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形容一个人软弱无能的时候,经常用“扶不起的阿斗”这句话。
然而,阿斗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文臣武将皆甘心为其所用,也是三国时期少数几个善终的皇帝。
所以,刘禅真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出生于危难之地刘禅出生在新野县,是刘备与甘夫人所生的长子。
当时刘备已经46岁了,和刘邦差不多,都是老来得子,但还一事无成。
因为甘夫人怀阿斗的时候,曾梦到自己吞掉了北斗七星,所以取乳名为阿斗。
阿斗出生的时候,刘备事业还未有所起色,屈居于刘表之下。
但很快,刘备事业迎来了转机。
那一年,刘备先是三顾茅庐,请来了三国最强军师——诸葛亮;再是刘表病重,想将荆州重地托付给刘备。
只不过刘备宅心仁厚,婉拒了。
不曾想,刘表死后,其子刘琮竟然主动投降曹操,将荆州重地拱手相让。
一时间,荆州门户大开。
曹操率大军南下,一路攻打刘备。
在逃亡襄阳途中,因为甘夫人和阿斗行动缓慢,刘备将其丢下,仅仅带上几名主力逃走。
这时,赵云竟然拍马掉头,直冲曹军而去。
只见赵云一袭白衣,在敌军中七进七出,竟将甘夫人与阿斗救出来。然后在张飞的掩护下,他斩断木桥,成功阻拦曹军南下。
这时候的刘禅才一岁,险些命丧乱军之中,幸有赵云相救。
面对来势汹汹的曹军,位于长江南岸的吴国也慌了。
孙权只好与刘备二人联手,一同抵抗曹军,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后,父亲刘备娶来一个女人,而这个女人险些将四岁的刘禅掳走。
没错,这个女人正是孙权的妹妹孙尚香。
当时吴国派了一艘大船接孙尚香回吴国住两天,不曾想她竟偷偷将刘禅带了出来。
幸好诸葛亮反应快,急忙派赵云和张飞二将前去拦截,这才将刘禅救了回来。
成长于文武之中少年时期的刘禅勤奋好学。
平日里,刘禅常跟着诸葛亮左右,学习如何处理朝政,以及法家思想和兵法。后来他又跟着伊籍学习《左传》,不久便能做到触类旁通。
他还经常跟着武将在成都城外学习骑射,练习武艺。
普通人能做到这些已经很厉害了,但在人才辈出的蜀国,就显得有些平庸。
再加上幼年时期的两次惊险遭遇,让刘禅受到刺激,导致他性格有些怯懦。
最关键的是,他还有一个哥哥——刘封。
刘封并不是刘备所生,只是养子。
因常年跟在刘备身边征战沙场,练出来一身好武艺,性格也极为刚劲凶悍,是打仗的一把好手。
所以赵云和张飞很喜欢带他出去打仗,立下了赫赫战功。
有了差距,就有了对比。
刘备经常拿刘封来斥责刘禅。
本想刺激一下让刘禅奋发图强,没曾想适得其反,让本就沉默寡言的刘禅变得更加低沉。
反而刘封在一声声的夸奖中日渐膨胀,面对关羽的求援,竟然听信小人离间之言,导致关羽败走麦城,被孙权所杀。
关羽被杀,刘备雷霆大怒。
刘封也因此受到牵连,被围攻之下,丢兵弃甲,逃亡成都,最后被刘备赐三尺白绫,自尽而亡。
关羽被杀,荆州被夺,让刘备日夜悲痛,决定起兵复仇。
在起兵复仇前,传闻汉献帝已死,为了光复汉朝,于是刘备登基为帝,称为蜀汉。
当时养子刘封已死,便立长子刘禅为皇太子。因为其余两个儿子尚小,所以封为王侯。
在将蜀中各项事宜安排妥当后,刘备举倾国之力,发兵东吴,为关羽报仇。
不曾想,祸不单行。
当年七月,三弟张飞因平日对手下管教严苛,又十分节俭吝啬,导致下属起了反心,在他睡觉的时候将其杀害。
当年桃园三结义,兄弟三人情同手足。
关羽和张飞的先后离世,让刘备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不顾百官劝解,执意攻吴。
听闻蜀国大兵来犯,吴国也慌了。他们之前也担心杀掉关羽,刘备会为此大怒。
但他们怎么都没想到,刘备居然无视北方虎视眈眈的魏国,举全国之力,要和吴国一决生死。
孙权也为此感到害怕,急忙派说客前来议和。而刘备又是否会答应呢?
受任于败军之际刘备出兵东吴本就是一时愤怒之举,没有详细的作战计划,导致被火烧连营,节节败退。最后驻守白帝城,与吴国言和。
悲愤交加,再加上年事已高,致使六十多岁的刘备卧床不起,重病缠身。
第二年,刘备自知命不久矣,在白帝城向诸葛亮交代遗言:“丞相比曹丕聪明数十倍,肯定能完成复兴汉室的大业。而且阿斗没什么出众的地方,丞相能辅佐就辅助,辅佐不了,你可以取而代之,自立为王。”
而后,刘备又向刘禅说:“对待丞相要像父亲一样。”
白帝城托孤后,刘备自知无力回天,光复汉朝伟业已然无望,于当年四月,撒手人寰。
刘备死后,刘禅登基称帝。
当时蜀国丢失军事重镇荆州,关羽、张飞一众大将先后陨落。在东征孙权时又损失惨重,兵力大减。
在外敌虎视眈眈之际,蜀国内部听闻刘备去世,压抑已久的反心蠢蠢欲动。
之前他们忌惮与刘备的实力。现在刘备死了,众人皆想称王。
面对国内混乱不堪的局势,刘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殊不知,此时的刘禅才十七岁。
父亲去世,外忧内乱,他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慌乱,而是悉心听从丞相诸葛亮的安排。
首先停战止戈,和吴国重修于好,稳定边境局势,让底层人民休养生息,恢复国家元气。然后再招兵买马,增强国家的有生力量。
第三年,刘禅已经可以单独主持内政了。
诸葛亮见刘禅日渐成熟,于是率兵出征,以攻心之计,镇压南蛮,稳定国内局势。
接下来的日子里,刘禅成长迅速,知人善任,蜀国仅用三年时间就恢复了元气。
这是三国时期一项很难完成的壮举。
仅仅三年时间,在刘禅和诸葛亮的联手治理之下,蜀国竟从一个战败国重回巅峰,甚至军力比刘备时期更胜。
诸葛亮为完成先主刘备的未竟大业,思虑良久之后,决定攻打魏国,开启北伐之路。
治国于蜀川之间五次北伐,丞相诸葛亮一直征战在前线,尽心尽力。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这六年内蜀国自身消耗也极大。
古代打仗常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因为那时候打仗打的并不是士兵是否勇武,而是粮草供给!
古代并不像现在,道路四通八达,交通工具应有尽有。
当时打仗所需的粮草都是靠人力运输,正可谓“三人饷一卒”,前线一名士兵打仗,后面需三个成年人才能养得起。
关键运输粮草的军队也需要吃饭喝水,十斤粮食送到战场时,能剩下两三斤已是极限。
而蜀中运输粮草更为艰难,世人都知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如果让人再背上几十斤的粮食,简直是寸步难行。
丞相诸葛亮在前方率兵打仗,刘禅坐守后方供应粮草。
六年之间,五次北伐,粮草供给从未出过问题,诸葛亮越发觉得刘禅并非平庸之辈。
这六年耗尽了诸葛亮全部心血,北伐之路始终未能取得明显进展。
临终前,刘禅派人前来问询诸葛亮日后谋划,可以任用何人?
诸葛亮也明白刘禅的担心,害怕自己后人夺取政权,影响到蜀汉根基,所以推举之人全是良臣名将,只留给后人百株桑树和数顷薄田。
临终前,诸葛亮才彻底明白,原来少主刘禅外表憨厚老实,其实善于韬光养晦,城府很深。
之前少主很少插手朝政,那只是单纯的信任自己而已,而非目光短浅,没有主见之辈。
想到这里,诸葛亮心中十分宽慰,呕心沥血,为刘禅写下千古名篇《出师表》。
诸葛亮去世后,杨仪和魏延互相弹劾。
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中,刘禅快速理清来龙去脉,发现魏延有反心,快速派人镇压。同时杨仪又自视甚高,也将其夺权下放。
由此可见刘禅决策之果断,根本不是“扶不起的阿斗”。
刘禅也深知自己没有领兵拓土的能力,于是听从丞相遗言,善用文臣武将,为蜀汉再续三十余年寿命。
而且刘禅为政宽容仁爱,为蜀国的长期发展打下深厚基础。
在位41年,期间蜀国民众安居乐业,成为三国战乱下的一方净土。
若论征战四方,收复疆土,刘禅确实平平无奇。
但在治理国家方面,刘禅可谓是一个好皇帝,他韬光养晦,不过多干预民众生产。而且在用人方面,他知人善任,不滥杀无辜,颇有城府。
历史上的刘禅果然名不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