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然是华东一所985高校的研究生,学的是计算机科学,家在河南的一个小县城,父母都是普通工人。
2022年9月,他刚升入研二,开始忙实验室的项目和论文,生活节奏骤然变快。

基本上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抓起桌上的零食和饮料,就匆匆赶往实验室。
早餐对他来说只是填肚子,至于营养,他从没考虑过。中午和晚上,李然常点外卖,炸鸡、麻辣烫、烧烤轮番上阵,口味越重越好。
饭后,他喜欢瘫在椅子上,刷短视频或者打游戏放松,常常熬到凌晨两三点才睡。

室友张浩不止一次提醒他:“老李,你这生活习惯可不好啊,天天熬夜打游戏,白天还要忙学业,不怕哪天猝死?”
李然只当是开玩笑。
李然的作息不是一天形成的。大学本科时,他就是宿舍里最“夜猫子”的人,通宵打游戏是家常便饭。
研究生后,导师的项目压力更大,他觉得自己得拼,才能不被淘汰。

2023年初,他开始觉得身体有些不对劲。起初是偶尔乏力,走几步楼梯就喘得厉害。他以为是太累了,买了瓶红牛提神,继续埋头写代码。
后来,情况更明显了:早上起床时,他发现眼皮和脚踝有点肿,按下去有个坑,半天不消。
室友张浩看他脸色发黄,劝他去医院查查,李然却说:“没事,睡一觉就好了,医院多贵啊。”

2023年4月晚,李然在实验室改代码,突感一阵恶心,冲到厕所吐了一地,吐完还是头晕。
他以为是吃坏了肚子,硬撑着回了宿舍。第二天,他连床都起不了,室友强行把他送到校医院。

校医听完描述,皱着眉头让他赶紧去大医院做检查,在市医院,医生安排了一系列检查。
检查结果出来后,李然的血压高达160/100mmHg(正常值应低于120/80mmHg),血肌酐水平飙升到450μmol/L(正常范围40-100μmol/L),尿蛋白3+(正常为阴性),双肾B超显示肾脏体积缩小,皮质回声增强。

医生叹了口气对他说:“你这肾功能已经到慢性肾衰竭的阶段了。”
李然愣住了,他从没想过,25岁的自己会和“肾衰竭”这样的词扯上关系。
医生问他饮食是否规律?每天喝多少水?有没有长期熬夜?
李然老实回答:每天至少一瓶可乐,爱吃咸辣的食物,水喝得少,熬夜是常态。

医生叹了口气,解释说,血肌酐高说明肾脏过滤功能几乎丧失,尿蛋白3+提示肾小球屏障受损,B超结果则表明肾脏已经萎缩,可能需要长期透析治疗。
住院期间,李然的父母从老家赶来,母亲拉着他的手,忍不住埋怨:“我劝了你多少次,让你别老熬夜,别吃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你就是不听!”
李然低着头,没吭声。他回忆起过去一年,那些被他忽略的信号——乏力、浮肿、尿液颜色变深——原来不是小事,而是身体的警告。

6月,李然的病情恶化,血肌酐升到700μmol/L,尿量减少到每天不到400毫升(正常人每天1500-2000毫升)。
医生决定为他安装透析管。
透析让李然暂时保住了命,但也意味着他得告别正常生活——不能随意出门,不能吃高钾高磷的食物,甚至连喝水都要严格控制。

医生在此也劝告年轻人,肾衰竭不是一天形成的。
长期存在不良生活习惯,诸如高盐高糖饮食、熬夜、饮水不足等,皆在悄然损害你的肾脏。肾脏有别于其他器官,不会大声“喊痛”,待你觉察到不适时,往往为时已晚。

“如果李然早点调整生活方式,可能不至于走到这一步。当下诸多年轻人,仗着自身身体康健,便总以为安然无恙,然而健康岂是能够肆意挥霍之物呢?

肾衰竭,听起来遥远,实际上离我们可能并不远。
为什么说它是“隐形杀手”?
因为肾脏有强大的代偿能力,即便器官仅留存30%的机能,你可能也不会有任何异常之感。

数据显示,我国约有1.3亿人患有慢性肾病,但明确诊断的不到10%。早期症状如乏力、浮肿、尿量减少常被忽视,直到出现恶心、呼吸困难才就医,此时往往需要透析或移植。
肾衰竭的危害不仅在于肾脏本身,它还会引发高血压、心衰、贫血等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国际肾脏病学会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约有10%的人口遭受慢性肾病的困扰,而其中五分之一的患者最终会发展成肾衰竭。

而了解肾衰竭的本质,能让我们更重视日常习惯,避免悲剧发生。
2生活习惯如何“毁肾”?揭秘背后的科学机制现代生活中的很多不良习惯,正是肾脏的“隐形敌人”。
高盐饮食是头号元凶,高糖饮食也不容忽视,熬夜是另一个“帮凶”。

这些习惯看似平常,却在无形中侵蚀肾脏。改变它们并不难,关键在于意识到问题,从小处做起。
肾衰竭早期并非毫无征兆,只是这些信号常被误认为是“小毛病”。
最为常见的信号当属浮肿,特别是晨起之时眼睑或脚踝处的肿胀,按压之后,凹陷无法即刻恢复,这是由于肾脏排水功能减弱,水分滞留体内,另一个线索是尿液变化,比如尿量减少(每天少于400毫升)、尿色加深、泡沫增多。

全身症状也不容忽视,乏力、食欲减退以及恶心等症状,乃是代谢废物堆积的表征,而血肌酐与尿素氮的升高会对胃肠道产生刺激,皮肤瘙痒、口中有氨味则是尿毒症期的典型特征。
此外,高血压是肾病的“放大镜”,中国高血压联盟统计,30%的慢肾衰患者有继发性高血压,血压长期超140/90mmHg会加速肾损伤。

这些症状并非同时出现,可能零星发生,容易被归咎于疲劳或饮食问题。

预防肾衰竭并不复杂,核心是调整生活方式,让肾脏少受“委屈”。
饮食是第一关。减少盐摄入,烹饪时用香料、醋等代替盐;少喝含糖饮料,多吃新鲜蔬果,如西兰花、蓝莓,富含抗氧化物,有助于减轻肾脏炎症。

保证充足饮水,健康成年人每天6-8杯水,尿液呈淡黄色为佳。
其次,规律作息是肾脏的“保护伞”,每晚力求获取7 - 8小时的睡眠时长,尽量于23点之前就寝,防止频繁熬夜,适度运动也很重要,如快走、游泳,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能改善代谢,降低血压和血糖。

最后,定期检查是“安全网”,即使没症状,也别忽视体检,高危人群(如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应每半年查一次肾功能。
参考资料:
国家卫健委《慢性肾脏病防治指南》
《中华肾脏病杂志》2023年第24期
WHO慢性肾病全球数据报告
活该,自己找死
现在感觉硕博研究生都是身体不好的代名词[静静吃瓜]
活该
我们年轻时没有猝死的。连年纪很大的老人都是得病死的。现在的年轻人,猝死的太多了,绝大多数跟熬夜和高盐有关。
没死算大运的
一篇胡编乱造的扯淡文,已经有三个傻子信以为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