,又辗转多国,来到了秦国,秦惠文王用张仪为客卿。张仪来到秦国后,出使魏国,秦国把蒲阳还给魏国,秦国公子为质,换取魏国的上郡,魏惠王平衡利弊后,认为魏国的大方向还是在中原。魏惠王就接受了,张仪不费一兵一卒就让秦国得到了全部的黄河西部。秦惠文王大喜,封张仪为相国。

随着张仪被重用,战国也进入了新时代,合纵连横时代,当时天下齐、楚、秦三强,其他国家都不弱,就是谁都奈何不了对方。所以当时主要还是以外交为主,诞生了合纵连横两个外交手段,连横就是秦国联合山东六国的一国,攻打其他国家;合纵就是山东六国组成联盟,把秦国锁死在关中。此时,秦国北方的义渠国发生内乱,秦国出兵救义渠,义渠国称臣。秦惠文王开始准备称王的事宜,秦惠文王在龙门相王,其中魏王驾车,韩王牵马。

魏国看着秦国越来越强,就有点担心,秦惠文王十四年,魏惠王派公孙衍游说诸国,组成合纵。这个公孙衍就是秦国大良造公孙衍,他在秦国由于跟张仪的意见相左,再加上秦王对他也没有以往那么重用,他就回到了自己的故国魏国。而秦国为了拆散关东六国的合纵,派遣张仪前去宋国啮桑跟齐国、楚国结盟,共同图谋三晋,不过由于三国各怀鬼胎,这次结盟就失败了。不过楚国后来又率领大军攻下了魏国襄陵在内的八座城池,可见各诸侯国内虽然有联盟,不过还是处于不团结的状态。

这让公孙衍的合纵有点受挫,在此秦国决定再去搅乱局面,秦惠文王罢黜张仪,让张仪去到魏国游说魏惠王跟魏国结盟,可能有人会说了,张仪坑魏国这么惨,还会用张仪吗?答案是会用,战国时期用人不拘一格,只要对国家有利,不管是那个国家的人都会受到重用。张仪是魏人,且有能力,魏惠王不会介意,而张仪来到魏国,给魏王提出了一个作战策论,就是跟秦国结盟,共同图谋韩国,魏国可以得到韩国的南阳地区,把魏国东西连成一线,而秦国可以得到三川。魏惠王十分高兴,立张仪为魏国丞相。

不过公孙衍也看到了张仪诡计,他去到韩国游说韩王,希望韩国可以割让给魏国南阳地区,防止受到双面夹击。魏国不费一兵一卒就得到了南阳地区,就罢黜张仪丞相之位,立公孙衍为丞相。张仪跟魏国结盟,瓦解三晋的计策也失败了。不过,秦国就索性攻打魏国,顺便给了张仪大量财物,防止张仪有了其他心思。

不久之后,魏惠王去世,其子魏襄王继位。而公孙衍的合纵成功召集韩、赵、魏、燕、楚五国攻打秦国,联军兵至函谷关下,秦惠文王派庶长樗里疾在函谷关阻击五国联军。此时秦国北边的义渠又不安分了,可秦国主力在函谷关,只能临时拼出一支军队在秦北边的李帛进行防守,而五国联军心怀鬼胎,除了三晋,楚国和燕国都是陪跑的,秦王把公主嫁给燕易王,燕国退兵。而楚国看见燕国走了,作战的欲望不大,也走了。

函谷关下只剩下三晋,可三晋也不是一条心,秦国在修鱼大败三晋联军,收拾完三晋,下一个倒霉蛋就是北方的义渠,秦惠文王率大军收拾了一下义渠,当时魏国的老国王魏惠王已经去世,在世的是他的儿子魏襄王,经历了这次失败,魏襄王思考一下这次合纵到底是正确还是错误。张仪就趁机对魏襄王说,魏国失败的原因就是太相信其他国家,而于秦国为敌,魏襄王觉得张仪的话很对,就让张仪为魏使,前往秦国结成联盟。

张仪回到秦国后,就没有在回到魏国,而是被秦惠文王再次立为相国。秦惠文王九年,南方的蜀国又有了情况,当时苴国跟巴国抵抗不了蜀国的进攻,就派人去秦咸阳希望秦惠文王可以出兵救援。当时秦廷出现了两种声音,相国张仪认为秦国如今最重要的就是控制三晋,得韩国三川,进而威胁周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可秦廷也有不同的声音,就是通过救援巴国和苴国,灭掉它们,尽得巴蜀之地。两者的观点都没错,张仪是从秦国霸业方面考虑的,司马错则是从更务实的角度考虑的。

秦惠文王更倾向于司马错的做法,让司马错率领秦军从褒斜道过金牛道进攻蜀国,蜀国被灭后,秦国顺便灭掉了巴国和苴国。秦国得到了巴蜀之地,地盘将近翻一倍。获得巴蜀之地后,秦国决定在敲打一下三晋,秦国出动大量军队攻打魏国曲沃,拿下后又暴揍一下韩国,赵国也没有放过,这个时候楚怀王感到很忧虑,秦国这么强大,我们应该要做准备。楚国联合齐国,进攻秦国,楚国攻打秦国曲沃,意在商於之地,当时楚国和齐国都是大国,秦国肯定抵挡不住。

秦惠文王就跟张仪出了一条毒计,张仪出使楚国,在楚廷上舌战群儒,不得不说张仪是个不错的外交家,在秦国拿出商於六千里土地的时候,楚怀王有点飘了。不就是跟齐国断交吗?我马上派人断交,断交后,楚使和张仪去到了秦国,张仪到了秦国就摔断腿了,楚怀王认为一定齐国自己不够诚意。就派人去齐国痛骂了一顿齐王。张仪看到自己的目的达到,索性就不装了,见到楚使,张仪说,商於之地对我们秦国很重要,我怎么能做主呢?我有封地六里,不如给你们楚国吧,我也不舍得啊!楚使感到了巨大的欺骗。

这也是秦国最大的变化,从秦穆公时期的任劳任怨到秦惠文王时期的不择手段,这也是战国时期最大的特征,当时楚国被骗后,有人主张不如割一个大邑给秦国,反正已经跟楚国断交了,我们去图谋齐国,以后在去弄秦国,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可是楚怀王被愤怒冲昏了头脑,楚怀王联合齐国,齐国攻打魏国,楚国派出大军攻打秦商於之地,秦国针对楚国的进攻也有三路大军,西路甘茂攻打楚国汉中郡,南路魏章在丹阳阻击楚国大军,东路派出樗里疾抵挡齐军。

樗里疾先和魏章合兵一处,在丹阳大败楚军。随后樗里疾去到魏国跟齐国对峙,齐国出兵消极,看到秦国获胜,就走了。西路的甘茂出巴蜀,攻占楚国汉中郡。这次大败后,更加加重了楚怀王的怒火,他趁着秦国主力没在国内的机会,再次发动全国之力,从武关攻打蓝田,蓝田距离秦咸阳特别近,秦惠文王只能召集咸阳附近的守军和百姓,死守咸阳,同一时间,秦国和韩魏联军已经进入楚国腹地,无奈楚国退兵。战争结束后,秦国想和楚国求和,用汉中郡换取楚国荒凉的黔中郡。可楚怀王只要张仪入楚,否则不答应。

张仪劝说秦王,臣卑贱之人,如果牺牲我,能为了秦国的大业,臣死而无憾。张仪踏上了楚国的道路。进入楚国后,张仪用重金贿赂楚国大臣,在大臣们不断劝说楚怀王,张仪在楚国全身而退,可是黔中郡秦国没有得到,因为张仪毕竟离开楚国,没有造成约定。张仪还没有秦国的时候,秦惠文王去世了,太子秦武王继位,秦国又将何去何从呢?

0 阅读:22

秋珊说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