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1955年授衔,能够追授逝去的先烈,那就更完美了

轮回历史 2025-02-11 09:52:25

毛主席曾经说过:“我们军队中有些人,打仗时连命都不要了,现在为肩上一颗星,硬要争一争,闹一闹。”实事求是地说,毛主席说得很对,现实就是如此,革命军人作战可能不畏死,但最终给自己授予什么军衔,这是一种荣誉,很多人非常看重自己的荣誉。

因此,1955年的授衔仪式是我军军史的一件大事情,毛主席把这一项复杂的工作交给了我军政工第一把交椅罗荣桓具体负责,罗帅善于做政治工作,大体上确保了军衔评选的公正,甚至可以说接近于完美。

1955年全军大授衔,考虑了资历、军功、平衡等因素,一共授予了10名元帅、10名大将、55名上将、175名中将和802名少将,合计1052名开国将帅,基本上每个人的军衔都经得起推敲。

如果说上将、中将、少将人数太多,很难一一去鉴定是否能换换军衔,但十大元帅、十大大将的人选历经几十年了,还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我们可以用下假设法,十大元帅,换大将里面的任何人,都不能挤下十大元帅中的任何一个人;同样,十大大将,换上将里面的任何人,都难以挤下其中一个。

但美中不足,这一次授衔有一点遗憾,就是没有追授逝去的先烈。

历史以来,其实我国都有追授先逝元勋的惯例。在中国古代史上,一个大臣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就当属在去世后被朝廷官方追授谥号。有不少人宁可牺牲生前的荣华富贵,也要在死后搏个朝廷授予的谥号。例如:范仲淹、司马光、李东阳、朱珪等,都是死后被追授“文正”的谥号。

对于军人而言,荣誉自然就是军衔。国民党也曾经为表彰刘湘、曹锟、吴佩孚、宋哲元、陈调元等将领的功绩,在他们死后,追授为一级上将。

因此,如果在1955年追授革命先烈军衔,完全是可行的。

比如叶挺,他是南昌起义主要领导人之一和新四军首任军长,这是一位连毛主席都感到非常惋惜的人物,毛主席曾经说过十大元帅中本还有叶挺一个位置。

比如秋收起义的总指挥卢德铭,毕业于黄埔二期,他曾任叶挺独立团营长及参谋长,同期林彪仅为见习排长,他麾下的罗荣桓是元帅,谭政是大将。

又比如黄公略,在早期革命期间,他曾参加北伐战争、平江起义和广州起义,是和彭总并列的,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三大创始人之一。黄公略的军事才能是受到毛主席高度认可的,1931年9月牺牲后,毛主席还专门写了两首诗给他,这份殊荣,也是其他多位元帅所没有的。

还有在军内地位比林总还高的王尔琢,很早就是中央主力军团第28团团长,协助毛泽东、朱德指挥五斗江、草市坳和龙源口等战斗。

总而言之,我军为革命事业作出贡献的先烈实在太多了,他们其实是有资格被追授为元帅或者大将。

很多网友看1955年授衔仪式的照片,都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所有开国将帅都表情严肃,庄严素重,而不是喜笑颜开呢?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因为开国将帅们在授衔那一刻,定然会缅怀那些还没等得到全国解放,就牺牲的革命烈士们,不可能喜悦得起来。正如电视剧《亮剑》中刘帅所说:“我们进行了二十多年的武装斗争,身边倒下了多少好同志!想想他们,他们该授什么衔?”

因此,如果真能够在1955年追授先烈的军衔,无疑是对先烈的最好告慰,那么,我军的首次授衔仪式恐怕会更完美吧!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