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钳合围,黄百韬的末路
1948年深秋,徐州平原上弥漫着浓重的战火气息,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围剿行动,他们的部队像一把巨大的铁钳,步步收紧,将国民党黄百韬兵团牢牢锁死在碾庄圩这片不起眼的村庄里。

这支部队可不是普通的杂牌军,早在1947年初的鲁南战役中,他们就曾与解放军鏖战二十个昼夜,硬碰硬地打出了名号,战斗力在国民党军中算得上数一数二。这一次,他们却撞上了一场无法挽回的灾难。运河上那座至关重要的铁桥不知怎的突然损毁,可能是战火波及,也可能是人为破坏,总之桥没了,黄百韬的退路就被彻底截断,后方的补给线也断了粮,枪炮弹药、粮食药品全都运不进来。
11月初,华东野战军的主力部队开始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同时压过来,碾庄圩的土墙和壕沟成了黄百韬最后的屏障。他下令部队依托这些简陋的工事死守,士兵们在泥泞的战壕里架起机枪,堆起沙袋,试图挡住解放军一波又一波的进攻。可惜,工事再坚固也挡不住粮草殆尽的现实,华野的攻势越来越猛,黄百韬的防线摇摇欲坠,覆灭只是时间问题。

黄百韬这个人,出身其实挺有意思,他并不是一开始就跟蒋介石绑在一起的嫡系将领。他出生在天津一个普通家庭,年轻时闯荡江湖,投奔了奉系军阀张宗昌。张宗昌那时候在北方混得风生水起,黄百韬跟着他鞍前马后,也算见过些世面。
到了1928年,北伐战争风起云涌,张宗昌的势力逐渐垮台,黄百韬跟着徐源泉一起归顺了南京国民政府,这才算是正式入了蒋介石的阵营。不过,他能爬到后来的高位,靠的不是什么裙带关系,而是实打实的本事。在陆军大学读书时,他写了一篇军事论文,内容扎实,分析到位,正好被当时的大佬何应钦看中。何应钦觉得这小子有两下子,就把他提拔起来,慢慢地,黄百韬就从一个杂牌军将领混进了中央军的序列。

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战役是个转折点,当时他指挥整编25师,离被围困的张灵甫部最近,按理说是有机会冲过去救人的。结果,解放军的阻击部队拼了命地挡在前头,层层设防,硬是没让黄百韬的部队靠近一步。张灵甫最后全军覆没,黄百韬这边虽然保住了实力,但战后蒋介石大发雷霆,差点把他送上军事法庭问罪。
这事儿让黄百韬吃了大亏,从那以后,他打仗变得格外小心谨慎。可到了1948年11月的碾庄圩,这份谨慎却害了他。华东野战军的包围圈已经收紧,突围的机会稍纵即逝,他却还守着电台,反复发电报问南京怎么办。南京那边回话慢吞吞,有时干脆没个准信,黄百韬就这么干等着。

杜聿明的纸上谈兵
杜聿明坐镇徐州,肩负着指挥国民党军应对淮海战役的重任。这位将领在国民党军中名气不小,尤其是1947年东北战场上的那次撤退,堪称教科书级别。他带着廖耀湘的第九兵团从沈阳一路突围到营口,虽然最后没能保住东北全境,但那次行动干净利落,被称为“最美撤退”,足以证明他的指挥能力。
到了淮海战役开打前,他也没闲着,早就盯着徐州周边的局势琢磨对策。他拿出一张作战地图,铺在桌上,反复推演,制定了一个三路合击的计划。具体的安排是这样的:邱清泉的第二兵团负责往鲁南方向佯攻,摆出一副要跟华东野战军硬碰硬的架势,把粟裕的主力吸引过去;孙元良的第十六兵团则留在徐州城里,守住核心阵地,稳住后方;他自己则亲自带着李弥的第十三兵团,从徐州出发,直插豫东地区,打算从侧面给解放军来个狠的。

这个计划要是能顺利实施,说不定真能打乱粟裕的部署,把战局扳回来。可惜,蒋介石那边却不买账,直接下了“固守徐州”的命令,要求杜聿明把部队死死钉在徐州,不能轻举妄动。
偏偏这时候,蒋介石又突发奇想,把杜聿明临时调去东北收拾残局。东北那边刚丢了锦州和沈阳,廖耀湘的部队被全歼,蒋介石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硬是把杜聿明派过去救火。他这一走,徐州的指挥体系顿时乱了套,等到11月初他再赶回徐州,情况已经坏得不能再坏。何基沣和张克侠,两个守在贾汪的国民党将领,居然带着第三绥靖区的部队直接起义,投向了解放军。

这块地方正好卡在徐州东北,是个战略要地,他们一走,徐州的东北门户等于彻底敞开,黄百韬兵团的侧翼完全暴露在华野的火力之下。杜聿明在缅甸指挥远征军的时候,带着部队硬生生打通了滇缅公路,那可是从日军手里抢回来的胜利,靠的就是灵活机动的打法。可现在,徐州这地方被蒋介石的命令框得死死的。整个徐州就像一座孤岛,杜聿明手里明明有兵,却一点办法也没有。
刘伯承的声东击西
与此同时,战场的另一头,中原野战军在刘伯承的指挥下已经开始行动。刘伯承这人打仗向来有章法,几个月前的豫东战役就是个例子。1948年6月,中野和华野联手,在开封和睢杞一带把国民党区寿年的兵团围得死死的。那次战役,中野先是佯攻开封,把区寿年的注意力全吸引过去,然后粟裕的华野主力突然杀出来,奔袭二百里,直扑睢杞地区,把援军和守军一锅端,九万人马就这么没了。

这场仗打完,国民党将领一提“围点打援”就头疼,刘伯承和粟裕的配合也成了他们的噩梦。到了淮海战役,中野故技重施,又开始玩起了类似的招数。他们从豫东地区出发,一路往宿县方向推进,部队行军的时候故意不遮掩行踪,大摇大摆地走,甚至还放出风声,好像真要拿下宿县的样子。
宿县在徐州西南,是个交通要道,邱清泉的第二兵团要是西进去救,华野和中野正好可以在半路设伏,把援军一口吃掉。杜聿明在徐州盯着情报,很快就看出这是个圈套,粟裕和刘伯承摆明了想再来一次“围点打援”。他赶紧给南京发电报,请求把徐州的几个主力兵团集中起来,直接跟中野正面干一仗,把主动权抢回来。

可蒋介石那边还是老一套,又回了“固守待援”四个字,意思是让杜聿明守着徐州别动,等外面的援军来解围。杜聿明接到电报,只能继续守着徐州,眼看着局势一步步滑向深渊。黄百韬那边撑到最后,连退路都没了,他亲自下令把兵团的机密文件一把火烧了,11月22日,碾庄圩的战斗彻底结束,黄百韬战败身亡。
黄维兵团的失算
杜聿明在黄百韬兵团覆灭后,仍然没有彻底放弃扭转战局的努力。他在徐州指挥部里重新梳理局势,拿出了一个新的计划,打算让黄维的第十二兵团从南边上来,牵制住中原野战军的行动。

杜聿明的算盘打得挺清楚,他想让黄维兵团拖住刘伯承的中野,然后自己把邱清泉的第二兵团和李弥的第十三兵团集中起来,从徐州方向猛扑出去,直击华东野战军的侧翼。这个计划要是能成,等于在解放军的包围圈里撕开一道口子,邱清泉和李弥的部队可以像两把尖刀一样插进去,打乱粟裕的部署,甚至可能把中野和华野的联系切断,这就是所谓的“中心开花”。
黄维接到命令后,从豫南的驻地出发,带着四个军沿着铁路线一路北上,11月中旬已经推进到蒙城附近,离宿县不远了。可就在这时候,蒋介石又插了一脚,他直接给黄维下令,要求第十二兵团不要停下来牵制敌人,而是继续往宿县方向强行推进,试图解徐州之围。黄维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执行,带着部队继续北上,结果11月下旬走到双堆集附近时,情况彻底失控。

中原野战军早就盯着这支部队,刘伯承调来三个纵队,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围了上来,华东野战军也抽调了部分主力,从北边压过来,把黄维兵团堵在了双堆集这个小地方。到11月底,黄维兵团被彻底困死,十万大军挤在一个不到十平方公里的区域里,补给全靠空投,但运输机经常被解放军的防空火力逼得不敢低飞,物资根本送不下来。
陈官庄的白旗
到了1948年12月底,杜聿明的处境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孙元良的第十六兵团本来负责固守徐州,可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从四面八方压过来,像一把巨大的钳子,把徐州的防线一点点挤碎。

孙元良带着部队守了没多久,就在12月初突围南逃,结果还没跑远就被华野追上,整编后不到三万人跟着杜聿明撤了出来。杜聿明一看徐州守不住,12月下旬下令放弃城池,带着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的残部往西南方向突围,打算退到陈官庄一带再找机会。可这一退,等于彻底掉进了解放军的口袋阵。
华野和中野早就算准了国民党军的撤退路线,提前在陈官庄周围布下了重兵,粟裕调来七个纵队,刘伯承派了四个纵队,把杜聿明的二十多万残部围了个严严实实。到49年1月6日,杜聿明手下的部队已经伤亡过半,剩下的士兵连枪都举不起来。1月10日,解放军发起总攻,炮火覆盖了陈官庄的每一个角落,邱清泉的指挥部被炸毁,李弥的部队也被打散,杜聿明最后没办法,只能下令停止抵抗,在陈官庄举起了白旗。淮海战役的第一阶段就这么结束了,国民党军损失了三个主力兵团,几十万部队灰飞烟灭,徐州平原彻底落入解放军手中。
参考资料:[1]东方.淮海战役胜利的更为重要的因素[J].湘潮,2024(5):9-12

可结果是杜聿明被中野打残了。你再做什么美梦,也没有资格圆梦了!
杜聿明算啥东西,如果白崇禧、薛岳坐阵徐州,不仅双堆集之战胜负难料,74师也不会在孟良崮覆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