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心中,毛主席是伟人,肯定在思维上和普通人不一样,遇到什么事情都可以扛住,一定是那种“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状态。
实事求是地讲,毛主席大部分时候都可以做到临危不惧、遇事不惊,但伟人也是人,偶尔总会有冲动的时候,这也是难以避免的。
一、西安事变抓到蒋介石,毛主席笑称:“元凶被逮,薄海同快”西安事变后,很多人佩服毛主席的妥善处置,在众人不理解的情况下,毛主席还是释放了老蒋,因为只有老蒋有能力让当时的国民党抗日,事后也证明了毛主席战略的正确。
但其实,毛主席最开始是不打算放了老蒋的,也没有想要尊奉老蒋为抗日最高领导人。
毛主席听到老蒋被抓的消息后,他非常高兴,说道:“蒋介石恶贯满盈,岂知也有今日!”,立即回复张学良,电报称:“元凶被逮,薄海同快”。
在最开始的中央决策会议上,毛主席主张:“我们应以西安为中心来领导全国,控制南京,以西北为抗日前线,影响全国,形成抗日战线的中心。”还明确地提出:“审蒋”、“罢蒋”。他说:“第一,在人民面前揭破蒋罪恶,拥护西安事变。第二,要求罢免蒋介石,交人民公审。”这种做法,无疑是要处决老蒋,然后在西安成立和南京对抗的中心,虽然也抗日,但是要以西安为主。
由于毛主席在遵义会议以后,在党内的权威性,他的意见得到了党内高层的认可。朱老总主张,杀了老蒋再讲其他。博古也说:“要使群众的抗日运动开展,基本口号应宣布蒋介石罪恶,要求公审。”张国焘也力主审蒋、杀蒋。
其实,毛主席有这种想法,也是人之常情。
老蒋发起412反革命政变,迫害过很多共产党员,还在五次围剿以及长征途中,对我党开展不遗余力的军事打击,造成了很多同志牺牲。就连毛主席的妻子杨开慧的死以及儿女的走散,都和蒋介石有很大关系,毛主席可以说和蒋介石有着血海深仇,现在“元凶被逮”,毛主席想着公审老蒋,看似冲动,其实也正常。
还好,毛主席身边有周总理,周总理首先提出不同的看法。周恩来说:“我们在政治上不采取与南京对立。”他并不主张“以西安为中心”去抗日。他还亲自跑去西安斡旋,向毛主席陈述“保蒋安全”的重要性,建议“联蒋抗日”。
毛主席确实是伟人,善于听进正确的意见,在国家大义面前,个人甚至政党的私仇都不算什么,毛主席同意了周总理的意见。
皖南事变,新四军所部9000多人,遭到国民党反动部队的围攻。经七昼夜血战,终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除傅秋涛等率领3千余人突围外,大部分皆壮烈牺牲。
这一次,我党所有人非常愤怒,都觉得国民党欺人太甚,是可忍孰不可忍!就连西安事变冷静的周总理,也非常愤慨,提出“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毛主席怒不可遏,说道:“只有猛烈坚决的全面反攻,方能打退蒋介石的挑衅与进攻,必须不怕决裂,猛烈反击之。”
为了争取苏联的支持,毛主席也发了一份电报给共产国际,说道:“他们(国民党)还准备在全国范围内对共产党人搞大规模的逮捕和屠杀,其反革命气焰极为嚣张。因此,我们不能不准备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坚决反击蒋介石的这种进攻。”
就这样,绝大多数共产党人都赞同报复作战,全面反攻计划已经箭在弦上了!
此刻,冷静的是刘少奇,他认为此刻不适宜和国民党全面开战,一是国家目前处于抗日战争中,两党相争,得益最大的是日本人;二是我党的实力还没有到有足够资本可以全面反攻的地步。
毛主席在冲动过后,也迅速冷静下来,接受了刘少奇的建议,提出“在政治上取猛烈攻势,而在军事上暂时还只能取守势”。
以上两个方面的事例,让我们知道,毛主席身边幸好还有周总理和刘少奇。
没有周总理,西安事变之后就是内战,统一抗日联合战线难以达成;没有刘少奇,皖南事变之后,国共恐怕就要分道扬镳,一起抗日也无从谈起;这都是损耗国家内部力量,让日本人得益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