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网友因为很少看到蒋介石写的诗,就以为蒋介石不会写诗,其实,这是一个误会。从某种程度来说,蒋介石写诗还是有一定水平,而且也写了不少诗。
例如老蒋在1909年所作的《述志》:
腾腾杀气满全球,力不如人万事休!
光我神州完我责,东来志岂在封侯!
诗词总体格律还算工整,表达了老蒋的报国志向,但第二句“力不如人万事休”则稍显悲观,风格哀婉凄凉。这一首热血的报国诗词,让人读着不那么酣畅淋漓。
又如老蒋在1922年,他“回乡隐逸,诗酒自娱”,写道:
花月多情如梦幻,川原有恨入榛芜。
客来关辅三霄路,臣本烟波一钓徒。
此时,老蒋东征讨伐陈炯明遇到困难,有部队按兵不动,让老蒋的学生军伤亡惨重,老蒋埋怨自己是花月多情。,前面两句用词绮丽,整体情感较为柔靡,以表达孤愤之情。
可以说,老蒋是会写诗的,但为什么却没有公开发表过呢?
一、老蒋在世的时候,老蒋的诗词水平完全被毛主席压制,他即使在荣誉最高的时刻也不敢公开发表诗词。老蒋的人生光辉时刻是出任中国战区盟军统帅部最高统帅,中国战区除中国外,还包括越南、泰国等,他带领中国取得抗日胜利,中国步入四强大国行列,老蒋和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齐名了。
老蒋在这种人生巅峰,其实是想发表下文学作品的,他罕见地不用陈布雷帮他代笔了,要自己亲自撰写抗日胜利宣言。于是,他自己写了一篇《抗战胜利告全国军民及全世界人士》。
由于老蒋的文学水平不是最顶尖的,他其中一句还有抄袭陈布雷的影子,老蒋其中有一句原句是:我相信今后地无分东西,人不论肤色,所有的人们都一定像一家人一样亲密地携手合作。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大名鼎鼎的陈布雷写的:“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 ‘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少皆有守土”,有没有发现,是不是发现很像?
但不管老蒋的水平如何,毕竟由于他身份的加持,这篇文章得到国内的认可,可谁知道后续的重庆谈判,毛主席发表了《沁园春-雪》。这首词一出品,顿时就是爆款,可谓“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当时国内凡是能看懂文字的人都争先朗诵毛主席这首诗,几乎国内所有的文人都挥毫如疾,争相以词应和其中的韵律,静默如水的文坛瞬间变得热闹非凡,似乎如果当时不谈论《沁园春-雪》,就显得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
在老蒋的指示下,国民党曾暗中通知各地、各级组织,要求会写诗填词的国民党党员,每人“次毛韵”填一首或几首《沁园春》,以便从中选拔优秀之作,署以国民党高级领导人的名字发表,以求把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比下去!
可就是办不到,连陈布雷也没办法!
因此,老蒋虽然很气,但是没办法,虽然老蒋处于人生的巅峰时刻,但在诗词上,毛主席已经珠玉在前,老蒋自然不敢发表他的诗词了。
二、老蒋离世后,虽然宋美龄想发表,但蒋经国阻止了。古人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之三不朽!在国民党那边来说,或许老蒋离世以后,已经做到了立德和立功,但唯独没有做到立言。
当蒋介石在1975年病逝之后,宋美龄想给老蒋立言,因此,她想要出版老蒋写的诗词,毕竟此时国民党在台湾了,不用考虑毛主席诗词给的压力。
但蒋经国认真读了老蒋的诗词后,认为:“父亲的诗作,虽然制作精巧,但大都品位不高,使人阅后很容易联想起南唐亡国之君李后主……”。
可以说,蒋经国确实言之有理,老蒋的格局不够宽广,逃到台湾的经历和李后主也差不多。于是,宋美龄也不好说什么了,把很多老蒋写的诗词直接付之一炬。
基于以上两方面原因,老蒋虽然会写诗,但至今我们也没看到老蒋的诗词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