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平五年(361年)五月,晋穆帝司马聃突然一病不起,驾崩于显阳殿,时年19岁。由于司马聘没有子嗣,褚太后下令说琅琊王司马丕是朝廷中兴以来的正统嫡传,没有人比他更适合当皇帝。于是朝廷百官备好皇帝的车驾到琅琊王府迎接司马懿。司马丕继位后、改封东海王司马奕为琅琊王,大赦天下,改次年为隆和元年。
司马丕打小迷恋炼丹长生之术,年纪轻轻就热衷于研究长生之法。当上皇帝不久就因误食丹药毒发不能理政,褚太后不得不再次临朝辅政。
褚太后重新听政后,与朝中大臣共同谋划,处理桓温权力过大的问题,下诏加封桓温为扬州刺史,并给予其宰相的高位让他入朝主持政事,试图以此来剥夺他的兵权。结果,桓温不但拒绝到建康,反而上疏朝廷请求迁都洛阳,建议将永嘉之乱(307年)以来迁徙流落到江南的民众全部北迁,以充实黄河以南地区。
桓温的奏疏让朝野上下一片哗然,近半个世纪了,北方移民已经在江南扎下了根基,老一辈人都忘了家乡是什么样,而在南方出生的人根本没有这个概念。况且中原地区一片废墟,处于胡人的铁蹄之下,环境险恶,哪有江南舒适安全?以司马昱为首的朝中大臣都认为桓温的提议不可行,可都畏惧桓温的势力,没有人敢率先提出异议。
散骑常侍孙绰于是勇敢地站了出来,上书提出了反对意见,列举了诸多不宜匆忙迁都的理由。因孙绰只是个很有名气的文人,没有政治背景,桓温也不好拿他怎么着。
桓温不高兴,朝廷就得忌惮三分,商议着要派侍中去跟桓温好好谈谈,劝他收回主张。扬州刺史王述看到了事情的本质,说∶"不用,桓温不过是虚张声势吓唬朝廷罢了,并不是真想迁都,尽管答应他好了,他自己就不会去。"于是朝廷下诏说∶"得知你想亲率三军收复中原,光复旧都,如果不是有以身殉国的志向,谁能如此!只是要在废墟上重建都城,需要时间来经营和治理,这就辛苦你来筹划和安排了,相信以你的多谋深算,再加上你的劳心劳力,一会有个满意的结局。"桓温收到诏书后,迁都之事果然不了了之。
晋哀帝兴宁二年(364年)七月,朝廷两次敦促桓温入朝主政,这回桓温倒是上路了,却是带着大军一起来的,司马昱连忙派尚书车灌前来制止。桓温则在赭圻(今安徽繁昌县)驻扎了下来,窥视建康的野心已昭然若揭。
兴宁三年(365年)二月,在东晋权臣斗心眼的时候,前燕在辅政大臣、太宰慕容恪的带领下,渡过了危机,又回到正常的轨道。于是慕容恪亲率燕军大规模南下,相继拿下了许昌、洛阳,桓温上次北伐收复的失地,再次丧失。
司马昱于是亲赴冽洲(今安徽长江中的小岛)与桓温会面,商讨北伐事宜。你桓温不是要迁都洛阳吗,如今洛阳丢了,你再去打回来呗,省得天天在旁边窥伺建康。他还命桓温移镇姑孰(今安徽当涂),做出征前的准备就在司马寻昱离开建康之时,晋哀帝司马丕因把长生不老药当饭吃。不幸毒发身亡,时年25岁。此前,侍中高崧就多次劝谏司马丕说∶"这不是帝王该干的事,陛下这种做法,就像出现日食月食一样,可不是好事。"司马丕已经走火入魔,根本听不进去。
司马丕由于滥吃"仙药",没有留下子嗣,褚太后下诏说,司马奕德才兼备,又是皇帝的弟弟,应当继承皇位。于是百官到琅琊王府去迎奉司马奕,司马奕于二月二十三日即皇帝位,大赦天下,定次年为太和元年,史称晋废帝(也称海西公)。褚太后继续临朝摄政。
司马奕当上皇帝,意味着桓温已历成、康、穆、哀四帝,再加上晋废帝司马奕,就是五朝元老了。内心发生激烈的斗争是很自然的,他人安坐建康,什么都不干,皇帝一代一代当下去,自己在外奔波劳累,出生入死,到底是为了什么?自己难道就是为他人作嫁衣的命?有时候,桓温躺在床上眼睛空洞地突然对亲信说;"如果一辈子甘于现状,默默无闻,将来岂不被文景(晋景帝司马师、晋文帝司马昭)笑话!"身边的人都知道他有篡位之心,都不敢吭气。有时他半夜醒来,又突然坐起身自言自语∶""一个人既然不能流芳百世,就应该遗臭万年。"他曾经去过王敦的墓地,对着坟墓长吁短叹。也许正如当初刘恢谈所说,他就是个赌徒,没有十足的把握
不会下注。桓温此时估计信心还是不足,为此他又专门找到能预测人们贵贱的方术大师杜灵,让杜灵测一下自己的官位能达到什么高度。杜灵摇头晃脑说道∶"明公的功勋举世无双,当位极人臣。"杜灵认为这已经很了不得了,却发现桓温满脸不高兴。为此,桓温打算再树立威名,增大政治筹码,他在等待机会。
东晋太和二年(367年),前燕辅政大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慕容恪死了,前秦朝野都认为燕国只剩下些无能之辈,准备讨伐。不料自己的后院先起火,苻生的弟弟晋公苻柳以及赵公苻双联合另外两个皇亲魏公苻瘦、燕公苻武,分别在蒲坂(今山西南部)、陕城(今河南陕县一带)和上卦、安定等地起兵谋反。苻坚不得不分兵前往镇压,忙于清理后院。
桓温也觉得这是讨伐前燕的好机会,可出征前他还要跟朝廷提点条件,暗示想享受点特殊待遇。朝廷经过认真"研究",于太和三年(368年)给他加授比诸侯王还高一级的特殊礼遇。可还有一支力量让桓温感到不放心,
当时,驻守京口重镇的北府兵骠勇善战,而统管这支部队的平北将军、领徐、兖二州刺史的郗愔脑子还不开窍,没摆正自己的位置。桓温曾在公开场合说∶"京口酒可饮,兵可用。"郗愔不知道桓温是在觊觎京口的军队,还以为是在称赞他。于是写信给桓温说要与他一同辅助晋室,率领自己的部队北上,修复园陵。
当时郗愔的儿子郗超在桓温的手下任参军,很清楚桓温的心思。见到父亲的来信后,偷偷拆了先看,不由大吃一惊,把父亲的信撕了,自己重新写了一封,信中称自已不是将帅之才,不能胜任军旅重任,而且年老多病,请求找一个悠闲的地方休养,并劝说桓温接掌京口的兵众。这令桓温非常高兴,他立刻调任郗愔为冠军将军、会稽内史,桓温自己兼任徐、兖二州刺史。到此,桓温终于可以放心北伐了。
太和四年(369 年)四月,时年58 岁的东晋大司马桓温开始了他的第三次北伐,率领步骑5万从姑孰出发。桓温首仗派建威将军檀玄攻克了胡陆(湖陵城,位于今山东鱼台县东南),生擒了前燕宁东将军慕容忠。
前燕方面不敢怠慢,任命下邳王慕容厉为征讨大都督,率领步骑兵2 万迎战晋军于黄墟(今河南开封、兰考一带),这是东晋与前燕军队第一次正面交锋,一仗下来燕军大败,慕容厉只身逃往邺城。前燕高平太守徐翻举郡投降。晋军前锋邓遐、朱序又在林渚(今河南新郑市北)击败燕将傅颜。前燕再派乐安王慕容臧率军抵挡晋军,慕容臧也接连失利。
七月,桓温进驻武阳(今山东莘县东南),前燕兖州刺史孙元是流民出身,见晋军到来,率领他的宗族起兵接应。桓温抵达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前燕朝廷大为恐慌,此前,他们已经派散骑常侍李凤到前秦求救可前秦方面却没有任何消息。燕幽帝慕容睛和太傅慕容评商议着准备放弃国都邺城,逃回龙城(今辽宁朝阳)。紧要关头,吴王慕容垂挺身而出说道:"别忙,我请求出战,如果我不能取胜,你们再跑也不晚。"慕容瞠于是让慕容垂代替慕容臧为南讨大都督,与范阳王慕容德一起率领5万步骑抵御桓温。同时,再派散骑常侍乐嵩到长安求救,条件是答应把虎牢关(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镇)以西的土地割让给前秦。
苻坚召集群臣商议,大家的意见基本相同∶"当初桓温一直打到灞上,燕国袖手旁观,如今轮到他们挨打,我们为什么要救?况且燕国又不向我们称臣,又凭什么要救他们!"只有超级谋士王猛不发言。
会后,王猛向苻坚献策:"先出兵与燕国共同击退晋军,然后趁燕军精疲力尽,没有防备之时,再灭了燕国,这叫先救后取;否则,一旦让桓温占据了中原,就会变成大秦的强敌,我们再想染指中原就难了。" 苻坚深表赞同,当即命令将军苟池和洛州刺史邓羌领兵两万援救前燕。
燕军并没有如王猛所料与晋军死磕,慕容垂只是在枋头与桓温相持,采取避其锋芒、寻机出击的办法。桓温以前燕降将段思为向导,慕容垂瞧准机会,派将军悉罗腾在与晋军交战中,生擒了段思,接着又斩杀桓温手下大将、后赵旧将李述,晋军士气受挫。
桓温劳师远征,又是深入敌境,是很注意后勤运输问题的,命豫州刺史袁真率部负责打开石门,将黄河水注入睢水,以运送粮草。慕容垂不是等闲之辈,派慕容德率1万5千骑兵抢先一步占领了石门。袁真无法攻克石门,自然也就无法注水,东晋以水路优势输送补给的生命线被掐断。与此同时,前燕豫州刺史李邦自发率领5000 地方部队,在晋军的后方到处骚扰、打伏击,又切断了晋军的陆路粮道。
相持到九月,桓温的主力还没与慕容垂正面交战,就粮草告急,无心恋战了。又听说前秦的援兵正在接近。桓温知道再呆下去只有死路一条,下令焚烧了所有的船只,丢弃辎重、铠仗,从陆路撤军。燕军众将都力主追击,慕容垂说∶"不急。桓温刚刚撤退,肯定保持高度戒备,必派精锐殿后。此时出击,未必得手,不如先缓一缓。等他庆幸我们没有追击时,必定昼夜兼程,等他的士卒精疲力尽时再出击,一定大获全胜。"慕容垂亲率8000骑兵,缓缓地尾随着晋军。
桓温果然很警觉,撤退途中担心敌人在上游放毒,命令士卒凿井取水,一气走了700里,几天后就改为急行军,星夜兼程南撤。慕容垂说∶"可以出击了!"下令快马加鞭,火速追击,并命慕容德率4000 精锐骑兵抄小路埋伏在襄邑(今河南睢县)东面的山涧中。
晋军走到襄邑时已是精疲力尽,还没摸清后面到底有多少追兵,前面又遭到伏兵的截击,全军顿时崩溃,随即就变成一场大屠杀。燕军区区8000骑兵,竟然斩杀了3万晋军。
桓温带着不到一半的残兵继续南逃,可才逃到谯城,又遇到恰好赶到该处的前秦援军,晋军再遭重创,最后逃回去的不到1万人。桓温苦心经营的精锐部队至此几乎丧失殆尽,事后他把责任归咎于袁真,奏贬袁真为平民。袁真不服,上书朝廷申诉,指控桓温的种种罪状。
朝廷不敢招惹桓温,维持原判。袁真一怒之下据寿春城发动叛乱,并同时向前秦和前燕求援。桓温则退至山阳(今江苏淮安),朝廷不但不敢追究他的责任,还命侍中罗含带着牛羊美酒到山阳犒劳他,并任命他儿子桓熙为豫州刺史。不久,桓温又移镇广陵(今江苏扬州)。这次出兵让桓温颜面尽失,从此把北伐两个字彻底屏蔽。沉闷了一段时间后,有人站出来为他分忧了。郗超私下跟桓温说∶"明公身居重任,如果不能效仿伊霍(伊尹和霍光)、行废立之事,就不足以重立威权,震慑天下。"桓温马上心领神会,两人于是关起门窗、落下窗帘,嘀嘀咕咕密谋起来。
郗超考虑到司马奕谨慎小心,又没有什么过错,认为只有利用人们看不见的私密之事进行构陷。因此向桓温献计∶"我们就说皇上早就患有阳痿,不能生育子嗣,其后宫所生的3个儿子,是宠臣相龙、计好、朱灵宝等人代劳,与田美人、孟美人苟合的,并非皇室血统。"
随后,这些话就在民间迅速传播开来,人们对这些谣言根本无法辨别真伪,当时又没有基因鉴定,就算有,那些阴谋家也有100种方法应对,可怜的司马奕在强势的权臣面前,就成了代罪羔羊,只有坐以待毙了。
咸安元年(371年)十一月十三日,桓温一反常态突然来到建康,公然向褚太后提出要废司马奕为东海王,改立丞相司马昱为帝,并将预先写好的诏书呈上。当时,褚太后正在佛堂烧香,内侍报告说;"外有紧急奏章。"褚太后出来,倚着门才把奏章看了几行,就说∶"谣言一起,我就猜到会有这种事!"看到一半时,那些不堪入目的字眼,让她实在看不下去了,命内侍找来一支笔,在奏章上批复∶"我不幸遇上百般忧患,感念生者与死者,心如刀割。"桓温开始时,还担心褚太后会反对,恐慌到汗流浃背,脸都绿了,等诏书批复下来后,不禁欣喜若狂。两天后,桓温召集百官上朝,宣布废立皇帝之事,百官震惊。桓温见大家恐慌,自己也跟着一脸茫然,不知如何是好。尚书仆射王彪之见事情已无法挽回,就对桓温说∶"您要行废立之事,得按规矩来啊!"
于是命人找来《汉书·霍光传》,照本宣科,依据霍光废黜汉昌邑王的过程收回了晋废帝司马奕的御玺绶带,司马奕就成了东晋建立以来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在位期间被废黜的皇帝。然后由桓温率领文武百官到会稽王府奉迎司马昱。司马昱接受国玺绶带后,即位为帝,史称"晋简文帝",改年号为"咸安"。
[得瑟]不错哦
中国联通5G消息试商用率先开启!优畅享30e携多款5G消息应用同步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