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会诸侯”之谜:考古发现改写认知,难怪大禹要杀防风氏

霭云深处 2025-02-22 18:01:11

史记载,舜摄政时,流放共工至幽陵成北狄,放逐驩兜于崇山变南蛮,迁三苗至三危化西戎,殛鲧於羽山成东夷,四罪得惩,天下皆服。国语载,禹聚群神于会稽山,防风氏迟到,禹遂诛之。此事亦见于他文献,皆述防风氏因迟到于禹会诸侯、定政之时被杀。核心在于:“四罪”里,仅鲧被杀,余皆流放。而防风氏仅因迟到就被大禹处死,即便军法严明,此举对重臣亦过苛。大禹何故对防风氏如此决绝?

【禹会诸侯地点之谜】《国语》载,禹于会稽山召集诸侯,防风氏迟到,遂遭诛杀。史记载汪罔氏君守封、禺山。封山阳有风渚湖,邻太湖,位于湖州德清。此外,《路史》、《述异记》等述防风氏居吴越,传孔子曾见吴国使者携防风氏巨骨。据此推断,禹召集诸侯的地点应在绍兴的会稽山!然而,鉴于当时交通状况,若禹在会稽山会诸侯以确立政位,则夏朝应在会稽非中原,这与史实不符。那么大禹究竟在何地召集了诸侯大会呢?

《左传·哀公七年》述:大夫谓孟孙,“禹于涂山聚诸侯,持玉帛者达万国。”故史上“禹会诸侯”之事,亦称“涂山之会”。在安徽蚌埠涂山旁的禹会村,考古发掘出禹会村遗址,证实其为人工建造的专用大型盟会场所,与大禹时代相吻合。同时,还发掘出约30万平米的龙山时代遗址。“禹会村”汉代即有此名,发现大型单一功能会盟遗址非偶然。旁有涂山,地处淮河,与史载淮夷涂山氏相符,淮夷乃东夷九族一支,证实禹会诸侯于安徽蚌埠禹会村。

著名学者徐旭生说明,现今的会稽位于浙江中部,但古代的会稽实为安徽的涂山,乃大禹妻子的故乡所在。实际上,“会稽”即汇总功绩的“会计”。大禹于蚌埠涂山召开诸侯大会,计算部落功绩,故为“会稽”之地。绍兴会稽或因夏朝分封,或夏人迁徙纪念大禹而得名。

【难怪大禹会杀防风氏】史书记载防风氏活动于浙江湖州,吴越地区流传其传说。然湖州距蚌埠400公里,远离大禹妻家势力,无利益冲突,大禹杀防风氏之因成谜。要回答这个问题,首要之务是探究防风氏的起源。了解其由来,方能对问题有清晰的解答方向。防风氏位于湖州,原为良渚古国地域。其兴起于良渚古国解体后,作为一股强大的残余势力,防风氏是百越部族的领袖,或是其中的一位重要领袖。

良渚遗址考古显示,约4200年前,即尧舜时期,该遗址被废弃。可能自此良渚逐渐瓦解,而防风氏或成为其主要传承者。防风氏隶属良渚集团,大禹则属夏夷联盟。两者间究竟有何纠葛,致使大禹于涂山大会上欲诛防风氏?

蒋庄遗址在江苏泰州兴化,为大型良渚文化聚落。考古发现300座坟墓,尸骨多带砍痕,显示曾参战。部分墓葬伴有受虐北方头骨,检测证实其来源。其次,江苏徐州新沂的花厅遗址,紧邻山东省,占地70万平方米,属良渚中晚期大型聚落。其中m60墓殉人达五人,为群墓之最,却无墓主,推测墓主身份显赫,或死于东夷之战,遗体未寻得。

显然,良渚文明早期已向东夷扩张并发生冲突;其解体后,防风氏作为继承者,继续与东夷对立。大禹作为夏夷联盟领袖,有责任对抗良渚残余,故有大禹诛杀防风氏之事。涂山之战的胜利,得益于地利人和。蚌埠距湖州、防风氏核心及扩张区较近,且涂山氏为淮夷最强,与大禹亲密。大禹于涂山集会,借盟友之力,集夏夷之兵,击败防风氏后论功行赏。

【余论】学者夏星南指出,防风国的灭亡是良渚文化骤然消失的最主要原因。越国自称为夏朝少康庶子无余后裔。据《史记》,越王句践乃大禹后代,少康庶子,封于会稽,负责祭祀大禹。夏朝持续打击下,良渚残余势力或被灭或臣服,防风氏亦遭重创,终至灭亡。大禹对防风氏的军事行动仅是初步打击,后经夏朝多次征伐,防风氏最终被灭,夏朝遂分封无余于越。

0 阅读: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