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后,孙权拒绝派出人质称臣,曹丕借机南下伐吴

调侃历史 2022-11-22 15:38:21

曹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八月刘备败回白帝以后,孙刘之间的战争已基本结束,与此同时,曹丕却加大了对东吴的压力,而刚刚经过一场大战后的孙权对曹丕的态度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据《吴历》记载,夷陵之战刚刚结束,孙权就派使者前往曹魏,向曹丕详细报告了夷陵大捷的战果,并请求曹丕晋封有功人员,显示了一个臣子应有的礼义,这让曹丕十分满意。曹丕特意下诏赞扬了孙权的功劳,还鼓励孙树继续西进,彻底消灭刘备。

孙权当然明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毅然决然地从夷陵撒军了。得知这一消息,曹魏太尉钟爵、司徒华歆、司空王朗联名上书,鼓动曹丕下令讨伐孙权,并断定孙权一定会背叛曹魏,请求曹不削去孙权的吴王官爵,发兵讨伐。

此时的曹丕显然也隐约感到孙权可能会食言,自己也许已经上了孙权的当,也非常后悔没有听从刘晔之言,与刘备一起夹击孙权,但他的内心尚存一丝希望,如果孙权真的能派来人质,曹不多少还能挽回些许面子。

虽然如此,但在曹魏群臣的压力下,曹丕也是等得越来越不耐烦,最终下令侍中辛毗、尚书桓阶两位重臣亲自来到江南,与孙权盟誓,并责令其献上人质,这等于要孙权给一个明确答复。事已至此,孙权再也拖延不下去了,只好摊牌,正面拒绝了曹魏方面的要求。辛毗、桓阶二人回去向曹丕复命后,曹丕勃然大怒,遂决心发兵大举南下,讨伐孙权。刘晔劝说道∶“对方刚取胜,上下齐心,又依托江湖险阻,不可仓促起兵。”但盛怒中的曹丕根本听不进去,执意下达了南下的命令。

在与曹丕方面虚与委蛇的同时,孙权就已经做好了与之翻脸的准备,他一方面重新调整部署,另一方面又派人前往蜀国,提出与蜀国恢复和好关系,避免陷于两面作战的窘境。

但刘备还未答应孙权的请求,魏军已经南下了!

九月,曹丕命令征东大将军曹休、前将军张辽、镇东将军臧霸率军向洞口(今安徽省和县长江北岸)方向进击;大将军曹仁向濡须(今安徽省巢湖市东南四十里)方向进击;上军大将军曹真、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左将军张邻、右将军徐晃包围了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东吴建威将军吕范都督五路大军,率领水军抵御曹休等人;左将军诸葛瑾、平北将军潘璋、将军杨粲解救南郡;裨将军朱桓驻守濡须,抵御曹仁。

虽然刘备无力趁火打劫,但刚刚经历过一场大战的吴军又要对付养精蓄锐的魏军,东吴扬州腹地的山越还未完全被平定,再加上东吴的很多名将均已去世,可想而知,当时孙权的处境是非常艰难的。孙权只好再次非常谦恭地给曹丕上书,请求曹丕给自己一个改过的机会,并称∶“如果自己的罪过真的不被饶恕,自己情愿交回土地、人民,远徙交州以度过残年。”曹丕再次被孙权欺骗,他给孙权写了一封长信,在信中,他首先赞扬孙权立下的功劳,继而,又责备孙权不送上人质,最后,他强调说∶“我接到你的书信以后,能体会到你的一片诚意,内心也非常感慨,当日即下诏命令各路人马深沟高垒,不得擅自行动。如果你能表示出诚意,孙登早上来到,军队晚上就撤回,我这话一片真诚,就好像这滔滔东去的长江。”

见曹丕一味要自己送去儿子,孙权终于决定彻底与曹魏决裂,他下令不再使用曹魏的年号,改元黄武,部署军队沿着长江南岸固守。自曹丕上台之后,魏吴之间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就此爆发!

十月,魏文帝曹丕御驾亲征,十一月十一日,来到南阳,就近督战。

先说第一路,也就是最东面的一路。

这一路曹军主将是∶征东大将军曹休、前将军张辽和镇东将军臧霸三人。

东吴诸将分别是吕范、徐盛、孙韶、孙朗。

十一月,在南阳的曹丕接到了曹休的奏表,曹休在奏表上称∶“我请求率领精锐部队径直渡过长江,夺取敌人的物资,大事可成。如果我战死沙场,陛下也不用挂念。”曹丕担心曹休真的会渡江,赶忙派人前去制止。

不久,长江江面上突然刮起了大风,将东吴的战舰缆绳全部吹断,有的船只被吹到长江北岸,有的船只被大风吹翻,吴军被魏军斩杀、俘虏了近千人,被水淹死了数千人。落入长江中的吴军个个攀缘尚未沉没的大船,但船上的吴军将士担心被水中的人再将船弄翻,个个手持长矛打击,拒不接受。

曹丕在南阳得报后,命令各军渡江南下,但曹军没有及时渡江,吴军已从长江以西地区增调了援军,将部队收拢到长江南岸。曹休命令臧霸率领一万多名敢死队员乘坐五百艘战舰径直渡过长江,偷袭洞口对岸的徐陵,烧毁了吴军的攻城器械,杀死了数千吴军。吴将徐盛、全琮率领本部人马迎战,击退了魏军,斩杀魏将尹卢。东吴安东将军贺齐的防区在江上到皖(江苏省南京市到湖北省潜江市一带),也率军赶来支援,驻扎在新市(今地不详),幸赖贺齐及时赶到,东吴的下游防线才不至于被魏军撕破。在双方交战中,孙朗违背将令,擅自放火,烧毁茅草,以致吴军没有干草可用(可能火攻时使用或充作马匹草料),孙权大怒,不再称其为兄弟,将其改姓丁,终身软禁了起来。

根据《三国志·文帝纪》注引《魏略》记载的曹丕诏书中称,此战魏军斩首四万,缴获吴军战舰万艘。这显然是夸大其词,可能还是出于“以一当十”的惯

例,即吴军损失四千余人,战舰一千艘左右。

再说中路。

魏军主帅是大司马曹仁,都督诸路魏军驻扎在合肥。如今,他率领数万魏军由合肥南下,进攻濡须。

吴军濡须都督,在周泰去世后,由裨将军朱桓继任。

当时,吴军的家属都被安置在中洲(长江江中的一个小岛)上,吴军将士则驻守在濡须坞,这里位于濡须山和七宝山之间。濡须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东关镇境,临河设关谓东关;七宝山在今安徽省无为县黄龙乡境,临河设关谓西关。两山对峙,形势险要,为巢湖的出口。

曹仁命令散骑常侍蒋济率军佯攻羡溪(在濡须以东三十里),而其真实意图则是直扑中洲。蒋济劝说道∶“敌人就在河水西岸,战舰都在上游,而我军却置之不理,径直进攻中洲,这就好比自投罗网,这非常危险。”但曹仁不从。

听说魏军进攻羡溪的消息,吴将朱桓连忙分兵增援,部队出发后,才得到了曹仁率领大军已经进抵濡须以北七十里的确切消息。朱桓赶紧派人追回前去羡溪的军队,但部队还未追还,曹仁的大军已经到了。当时,朱桓手下的士兵仅有五千余人,众将都惶恐不安,朱桓激励大家说∶"两军相对,胜负取决于将领,不在众寡。你们大家认为他曹仁用兵与我朱桓相比,谁更胜一筹?兵法上说,客军加倍,主军减半。那是指在平原相遇时,没有城池的情况下,并且,又假设双方将士战力相同,才是如此。如今,曹仁又不是智勇之将,况且他的士兵又非常胆怯,千里跋涉而来,早已疲惫不堪,人困马乏,我与各位以逸待劳,高居坚城,南临长江,北阻大山,以主军来克制客军,这是百战百胜的形势。就是曹丕自己前来,尚且不用担心,更何况是曹仁呢!”

于是,朱桓下令吴军偃旗息鼓,示弱于敌,以引诱魏军深入。曹仁果然命令儿子曹泰率军进攻濡须城,而另外派遣将军常雕都督诸葛虔、王双等将乘坐油船(用油布包裹的战舰,即牛皮筏),袭击中洲;曹仁自己率领一万人马驻扎在橐皋(今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区柘皋镇),为诸军声援。

朱桓命令其他将领率军阻截常雕,他亲自率军迎击曹泰。曹泰烧毁营垒撤退,吴军遂斩杀了常雕,生擒了王双,临阵斩杀了一千多名魏军士兵。孙权大喜,晋封朱桓为嘉兴侯,迁奋武将军,领彭城相。战后不久,曹仁就去世了。

西路。

在东路和中路开打的同时,西路魏军也将江陵团团围住。西路魏军诸将分别是∶

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东吴诸将分别为∶诸葛瑾、朱然、潘璋、杨粲、孙盛。

当初吕蒙病重期间,孙权曾问他∶“你一旦一病不起,谁能取代你?”吕蒙说∶“朱然胆略有余,我认为他能行。”吕蒙去世后,孙权即以朱然为假节,镇守江陵以将军孙盛率领一万多人驻扎在中洲(此中洲系江陵城外长江江中岛)。

黄初四年(公元223年)一月,曹真命令张郃率军渡江,击败孙盛,夺占了中洲,切断了江陵与外界的联络。听到这一消息后,孙权派遣驻扎在公安的诸葛瑾等人率军救援,但又被夏侯尚击退。

当时,江陵城内军民很多都得了浮肿病,能够作战的仅剩下五千多名战士。曹真下令魏军在城外构筑土山,挖掘地道,建起高台向城内射箭,城内将士无不惊恐万分,但朱然毫无惧色,激励将士,还趁机突出城外,击破了魏军两座营垒。

魏军从黄初三年十月开始,一直到黄初四年二月,包围江陵足足半年之久。江陵县令姚泰率军驻守在江陵的北门,他见魏军人数众多,而城内守军太少,并且,军粮行将吃尽,遂与魏军暗中联系,打算充当内应。姚泰还未发动,就被朱然发觉了,当即将其诛杀,挫败了魏军的阴谋。

当时长江水浅,夏侯尚打算乘船率领三万步骑前往中洲安营扎寨,并架设浮桥,将长江北岸与中洲联络起来。曹魏群臣均认为这样一来,江陵可指日而下,董昭却说∶“武皇帝(指曹操)智勇过人,但作战时还经常深怀畏惧之心,从来不敢如此轻视敌人。军事行动,前进时容易,退却时就困难了。平地没有险阻,退却时尚且非常艰难,即便要深入敌境,撤退的通道也要搞得非常便利,军队是进是退,不会全然如意。如今,我军驻扎在中洲,这已是非常深入了;用浮桥运送军队,这也是太危险了;就一条通道,这又太狭窄了。这三条都是兵家大忌,而如今却都采用了,敌人屡屡进攻浮桥,一旦有个闪失,那么,中洲之上的我军精锐部队就都成了吴军的俘虏。臣私下忧虑不安,彻夜难眠,可是那些谋士们都充满欢喜,不以为意,我实在是感到无比困惑。加上,如今江水逐渐上涨,一旦哪天暴涨,将如何防御!即便不击破敌人,也要首先确保自身安全,为何面对危险,竟然丝毫不感到害怕?还请陛下详察!”

读了董昭的奏表,曹丕吓出一身冷汗,连忙下诏命令夏侯尚率军撤出中洲。此时,东吴水军已从东西两面向魏军浮桥扑来,魏军边打边撤,侥幸通过浮桥撤回长江北岸。

在魏军刚刚进驻中洲时,吴将潘璋认为敌人刚刚到来,士气旺盛,又众寡不敌,遂率军推进到上游五十里处,砍伐了数百万束芦苇,制造了很多木筏,准备将木筏顺江而下,烧毁魏军的浮桥。但还未等潘璋实施这一计划,魏军就从中洲主动撤离了。

魏军从中洲撤离时,军中已经暴发了大范围的传染病,曹丕就势下令魏军全线撤回境内。

黄初四年三月八日,魏文帝曹丕回到了洛阳。

1 阅读: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