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枭雄孙策:统一江东,敢与曹操争锋,遇刺身亡另有隐情

小瑀说史吧 2024-08-02 03:39:09
导语

孙策(公元175年-200年),东汉末年割据群雄之一,东吴政权的主要奠基者。

与同时代的曹操、刘备、袁绍等相比,孙策的知名度不高,但却是当时政治军事割据集团中实力发展最快的一个,也是魏、蜀、吴三国创业者中最年轻的。

从公元195年,孙策向袁术借兵千余东渡长江,仅用四五年时间,便扫平江东六郡割据势力,统一江东地区。

公元200年,孙策趁曹操与袁绍官渡之战时,欲袭击许都,迎取献帝,但却被人暗杀,享年二十五岁,一代枭雄未及出师,殒命凋零。

充满谜团的死因为我们留下无限遐想,从此东吴政权也从扩张转为守成。

脱离袁术,创业江东

孙策出身于中小地主阶级家庭,世代在吴地做官,他的父亲孙坚于184年被同样出自寒门地主的右中郎将朱儁推荐为佐军司马平定黄巾起义。

后因战功卓著一步步升任长沙太守,又于189年参与讨伐董卓战争,时值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孙坚一族投靠到当时四世三公的名门豪族代表袁术门下。

孙策及其家人被安排在寿春居住,一来孙家在江左地区人脉广泛,二来该地为袁术势力范围,可提供相应庇护。

孙策自少年时继承其父豪迈大度、干练豁达的性格,十几岁时就在寿春结交名士,同时在这个意气风发的年纪结识了与他同岁的周瑜。

两人均少年有志,杰出通达,颇有相见恨晚之感,因此关系非常不错。

孙策周瑜剧照

周瑜出身世家大族,他的堂祖父、堂叔都官居太尉,其父曾任洛阳令。

孙策与周瑜搭上关系,意味得到东南地区相当一部分士人阶级的支持,这对其统一江左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2年,孙坚奉袁术命在攻打荆州牧刘表时,被其部下黄祖设伏杀死,孙坚的士兵均被袁术吞并,十七岁的孙策只能追随袁术。

在随后的几年里,孙策鞍前马后,帮助袁术平定东南山贼叛乱,其过人胆识和魄力为袁术军中诸将折服,就连袁术都感叹:

“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

孙策作战勇猛,屡立战功,理应有所功名,但袁术心胸狭隘,反复无常。

比如他曾许诺让孙策任九江太守,过后却改用自己的亲信陈纪担任此职。

后来又让孙策攻打庐江,并信誓旦旦的说:一旦攻下,庐江太守的位置就是你的了!孙策卖力打了两年,终于拿下庐江郡。

可是袁术再次食言,直接让他另一个亲信刘勋当了太守。

这样一来二去,让孙策对其非常失望。而袁术屡次言而无信,归根结底还是对孙策的能力和在军队的威望让他忌惮,他怕有朝一日孙策会取自己而代之。

孙策本就对袁术吞并其父军队一事耿耿于怀,再加上自己屡遭排挤,不满情绪与日俱增。

同时,孙策打下庐江引起扬州刺史刘繇的担忧,因为他这个扬州刺史是朝廷任命的,但治下的寿春等很多地区却被袁术控制,自己只能屈居曲阿。

如今孙策攻下庐江,自己的势力被进一步压缩,于是就用武力逼赶丹阳太守吴景。

吴景是孙策的母舅,在孙坚死后,孙策一家常靠吴景接济,如今吴景告急给了孙策脱离袁术的机会。

于是孙策求见袁术,请求借兵帮助吴景,并许诺日后帮助其平定天下,成就霸业,同时把孙坚攻洛阳时得到的汉朝传国玉玺押给袁术。

袁术本就是目光短浅,贪图当下利益的平庸之辈,看到玉玺自然垂涎三尺。

再加上江东地方割据,刘繇占据曲阿,王朗占据会稽,料想孙策未必能有什么作为,就拨给他一千兵马让他平叛。

就这样,十九岁的孙策带着微薄的兵力开启了统一江东的征程。

统一江东,取代袁术成为江淮霸主

孙策家族在江左地区经营多年,再加上士人群体的支持使其势力迅速膨胀,等到了吴景的驻地历阳时,孙策的兵众已发展到五六千人。

195年,孙策在周瑜、程普和黄盖等人的支持下,从历阳渡江攻打刘繇。

由于刘繇盘踞扬州,势力庞大,孙策采取断其爪牙,徐徐图之的策略。

他先是率兵一举剪除秣陵城(江苏南京)的薛礼,然后在与下邳(江苏睢宁县古邳镇)相笮融的战斗中,以诈死引笮融主力攻其军营,再以伏兵歼灭。

接着,孙策转兵攻克湖孰(江苏江宁县南湖熟镇)、江乘(江苏句容县)等地,在清除刘繇羽翼后,与之在曲阿展开决战,并一举击败刘繇。

随后,孙策分兵从钱塘进攻吴郡,孙策大军一路势如破竹,吴郡太守许贡大败逃跑,吴郡亦被孙策占有。

在这一过程中,孙策与民秋毫无犯,凡是投降者一概不问,全部接收从军,并免除全家赋税徭役,不愿从军者,绝不勉强,遣送回家。

一时间,孙策得到江南百姓的支持,手下士兵增至近三万,至此孙策之名威震江东。

196年,孙策继续南下进攻会稽郡,太守王朗重兵固守,阻击孙策。

孙策采取声东击西策略,一边布置兵力迷惑、牵制正面之敌,另一边分出兵马悄悄从小道查渎出击发起偷袭,王朗被打个措手不及,遭遇大败,孙策长驱直入,占领会稽,王朗投降。

孙策在江东站稳脚跟后做了两件事。

一是进行政治大洗牌,把原来的官吏全部更换,由跟随自己的亲信故旧取而代之,如任命舅舅吴景为丹杨太守,以同族兄弟孙贲为豫章太守,孙辅为庐陵太守,孙坚旧部朱治为吴郡太守。

二是派遣使者拜谒许都朝廷,并进贡礼物。

孙策的两个行为实际上发出强烈的政治信号,他向外界表明江东地区是自己的势力范围,从此再不依附任何人。

上贡许昌意味着与袁术彻底割裂,与之交换的是通过朝廷获取法统上的江东之主地位。

197年,袁术倚仗传国玉玺在手,正式僭越称帝,不久,曹操派使者携带汉献帝的诏书给孙策,任命他袭父爵乌程侯,兼任会稽太守,并命他讨伐袁术。

一边是朝廷,一边是故主,对于这道选择题,孙策毫不犹豫的投给了前者。作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自然要实现利益最大化。

孙策对袁术这种心胸狭隘、反复无常之人嗤之以鼻,僭越行为更是遭到天下诸侯声讨,孙策借此次讨伐,既可以瓜分袁术势力范围,又可以巩固江东政权,何乐而不为!

公元199年,袁术在各路诸侯的讨伐下大败,不久抑郁病死。

孙策趁机袭取庐江,又东向迫降豫章太守华歆,至此孙策经过五年时间扫平长江下游割据势力,一举统一江东,跻身诸侯豪强行列,这一年,孙策年仅二十五岁。

当孙策吞并江东时,北方的袁绍势力如日中天,曹操无暇东顾,只能留下“谓难与争锋”的叹息,并通过两家族联姻对孙策进行安抚。

孙策之死,充满谜团的暗杀悬案

然而江东小霸王的目标并不局限于江东,逐鹿中原才是终极理想。

200年,曹操与袁绍对峙于官渡,孙策策划袭击许都,迎取献帝,秘密部署军队。

按照孙策的计划,北方的袁绍对曹操呈全面压制之势,曹操几乎押上其全部家当去赌,许都后防空虚。

江东虎狼之师势必直捣黄龙,届时倚仗长江天险,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天时地利之便,再趁中原混战之际北上,大事可成!

然而飞来的横祸让孙策的野心化为泡影,200年5月5日,孙策乘快马在丹徒山中打猎,遭遇许贡三位门客埋伏,被射箭击中面颊,流血过多而死。

孙策临终前将江东之主传位于其弟孙权,嘱咐道:

“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同时孙策对张昭等人托以后事,定下“凭三江之险固守,观中原虎斗成败”的战略基调。

从孙策的遗言可以看出,江东未来的战略方针由积极进攻改为据险防御,转变之快令人感到夸张。

那么是什么让孙策态度180度转变呢?

笔者认为归根溯源还在于这场扑朔迷离的暗杀,据记载,当初孙策发现许贡暗通许都而将其杀死,许贡三门客为其报仇,才设伏杀死孙策。

但是好巧不巧,三位门客对孙策行踪了如指掌,不仅仅知道孙策在5日这一天会出门打猎,还知道他的路线以及独自行动。

三人掌握如此详细的情报,只能说明江东高层内部出内鬼了,而且是孙策身边极亲近之人。

究竟谁是杀死孙策的幕后黑手?

对此史书没有记载,但我们细细探究还是会发现些许蛛丝马迹,《三国志》记载:

“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宫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这里的嘉即是指郭嘉,果然郭嘉断言不久,孙策就死于非命。

难道郭嘉真的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吗?从唯物主义角度出发,当然不可能!

带着疑问,我们继续深挖,郭嘉当时的职务是军师祭酒,是曹操为首席幕僚所设的职位,可见郭嘉深为曹操器重。

作为曹军的首席谋士,郭嘉对各诸侯形势了如指掌,而这一切情报来源都来自各个诸侯阵营的细作(间谍)。

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乱世,情报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孙策在曹营安插细作,曹操同样也会在江东发展内线。

分析到这里,孙策的死也就一目了然了,郭嘉与孙策政权内部高层有所联系。

在郭嘉得知孙策起兵北上的消息后,又根据孙策平日喜好冒险、争强好胜的性格,开始策划暗杀孙策的行动。

在这里小编做一个大胆的猜测,双方以暗杀孙策为条件形成默契,比如划分势力范围等等。

最关键的是,孙策重伤后很有可能已猜到东吴政权内部与曹操集团的勾当。

看似铁板一块的江东内部已被严重渗透,最终孙策无奈之下放弃北上,并选择风格保守稳重的孙权为接班人。

毕竟与北上中原相比,江东政权的稳定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虽然孙策英年早逝,但却为东吴帝业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与常年战乱的中原相比,完整统一的江东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外部环境,在这一点上孙策居功至伟。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