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毛主席喜欢研究理论问题?因为他的眼光比很多人看得远

轮回历史 2025-02-03 10:01:30

仔细观察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很奇特的历史现象,就是毛主席非常喜欢“闭关”研究理论问题。

1932年秋天开始,毛主席足足“闭关”了2年时间,认真读书,研究理论,如他自己所说:“我埋头读马列著作,差不多整天看,读了这本,又看那本,有时还交替着看,扎扎实实下功夫,硬是读了两年书。”这两年功夫,毛主席没有白费,他写出了《矛盾论》《实践论》。

1938年5月,毛主席又用了八天九夜时间,把自己关在延安一间窑洞里废寝忘食地创作,写了五万余字的旷世名著《论持久战》。

1957年2月,毛主席继续“闭关”两天两夜,写出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相反,我们看到毛主席最大的对手蒋介石,他从来没那么认真对待过理论问题,更不用说持久“闭关”研究理论问题了。

因为老蒋并没有初始性的理论,老蒋取得国民党的最高权力,并非靠理论,他只需要继承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就好了。老蒋上位,主要是靠的军事,他先是担任黄埔军校校长,培养自己的队伍;再是担任北伐军总司令,拥有自己的队伍;最后,通过中原大战,取得了公认的最高领导人地位。因此,在老蒋看来,强权就是真理,他的地位就是通过军事取得的,有了军事实力就有一切,他根本用不着研究理论问题。

“道为本,术为末。有道无术尚可求,有术无道难远行。”理论其实就是“道”,它是事物变化的指导本源,如果“道”错了,那么再强的“术”,无论用任何军事手段,也没有用。

“道”通常能引导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而“术”就只能着眼于当下。但并非每个人都有能力研究理论这种“道”,孙中山先生有这个能力,提出“三民主义”,后续中国有数十年都在孙中山的理论范畴内发展。只不过“道”并非一成不变的,后面的国内国际形势更为复杂,老蒋没有那么长远的战略眼光,不具备理论开发的能力,这个时候,眼光更为长远的毛主席承担这个重责。

在资本主义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条化的时候,毛主席推出了适合中国发展的新理论。“三民主义”在某个时间阶段来说,是适用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很多时候也是正确的;但中国不同已经现行发展百年的资本主义老牌强国,我们有很多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中国有着自己的特殊国情,于是,毛主席写出了《实践论》,强调必须结合中国国情看问题,不能教条化,这些基本理论为毛主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基础。

在抗日战争普遍较为迷茫缺乏理论指导的时候,毛主席写出了《论持久战》,宏观上论证了抗战的发展规律,阐明了争取抗战胜利的道路,批判了对抗战的各种错误认识,后面抗日的形势完全如同毛主席所预料。

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社会主义改造的急速完成带来的深刻变化,以及党在工作中的某些问题,使得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出现了某些紧张状况,人民内部出现一些矛盾,急需理论指导。毛主席又写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个文章直到现在对于我们处理矛盾都有指导意义。

毛主席曾经说过:“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只有当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

为什么毛主席在“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就是因为毛主席的眼光比大多数人看得远,所以,他有这个能力“闭关”研究理论。

2 阅读: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