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子京案的背后:革新派与保守派的斗争,宋仁宗的处理却过于失误

调侃历史 2021-12-15 11:23:44

庆历三年(1043年),为了调查滕子京"贪污腐败、赏罚不公、挪用公款"一案,皇帝命燕度出使泾州。

然而,皇帝根本不知道,他眼中这个"公平公正"的人,其实跟革新派有仇。

在得知梁坚状告自己"三大罪状"后,滕子京气得不行。在滕子京的眼中,梁坚是一个卑鄙无耻、栽赃陷害的小人。一想到这些,滕子京就想进京,去跟梁坚拼命,但转念一想,宋仁宗是一个英明神武的皇帝,必不会听信这些谣言。朝中还有老友范仲淹为自己解释,一定能还自己一个清白。既然如此,就不进京了,以免授人话柄、再生事端。

可是,滕子京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忍辱负重、千盼万盼的结果,竟然不是朝廷还自己清白,而是此事被越描越黑。

为了还自己一个清白,滕子京已经准备好了所有的账本,只要朝廷一一核实,那些什么"挪用军费、贪污腐败"的说辞,就都不攻自破了。

然而,燕度到达泾州后,根本不理会这些账本,反而下令调查泾州城所有的官员,让他们交代滕子京的"罪行"。若不交代,燕度就下令拷打他们,逼迫他们做伪证。

燕度一心想把滕子京的案子做大、做实,他不惜严刑逼供,要这些人交代滕子京的罪证。然而,这些官员非常敬重滕子京的为人,即使挨了板子,也决不胡说,更不会栽赃陷害。审了半天,燕度也没有审出那些所谓的"罪证",只能把这些人都释放了。

一计不成,燕度再生一计。既然从这里找不到突破口,他就开始审讯那些西夏俘虏。燕度希望西夏俘虏能够篡改口供,给滕子京一个"里通外国"的罪名。

然而,事实证明,虽然西夏人没受过什么"高尚"的教育,但是他们的为人处世,也比那些所谓"高尚"的人高尚得多。

不管燕度如何严刑拷打,西夏俘虏也死不改口,没有一个人去冤枉滕子京。

最终,恼羞成怒的燕度不管不顾了。在他的眼中,既然泾州没有人"诬告"滕子京,那就索性把整个西线军团翻一个底朝天!

在这种思想下,燕度下令,扩大调查范围,调查整个西线兵团,抓捕张亢、狄青、种世衡等人,看看他们有没有贪污腐败、挪用公款。如果有的话,就以这些罪证为把柄,让他们诬告滕子京。

此令一出,衙役们立刻到处抓人。一时间,滕子京一人的贪污受贿案,竟然越滚越大,把无数的官员卷了进来。

根据史料记载,因为抓捕的人太多了,泾州的监狱竟然"爆满"了。剩下的犯人,只能关在衙门了。后来,衙门也爆满了,只能关在军营了。

可见,为了把滕子京的案件"坐实",燕度是多么地尽职尽责、多么地尽心尽力。

燕度胡乱抓人的消息传到京城后,满朝文武震惊,皇帝也惊了。谏官欧阳修第一时间上疏朝廷,要求宋仁宗马上下诏——停止这种抓捕行动,撤换燕度,另派他人调查此事,以平息民愤。

为了不让事情进一步恶化,宋仁宗马上颁布了一道圣旨——命燕度释放了所有官员,办案不得枝蔓,速回京城结案。

此谕令一出,欧阳修如释重负,而燕度则郁闷不已,他只能释放了所有官员,草草结案,回京复命了。

回到京城后,燕度没有第一时间去复命,他偷摸来到了王拱辰的府邸,向王拱辰报告了调查的结果,并请示下一步行动方案。

听完燕度的汇报后,王拱辰想抽死他。在思索了半天后,王拱辰告诉燕度∶"事已至此,只能用现有的证据立案了。咱们可以从'滕子京私自焚烧账目'一事入手,死死咬住这点,或许能将滕子京拖下水。"

原来,在燕度审讯期间,滕子京见他守着现成的证据不用,反而四处抓人,心中愤怒无比。后来,滕子京越想越气,在一次酒醉后,竟然放了一把大火,把这些账本都给烧了。

本来,滕子京不烧账目,证据确凿,燕度、王拱辰等人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火烧账本,那就明摆着是"毁尸灭迹"了。

第二天早朝时,燕度回禀了这次调查的结果,以火烧账本为根本开始对滕子京发难。燕度说完后,群臣立刻炸开了锅,有要求严惩不贷的,也有要求从宽处理的。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彻底吵成了一片。

群臣嚷嚷了一阵后,范仲淹持笏出列道,给出了处理意见——无论是从案件的本身出发,还是从西线军民的感情入手,朝廷都应该对滕子京从轻发落,以安民心。

范仲淹说完后,朝廷又展开了一轮激烈的讨论。这时,王拱辰持笏出列,说范仲淹就是在护犊子,应该公正处理。

一听这咄咄逼人的言语,范仲淹毫无惧色,他摘下帽子,跪在地上,对宋仁宗道∶"如今,滕子京确实有罪,臣有举荐失察之罪,请皇帝罢免了臣宰参知政事之职,发配地方,以平民愤。只是,滕子京是一个爱民如子、力挽狂澜的将才,请皇帝一定要为国惜才,轻判滕子京。"

范仲淹竟然跟皇帝干起了辞职的事情,这件事情还怎么议。见此情景,宋仁宗只能宣布退朝,改日再议。

散朝后,宋仁宗召集了"保持中立"的章得象、晏殊、杜衍三人,问他们如何处理此事。

三人之中,章得象和晏殊沉默不语,无话可说。因为,虽然在皇帝的眼中,他们是"中立派",与"改革派"和"反对派"没有任何的交集,但是,他们其实是"反对派",只是藏得比较深罢了。

这哥俩之所以是"反对派",道理很简单。按照惯例,罢免升降官员的大权,应该是宰相的"专属权力"。可现在为了推行新政,宋仁宗特别下诏,允许范仲淹、富弼"便宜行事"、可自由罢免官员。

也就是说,章得象和晏殊的"权力"被范仲淹等人夺走了,这哥俩心中要是没有怨言,那才叫见了鬼。

当时,章得象和晏殊不说话,杜衍是革新派的人,他开口了,杜衍请求从轻发落滕子京,理由就四个字———"维护新法"。

对于宋仁宗而言,现在是变法的关键时刻,一旦不支持范仲淹等人,让百官看出皇帝与革新派之间有隔膜,他们就会群起而攻之,到时候这种弹劾革新派官员的奏折,只会越来越多。最终,再强大的革新派,也会被反对派彻底撕裂。到了那个时候,自己的这场变法,也只能无疾而终了。

想明白这些后,宋仁宗立刻颁布了一道圣旨∶"张亢、狄青等人,虽然挪用公款,罪名当诛,但念其对国家有功,仅略加训斥一番便可,不予追究,让其戴罪立功,以报国家。至于滕子京,他挪用公款,是实;焚烧账本,是实;欺君犯上,也是实;将其降为虢州知州,以儆效尤。"

当然了,虽然降了滕子京的官职,但宋仁宗耍了一个小心眼,他没有改变滕子京的待遇,还是让他拿相同的工资,也算是给范仲淹一个大大的面子了。

当时,此判决一出,范仲淹长舒一口气。在他眼中,看来皇帝还是信任他的,还是支持改革的。

同样,此判决一出,王拱辰彻底怒了。在他眼中,滕子京犯了那么多的事情,竟然只是降级处理,薪水待遇还不变,皇帝太偏心了。

这样的结果,让王拱辰无法接受,他也不可能接受。于是,王拱辰跑到皇宫门口,要求面圣,他要跟皇帝好好说说此事。然而,聪明的宋仁宗早就知道他会来,他特别下令,不许王拱辰进宫。不管他干什么事情,说什么话,都不许他进宫。

无法进宫,王拱辰义愤填膺,他索性跪在了大殿上,历数滕子京的条条罪状,要求皇帝改判,以正视听。然而,不管王拱辰说什么,皇帝就是不许他进宫。

最终,见皇帝根本不见自己,王拱辰索性把帽子一扔,辞官回家了。

这一下子,事情彻底闹大了。

要知道,王拱辰是监察御史,本职工作就是弹劾官员、监督君主。如今,御史竟然辞官回家了,这是整个仁宗朝都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即使放在整个宋朝的历史中,也极为少见。

何况,王拱辰这个人,还是监察御史的"首领"。

第二天,所有的监察御史和太常礼院的官员们,集体来到了皇宫门口,嚷嚷着要进宫面圣,必须严惩滕子京,以正国法。

当时,皇宫门口一片混乱,各种争持之声不绝于耳、吵声一片。杜衍苦口婆心劝说大家,但没有一个人理他。章得象和晏殊则站在一边,就这么冷眼旁观,对此事一点也不过问。

一群人在家门口玩命嚷嚷,终于把皇帝惹怒了。宋仁宗下令,宣王拱辰入宫。王拱辰来了以后,见皇帝一脸铁青,他不敢说话,只能跪在那里,沉默不语。

过了好一会儿,宋仁宗这才开口道∶"王爱卿身为言官,理应顾全大局,不要因为政见不合,就撂挑子不干。如此一闹,爱卿得到一个敢于直言进谏的美名,却置朕于何地?"

王拱辰刚想解释几句,宋仁宗对他一摆手,继续道∶"当然了,爱卿的建议,朕也会好好考虑的。只是,以后你不要再这样干了。行了,你可以跪安了。"

宋仁宗这么说,就是在暗示王拱辰∶"你的用心,我是知道的;你的小伎俩,我也是门清的。从此以后,不要再纠结滕子京一案了。只要你放弃这个案子,朕一定不会亏待你!"

大家都是明白人,宋仁宗这么一说,王拱辰立刻听出了里面的意思,他马上磕头跪安,出宫去了。

出宫后,王拱辰立刻叫来燕度等人,告诉他们,不要再闹了,全都散了吧。众人一看,领导都这么说了,就赶紧散伙了。

几天后,在一个早朝,宋仁宗颁布了一道圣旨,罢免滕子京虢州知州一职,改任岳州知州。同时,罢黜滕子京天章阁侍制一职。

滕子京罢免至岳州后,范仲淹对老友的事情义愤填膺,对老友的遭遇也懊恼不已。后来,因为怀着一颗愧疚之心,滕子京修建完岳阳楼后,范仲淹送给他一篇千古名文,以作勉励。

这篇千古名文,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岳阳楼记》。

至此,滕子京一案,就以这样的结局彻底落幕。

本来,按照皇帝的意思,在这个案件中,他对朝中两大派系各打五十大板,对他们"一视同仁"。这样的结果,就可以让他们放弃成见、共同变法了。

然而,这只能说是宋仁宗的一厢情愿。

宋仁宗唯一的调解办法,要么就是打死滕子京,废除这个新法;要么就是力挺滕子京,维持新法。皇帝现在的做法,等于是对"反对派"妥协了。反对派们尝到了"干掉滕子京"的好处后,怎么可能会偃旗息鼓呢?

0 阅读:146
评论列表
  • 2021-12-16 09:46

    由此,诞生了那篇千年传颂的《岳阳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