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9年七月,洛阳,何进在府邸坐卧不宁,寝食难安,不过让他难受的并非高温酷暑,而是波谲云诡的宫闱斗争。
此时的何进以大将军身份总领朝政,与他的妹妹何太后共同把持帝国权柄。
然而以十常侍为首的宦官集团却成为他掌控朝政的阻碍,自汉桓帝以来,宦官掌控政权中枢二十余年,他们倚仗皇帝宠信作威作福,擅权跋扈。
何进向来将他们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他想诛除宦官却被何太后阻止。
双方斗争犹如角斗场的斗士,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为此,何进甚是焦虑,进退两难之际,他的好盟友袁绍出了个点子:
既然大将军你动不了手,那就来个借刀杀人,诏令地方猛将豪杰进京,兵谏太后诛杀宦官,比如董卓那小子就不错……
典军校尉曹操听到袁绍的谋划,嘲笑并一语道破天机:
“阉竖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宦官以权宠,使局面至于此。既然治宦官的罪,当诛元恶,一个狱吏就足够了,何必纷纷召外将董卓呢……我看,这个事情要失败。”
何进掂量掂量轻重,袁绍是谁?四世三公,士人领袖,所谓屁股决定脑袋,袁绍的位置更高,何进自然要听袁绍的。
最后的结果显而易见,袁绍和何进引狼入室,董卓进京后迅速控制局势,废少帝刘辩,另立刘协为帝,掌握朝廷大权,揭开三国乱世序幕。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袁绍,是他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把董卓这个魔鬼放了出来,那么袁绍为何这么做?
曹操都指出来了,袁绍还是一意孤行,是智商不够还是另有所图?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东汉末年那个大混乱时期一探究竟。
袁绍,超级高富帅的顶级抱负袁绍出生于东汉一个势倾天下的官宦世家“汝南袁氏”,袁家显赫到什么程度呢?
文学作品和史书评论袁家为“四世三公”。
即袁绍的高祖父袁安为司徒,曾祖父袁敞为司空,祖父袁汤为太尉,伯父袁逢为司空,叔父袁隗为司徒,袁家四代人中有五人官拜三公。
要知道,三公是汉朝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相当于一家出了五位总理级人物,这样的家族放眼古今也没有几个。
袁绍作为高干子弟中的高干子弟,其同时代人难以企及的成就打娘胎里就注定了。
袁绍在弱冠(二十岁)时就出任濮阳县长,虽然年轻但是很能干。
常言道,上帝为你开了一扇门,肯定也为你关上一扇窗。但是袁绍似乎格外被垂青,不仅家世好,能力强,而且长得帅,性格还好。
史载:
“袁绍相貌俊美,举止威仪,为人仁爱,注重名声。”
所以说,袁绍就是那个时代的极品,绝对吊打现在网上炒作的各种高富帅。
同时袁绍也凭借显赫的家庭和贤美的名声吸引很多士人来投奔。
不论来者身份贵贱,袁绍都以平等礼仪相待,渐渐的,袁绍的声誉传播开来,来访宾客的车辆挤满了洛阳的大街小巷,只为投拜到袁绍的长袍下。
当时的东汉时局很糟糕,宦官专政愈演愈烈,他们在皇帝的支持下极力排挤打压士大夫集团。
袁绍一边假装归隐,一边帮助落难士人逃跑或隐藏,使不少人免于党祸,同时他还豢养很多所谓的豪侠和亡命之徒。
袁绍做的事与篡位前的王莽和起兵反莽前的东汉开国之君刘秀所做大同小异。
王莽曾经以儒家礼仪约束自己,贤名美名天下皆知,刘秀是南阳豪族,偷偷蓄养亡命徒,连官府都不敢干预,所以你说袁绍没有野心,鬼都不相信!
宦官中常侍赵忠就曾愤愤然地警告:袁本初不应朝廷辟召,专养亡命之徒,不知在干何事!
对此袁隗斥责袁绍,但他依然不为所动。不久袁绍的命运迎来转机。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汉灵帝害怕黄巾军与士人联合威胁政权,被迫取消党锢,同意士人回朝做官。
同时朝局也有所变化,汉灵帝宠爱何贵人,大力提拔何氏外戚,何贵人的哥哥何进被任命为大将军,掌管左右羽林军,权力膨胀的何进不可避免与宦官产生摩擦。
不过何家本是屠户出身,在朝中既无根基,也无影响,虽然何进贵为大将军,但也无法扳倒宦官,一筹莫展之际,何进把目光投向袁绍。
袁绍门第显赫,年轻有为,可以利用,于是将他征召。行啦,本初兄弟,别装了,我知道你有想法,赶紧出来当官吧!
而袁绍摩拳擦掌多年,就等一个机会!何进需要袁绍的影响,袁绍需要何进的权力,两人互相弥补,很快就成为亲密战友,两人开始合力对付宦官。
只不过何进要的只是宦官的命,而袁绍除了干掉宦官,还有别的目的。
董卓进京,袁绍的下蛊计划189年四月,何进拥立何皇后之子刘辩继位,何皇后被尊为太后并临朝称制,大将军何进与太傅袁隗辅政,同录尚书事。
这里要注意的是,袁绍虽然影响很大,但士族领袖依然是他的叔父袁隗,叔侄二人内外互为援助,巩固权势。
何进与袁隗共同辅政意味着士族和外戚、宦官已成三足鼎立之势,前两者联合谋求瓜分宦官权势。
宦官这边也没有坐以待毙,以张让、段珪为首的十位中常侍通过贿赂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与何太后同母弟何苗,获得何太后信任。
当何进向何太后请示诛灭宦官时,吃了闭门羹,何太后不以为然的说:
“宦官统领禁省,自古到今,汉家老规矩,不可废。况且先帝刚逝世,我怎么堂而皇之与士人共事呢?”
道理说的很明白了,外戚控制皇帝,是名副其实的当权者,何进信任士人,但何太后更亲近宦官。
何进一介屠夫出身,缺少韬略,一时间犹豫不决,这下可急坏了袁绍,他苦劝何进,宦官亲近皇帝,出入号令,不全部消灭,以后必定成为大患!
你何进虽然贵为大将军,但陪伴在皇帝左右的始终是那些宦官,趁皇帝年幼赶紧把后患解决掉,你一拖再拖,迟早被宦官收拾了。
当然,袁绍这么做还有深层次想法,宦官也好,士族也罢,都想拥有最高权力,除掉宦官意味着士族势力的扩张。
而何家外戚根基浅薄,论能力和影响远不如袁家,到时候袁氏就会取代何氏,成为大汉的实际掌权人。
可是关键节骨眼上,何进却举棋不定,袁绍心里十分焦灼,再一次献策,请求调集四方猛将,领兵开往京城,对太后进行兵谏诛除宦官,这样就会摆脱何进的责任。
而进京兵谏的猛将人选,袁绍推举了董卓。
董卓,凉州人,年轻时喜欢结交羌人,汉桓帝末年被征召为羽林郎。
后在护匈奴中郎将张奂部下职,长期处在西羌战争前线,作战粗猛有谋,屡建战功,历任广武县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等职。
后来司徒袁隗觉得董卓为人靠谱,便将他征为掾吏,举荐其出任并州刺史、河东郡太守,后来董卓参加平定黄巾之乱,率五千人驻扎河东郡。
袁绍推举董卓绝非拍脑门,首先董卓是士族领袖袁隗的老部下,其次董卓兵力有限,易于控制,五千凉州勇士不能翻天覆地,便于袁绍控制利用。
说白了,袁绍想利用董卓做他想干而不能干的事情。袁绍的主意,何进觉得非常好,丝毫没有怀疑。
他晋升袁绍为司隶校尉,负责监督检察京师地区的朝廷命官,还掌握千余人的武装部队,这下袁绍更有底气,他紧急催促董卓驰驱驿上。
他相信在他的操纵下,士族集团会翻身做主,届时袁家会凭借平乱之功成为汉朝的掌控者。
所以,袁绍引董卓进京并非是愚蠢之举,他要的就是乱,趁外戚和宦官火并之际重新掌控朝堂。
袁绍认为袁家四世三公,雄霸天下,距离最高权力仅有一步之遥。
而何进呢?他以为自己是大将军,执天下之牛耳,手握羽林、虎贲上万人马,区区董卓还能翻天不成?
不过是自己不想当忤逆太后的臣子,由地方官员承担骂名罢了,两个人是当时东汉金字塔尖的人物,绝对不会做反智的傻事,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而已。
董卓进京,潘多拉魔盒的开启那么董卓到底可不可靠?朝廷不是没有明白人,卢植、郑泰就曾直接指出董卓是个祸害,说:
“卓凶悍难制,必生后患。”
卢植这么说是有依据的,早在讨伐黄巾之乱时,董卓就多次冒犯上级,后来朝廷又两次征召董卓为官,移交军权,但董卓都以属下士兵阻拦为由拒绝。
总之,董卓在朝廷眼里就是一个桀骜不驯、顶撞上级的存在,这样的人还要引兵入朝就是引狼入室。
何进再差,对于董卓的斑斑劣迹也是有顾虑的,在诏他入朝不久就反悔,派谏议大夫种劭劝阻董卓进京。
此时的董卓已启程近抵洛阳,对于种劭的要求,董卓不仅不听,还上书辩解。
董卓公然对抗中央很难说没有得到袁绍的暗示,当然,董卓在这里有自己的野心,而袁绍自认为一切尽在掌握。
不过就在此时,洛阳城内发生了一件大事,使洛阳朝局发生出人意料的变故。
公元189年八月,十常侍宦官得知何进诛除他们的计划,假传何太后旨意,请他入宫,当何进入宫后,张让、段珪等十几名中常侍、小黄门手持利刃埋伏两侧,待何进入宫将其斩杀。
袁绍、袁隗等听说何进被杀,二话不说,率领何进部下攻打宫城,不论老幼皆斩尽杀绝,死者有二千多人,有些不长胡须的人也被当成宦官杀掉。
张让、段珪等人带着少帝刘辩、陈留王刘协出逃,又遭到卢植等追击,最终投河自尽。
董卓望见洛阳上空浓烟滚滚,得知朝廷发生重大变故,于是急忙下令进军,在北芒砀山营救到少帝和刘协。
由于大将军何进身死,其部下都无所归属,只能听命于董卓,而后董卓又引诱吕布杀害执金吾丁原,掌管京畿卫戍部队。
如此一来,董卓不费吹灰之力掌握洛阳所有军队,此时的董卓手中控制皇帝,又掌握军队,瞬间从一个地方小军阀成长为执天下之牛耳的举足轻重的人物。
太尉崔烈呵斥董卓回避,结果遭到董卓痛骂,原大将军府幕僚鲍信向袁绍提出诱杀董卓的计划,袁绍不敢。
此时的董卓势力已超出袁家控制范围,纵使袁家四世三公,影响巨大,但没有兵权在手,无底气与董卓叫板。
这意味着袁绍想借董卓之手取得东汉政权的计划宣告失败,不久董卓被拜为司空,地位在袁绍之上,至此董卓取代何进,成为左右皇权是最强力量。
此后,董卓萌生废刘辩、立刘协之意,与袁绍商议,袁绍不同意,提出要去请示叔父袁隗。董卓闻言大怒:
“竖子!天下事岂不决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
很明显,董卓倚仗兵力与袁家切割,估计袁绍怎么也没想到昔日顺从的小弟竟如此不可一世。袁绍也只能无可奈何反讥:
“天下健者,岂唯董公?”
天下厉害有实力的也不止你董卓一个,在留下一句酸酸的话后,就拿着佩刀作揖而去。
董卓知道袁绍的声望地位,也拿他没办法,便将废立之事汇报给袁隗,袁隗同意,毕竟不同意也没办法,只能做个顺水人情。
袁绍因而弃官逃亡至冀州勃海郡,他不甘朝政落入董卓之手,只能回到地方以图东山再起。
只不过袁隗倒了大霉,他本人被董卓下狱处死,连带家族二十余人全部被杀,可怜一代士族领袖出师未捷身已先死。
同时也意味士人阶层连同宦官、外戚化为历史云烟,从此东汉政权名存实亡,中原进入群雄割据、军阀混战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