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三国混战的董卓如何从草莽崛起为祸乱东汉的权臣

小瑀说史吧 2024-08-01 23:38:32
序言

董卓,东汉末年军阀,三国史上第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臣。

在长达近百年,群雄并起的三国史上,董卓并非主角,但他却是拉开三国战争帷幕的第一人,具有特殊且重要的地位。

董卓本是一介草莽,能够在中原混战,地方割据的乱世逆袭为执天下之牛耳的顶级权臣,既有他个人的政治手腕,也有外在客观因素。

下面让我们走近这一神秘历史人物,详细了解他的逆袭创业之路。

政治投机,草根“豪杰”的晋升之路

董卓,字仲颖,陇西郡临洮县(今甘肃岷县)人,出生年月不详。

他的父亲董君雅曾担任豫州颍川郡轮氏县尉,县尉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长,虽然看上去是官宦之家,但在权贵豪强林立的东汉晚期,这样的官职几乎是不入流的。

而且就是这样的小官,董君雅也没干好,在董卓很小的时候,他就离职并带全家老小回陇西老家了。

在陇西,董君雅用攒下来的积蓄置办田地房产,经过几年经营,成为当地小有身份的地主。

和董雅君的低调本分相比,董卓要“不安分”许多,他年轻时好行侠仗义,交朋好友,与当地羌人部落打成一片。

虽然董卓年轻气盛,但却极善笼络人心,一些羌人首领来他家中看望他,董卓不惜把耕牛杀掉款待众人。

要知道,在农耕社会,牛是重要的生产工具,尤其是灾荒频发,民不聊生的东汉晚期,牛的特殊意义不言而喻。

对于董卓的仗义疏财,羌人首领们非常感动,他们回去后凑了上千头牲畜赠送给董卓。

董卓成年后,通过家族关系在陇西郡官府担任管理地方治安的官吏,陇西地区地处西陲,少数民族聚居,常有胡人寇边侵犯,董卓尚武有力,常与其周旋。

有一次他领兵大破胡人,斩获千计,因此声名鹊起。

很快董卓迎来了人生第一个贵人——并州刺史段颎,他见董卓是个人才,就把他推荐入朝廷公府担任羽林郎。

董卓入朝是其重要的人生转折点,他得以在更高的平台磨砺,极大的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能力,同时他深刻的感受到朝廷的腐朽和官吏的无能,逐渐产生异志。

公元166年,鲜卑人入侵,朝廷拜张奂为护匈奴中郎将,负责平定幽、并、凉三州叛乱。

董卓因平日表现优异,受命出任张奂的军司马,从此开始了近三十年的军旅生涯。

在此后的两年时间,董卓跟随张奂辗转于北疆前线,先后击败鲜卑、羌族,朝廷赏赐董卓布匹财物,董卓全部分给其下属官吏士兵,以此笼络军心。

此后董卓先后出任并州雁门郡广武令、益州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等,但最终被免职。

不过造化弄人,董卓没有步他老爹的后尘,因为不久他遇到人生的第二个贵人——司徒袁隗。

袁隗在当时可是叱咤政坛的风云人物,他是袁绍的叔父,出身世家大族汝南袁氏,其父亲、祖父都曾担任三公,袁隗本人凭借豪族出身以及地位,成为士族领袖。

袁隗欣赏董卓的军事能力和仗义豪气,便大力提拔,以此为外援。

公元182年左右被任命为并州刺史,成为执掌西北,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

从刺史到军阀,董卓的蜕变

公元184年,规模空前的黄巾起义爆发,农民军席卷中原,极大的动摇了东汉政权的统治,汉灵帝紧急调集军队镇压。

可是朝廷腐败黑暗,武备废弛,再加上长期对西北用兵,中央根本拿不出太多兵力,只能下诏让地方募集军队参与平叛。

在此期间朝廷任命董卓为东中郎将,接替北中郎将卢植负责冀州战区事务。

冀州是黄巾军首领张角的老巢,也是起义声势最浩大的区域,朝廷调董卓镇压冀州,足见对其重视。

然而,董卓表面仗义豪爽,实则投机取巧,他放弃围攻张角据守的广宗县,而率主力北上攻打张宝据守的下曲阳县,结果打了两月余打不下来。

对这种出工不出力的行为,朝廷非常气愤,将其免职,由皇甫嵩替代。

也许是实在无人可用,不久董卓重新出山参与镇压凉州叛乱,在此后的几年里,董卓无太多战绩,与朝廷嫌隙渐生。

公元188年,黄巾余部再度发动起义,虽无第一次声势浩大,但零星散乱,遍布各地使朝廷十分头疼。

无奈只能放权地方,将刺史改为州牧,让其拥有地方军政大权,以便加强地方政权的实力,以此有效进剿黄巾残部。

当然,州牧只能由皇室宗亲或信任的重臣来担任,董卓肯定不在此列。

汉灵帝征董卓为少府,表面是升职 实际却要剥夺其军权,董卓对此心知肚明,竟以下属士兵阻拦为由拒绝受命。

此时的东汉朝廷根本无力控制地方,对董卓的潜在割据威胁十分担忧。

189年,灵帝病体垂危,他对董卓实在不放心,下诏拜董卓为并州牧,要求其下属军队转交给皇甫嵩。

此举仍然是明升暗降,不管怎么换,总之就是要求董卓交权,而且以皇甫嵩来牵制他。

董卓军事水平有限,但政治眼光毒辣,在这场博弈拉锯战中,他认识到,此时的东汉就如同灵帝的病体,已是奄奄一息,地方豪强武装割据大势所趋。

江山马上就要变天了,在如此紧要关头,岂能将军权轻易送人!

几经拉扯后,董卓带五千人向并州出发,但是停留在河东郡就不走了,以此观察洛阳局势。

当然,董卓对朝局了如指掌,很难说没有袁家的信息传递,长期以来,董卓以袁隗门生自居,接受其指示。

同时袁绍成长为袁家新的领军人物,在士族阶级和豪族集团威望极高,董卓与其暗通款曲,被视为其爪牙。

只是他们不知这个看似简单的大老粗暗藏祸心,待时机一到便亮出獠牙,干掉所有政治阻碍。

189年四月,灵帝驾崩,何太后临朝听政,其兄长何进晋为大将军执掌朝政,袁绍素来与其交好,被任命为司隶校尉,二人合谋诛杀宦官。

对此,何太后阻拦,不肯下诏,袁绍建议何进密招董卓进京,兵谏何太后。

袁绍的想法一石二鸟,一来除掉宦官,二来趁乱利用董卓架空何进家族,然后凭借其在士族中的影响力独揽朝政。

至于董卓,袁绍是不担心的,他相信,以袁隗的太傅身份以及袁家的势力可以压制董卓。

况且自己身为司隶校尉,执掌京畿军队,届时再利用机会收复何进的万余中央禁军,对付区区几千军队对董卓还是绰绰有余的。

只可惜后来事情的发展远超其控制范围,他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也低估了董卓的野心。

董卓进京,三国时代拉开帷幕

董卓在接到何进和袁绍的密令后立即动身,马不停蹄的向洛阳扑去。

可不久何进就反悔了,虽然何进不了解董卓,但他身边还是有明白人的,曾与董卓共事的卢植就曾说:

“卓凶悍难制,必生后患。”

并列举了以前董卓顶撞上级,抗命不遵的种种劣迹。

请神容易送神难,何进派谏议大夫种劭前往劝阻其进京。

种劭在黾池见到董卓,要求他返回河东郡去讨伐流亡匈奴单于于夫罗,董卓一眼识破何进的伎俩,不仅不听,还上书辩解,直至洛阳城二十里外的夕阳亭扎寨。

此时的朝廷戚宦之争已到了白热化程度,189年八月,何进与袁绍谋诛诸阉官,但屡次被何太后阻挠。

宦官得知何进计划,先下手为强,十几名宦官埋伏在宫门两侧,趁何进进宫将其偷袭斩杀,袁绍得知,立即率何进部将杀进宫中。

与袁绍一同诛杀宦官的还有董卓的弟弟董旻,董旻时任奉车都尉,掌管皇家车驾銮舆,在宫廷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在董卓后来控制朝政过程中发挥作用。

话说回来,袁绍等人遇见宦官就杀死,宫中血流成河,中常侍段珪等劫持汉少帝和陈留王刘协逃走。

董卓望见洛阳上空浓烟滚滚,得知朝廷发生重大变故,急忙下令进军,打听到中常侍张让等人劫持皇帝刘辩上了北邙山,又向北邙山赶去。

与此同时,张让、段珪前无去路,后有追兵,绝望之下自杀身亡,只留下少帝和陈留王孤独的躲在路边。

由于何进身亡,宫中禁军无所适从,在董旻的串联下,所有士兵归降董卓,当时一同驻军洛阳的还有原并州刺史、执金吾丁原。

董卓收买其心腹吕布,并引诱后者杀害丁原,成功吞并并州军队,如此董卓掌握洛阳所有军权,实力大增。

董卓在北邙山迎救皇帝还宫,公卿百官出城迎驾,此时的董卓得意到极点,虽然仅仅是刺史,但在礼崩乐坏的乱世,掌握军队才说了算。

太尉崔烈见董卓不知人臣之礼,呵斥董卓回避,但董卓压根没把这位位极人臣的三公放在眼里,威胁要砍了他的脑袋。

当然,这里最悲催的还属袁绍,原本把董卓看作鹰犬,可到头来这条听话的看门犬变成了不受控制的恶狼,失去了掌控洛阳的权柄。

在接驾过程中,董卓知道刘协是董太后抚养长大,自认为与董太后同族,便萌生废刘辩、立刘协之意。

开始时,董卓找袁绍商议废立之事,袁绍不同意,董卓对袁绍破口大骂:

“竖子!天下事岂不决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

袁绍争不过,只能逃回冀州,以图东山再起。

后来董卓只能找老领导太傅袁隗,望着曾经的下属,袁隗是既陌生又害怕,身为太傅又不能像自己的侄子弃官而去,为了保命,只能顺水推舟表示同意。

九月一日,朝廷主持废立仪式,太傅袁隗将刘辩扶下御座,解除玉玺印绶并转交给刘协,扶刘协正式登基,是为献帝。

紧接着,何太后被打入冷宫,两天后被毒杀身亡。

而董卓由之前的司空晋为太尉,一个月后自拜相国,有“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自此董卓在朝廷中的权势已经如日中天。

掌权后的董卓完全暴露了恶霸和军阀本色,不仅擅权跋扈,诛除反对自己的大臣,还放纵士兵在洛阳城内烧杀抢掠,奸淫妇女,其霸权行径引起各地诸侯不满。

公元190年,关东各州郡推举袁绍为盟主,率领数十万联军讨伐董卓。

董卓为绝后患,杀了太傅袁隗,诛杀袁氏数十口人,然后下令迁都长安,毕竟关西地区是他起家的地方和大本营。

与此同时,关东诸侯反董联盟呈燎原之势,很快双方在中原展开激烈搏杀,中国历史上动荡的三国时代缓缓拉开序幕。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