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金正恩治理下的朝鲜,普通人的日常三餐是个挺接地气的话题。说白了,朝鲜人的饭桌跟国家的经济状况、资源分配脱不开关系。米饭、泡菜和大酱汤这三样东西,基本上就是大多数人每天绕不过去的“老三样”。这不是啥高大上的美食,而是实打实的生存必需品。朝鲜的经济长期受制于国际制裁、自然灾害,再加上内部的配给制度,普通人的饮食选择其实挺有限的。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三样东西在朝鲜人生活里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背后又有啥门道。
先说米饭。米饭在朝鲜绝对是主食中的主食,跟咱们这边吃大米饭差不多,但意义更深一层。金正恩上台后,继承了他爷爷金日成和爸爸金正日的想法,老早就喊出过让人民“吃上白米饭”的口号。金日成在1945年就提过这个目标,后来金正日接力,金正恩2012年上台时又说要在三年内实现“顿顿有米饭”。
这目标听起来简单,但对朝鲜来说可不容易。毕竟粮食产量一直是个硬伤。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的数据,朝鲜的粮食生产老是被天气搞得七上八下,洪水、干旱轮番上阵,产量根本跟不上需求。2023年FAO的报告里提到,朝鲜每年粮食缺口大概在100万吨左右,这还不算国际援助减少带来的影响。
那朝鲜人吃的米饭是啥样的呢?别想着全是白花花的大米。平壤的居民算运气好的,每人每天能分到700克粮食,这是官方配给的标准。但这700克里头,细粮和粗粮各占一半。细粮就是大米,有时候掺点面粉;粗粮呢,通常是玉米、红薯或者土豆。农村地区就更惨了,配给量经常打折扣,有时候一天只有300克,甚至更少。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的数据显示,2020年代初因为疫情封关和自然灾害,平壤以外的地方粮食配给量一度降到历史最低。粗粮的比例高了,大米就成了稀罕货。所以,普通人吃的米饭,很多时候是杂粮饭,颜色发黄,口感也硬邦邦的,跟纯大米饭差远了。

再说说这米饭怎么来的。朝鲜有个公共分配系统(PDS),理论上是通过这个系统把粮食发到每家每户。每个人都有粮票,凭票去领米。但实际情况是,这系统早就靠不住了。1990年代那场大饥荒之后,公共分配就名存实亡,很多地方的粮仓压根没货。老百姓只能靠自己想办法,种点粮食,或者去黑市买。
研究北韩的机构“每日NK”报道过,2024年平壤的黑市米价一度飙到每公斤6000朝币,差不多是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的好几倍。没钱买的,就只能吃国家发的杂粮,或者自己种点玉米、土豆凑合。所以,米饭在朝鲜不光是吃的,更是身份和资源的象征。能天天吃上纯大米饭的,多半是平壤的精英阶层,普通人想都别想。
接下来聊泡菜。泡菜跟韩国那边差不多,但做法和地位有点不一样。朝鲜的泡菜是家家户户必备的东西,尤其是冬天,鲜菜不好找,泡菜就成了救命粮。朝鲜人做泡菜的历史很长,据说能追溯到三国时代,4世纪的高句丽壁画里就有腌菜的痕迹。现在最常见的是白菜泡菜,用大白菜加盐、辣椒腌出来,酸辣味儿十足。朝鲜的泡菜比韩国的少放辣椒,口感偏酸,颜色也没那么红艳。原因很简单,辣椒在朝鲜不算大路货,产量少,价格贵,普通人舍不得多用。
泡菜在朝鲜不只是下饭菜,还顶饿。联合国的数据里提到,朝鲜人冬天基本靠泡菜补充维生素C,因为新鲜蔬菜太稀缺了。每年秋天,家家户户都会攒着白菜腌泡菜,多的能装满好几个大缸。朝鲜政府还鼓励集体腌制,单位或者村里一块儿干,算是传统活动。种类上,除了白菜泡菜,还有萝卜泡菜、海带泡菜,甚至用海草做的。沿海地区的人会加点鱼虾进去,内陆就纯靠蔬菜。泡菜的好处是耐放,坏处是营养单一,吃多了容易缺蛋白质和脂肪,这也是朝鲜人普遍营养不良的一个原因。

泡菜的生产也不是没压力。2023年WFP的报告里说,朝鲜的白菜产量受天气影响特别大,干旱一来,菜叶子都蔫了,腌出来的泡菜量就少。加上化肥和农药短缺,种菜的成本高,质量还不稳定。普通人家里,泡菜缸可能是祖传的,破了都舍不得扔。黑市上也有卖泡菜的,但价格不便宜,2024年一公斤泡菜能卖到2000朝币,相当于一顿饭的钱。所以,泡菜虽然是日常必需品,但也不是随便就能吃饱的。
最后说大酱汤。大酱汤是用发酵黄豆做的大酱熬出来的汤。朝鲜的大酱跟韩国的有点像,但味道更重,盐分也高。做大酱汤的原料很简单,黄豆发酵成酱,再加水煮开,扔点白菜、豆腐或者土豆就行。肉?那是稀罕玩意儿,普通人一个月能分到1公斤猪肉就不错了,大酱汤里基本见不着荤腥。沿海地区可能会加点小鱼干,内陆就全靠蔬菜撑场面。
大酱汤在朝鲜的地位挺特别。朝鲜人觉得这汤暖胃又顶饿,营养也不差。黄豆酱里蛋白质含量高,还有点氨基酸,对缺肉的饮食算是个补充。做法上,每家都有自己的习惯,有的喜欢放土豆煮得浓稠点,有的就清汤寡水。朝鲜的历史书《三国史记》里提到,高句丽人早就擅长酿造发酵黄豆,说明大酱的根儿很深。现在朝鲜人做大酱,有的是自家发酵,更多是买现成的。市场上卖的大酱分两种,一种是纯黄豆做的,另一种掺了点杂粮,便宜点但味道差点。

大酱汤的供应也有讲究。平壤的居民能通过配给买到大酱,每人每月大概半斤到一斤。但农村就没这么准了,很多时候得靠自己做。2024年“每日NK”报道,黑市上的大酱价格涨到每公斤4000朝币,普通人买不起就只能少放点酱,多加水。联合国的数据还提到,朝鲜人做大酱汤的蔬菜经常不够,疫情之后进口受限,白菜和土豆都紧巴巴的。所以,大酱汤看着简单,背后却是物资匮乏的缩影。
这三样东西——米饭、泡菜、大酱汤——搭在一起,就是朝鲜人最常见的饭桌组合。早餐可能是杂粮饭配泡菜,加一碗稀乎乎的大酱汤;中午在单位食堂吃差不多,运气好点有块豆腐;晚上回家再凑合一顿,逢年过节能加点咸鱼就算改善生活了。联合国2023年的报告里说,朝鲜有41%的人口营养不良,蛋白质和脂肪摄入严重不足,靠这三样东西撑着,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金正恩上台后,确实想改善粮食问题。他推过农业改革,比如推广高产作物、修灌溉系统,还喊话要提高粮食产量。2018年他在一个工厂视察时,又提了“顿顿吃米饭和肉汤”的目标。但现实很骨感。国际制裁卡着脖子,化肥、农机进不来,粮食产量上不去。2020年疫情封关后,贸易几乎停摆,连联合国援助都断了线。2021年,金正恩自己都承认粮食形势“严峻”,这在朝鲜领导人嘴里可是少见的实话。
自然灾害也是个大麻烦。朝鲜的地形多山,耕地少,天气一变脸就没辙。2020年和2021年连续的台风和洪水,把粮食主产区黄海道和江原道冲得够呛,玉米和大米减产严重。FAO估计,2022年朝鲜粮食总产量才430万吨,平均每人每天不到600克,连配给标准都达不到。2024年情况也没好多少,干旱又来凑热闹,农村的粮食储备更是捉襟见肘。

再说说配给制度。这玩意儿听着挺公平,但实际操作漏洞百出。平壤的居民还能领到点东西,农村和偏远地区基本靠天吃饭。研究北韩的专家指出,配给系统早就被黑市取代了。老百姓手里有粮票没用,得有钱去市场买才行。可市场价格高得离谱,普通工人一个月赚5000到8000朝币,买一公斤米就得花掉大半工资。没钱的,只能吃杂粮,或者挖野菜、剥树皮填肚子。
朝鲜人吃饭还有个特点,分层特别明显。平壤的精英阶层,比如政府官员和军队高层,日子过得不错。他们能吃到纯大米饭,泡菜里还能加点海鲜,大酱汤里偶尔有肉。金正恩自己就更不用说了,住着豪宅,据说还进口过法国奶酪和瑞士巧克力。但这跟普通人没半毛钱关系。农村的农民和边缘城市的工人,吃的是玉米饭、土豆汤,泡菜都腌不全。联合国2023年的报告里提到,朝鲜儿童的平均身高比韩国同龄人矮10到13厘米,营养不良的后果明摆着。
那为啥米饭、泡菜、大酱汤这么根深蒂固呢?这跟朝鲜的历史和文化脱不开干系。米饭是东亚的主食传统,朝鲜半岛种水稻好几千年了。泡菜和大酱汤则是发酵食品的代表,耐储存,能过冬,在物资匮乏的时候特别实用。朝鲜人管这叫“自力更生”,金正恩也老拿这个口号鼓劲儿。但说白了,这三样东西能撑到现在,更多是因为没得选。
金正恩上台十几年,粮食问题一直是老大难。他搞过旅游业,想赚外汇买粮食。2010年代,平壤开了不少餐馆,游客能吃到冷面、人参鸡汤,但这些跟普通人没啥关系。2020年疫情一来,旅游业直接崩了,外汇收入也没了。他还试过局部市场化,让农民多留点粮食自己卖,可这政策执行得乱七八糟,基层干部贪污严重,老百姓还是没啥实惠。

国际社会对朝鲜的粮食状况也挺关注。WFP和FAO每年都发报告,提醒粮食危机。2023年他们估计,朝鲜有1100万人吃不饱,占总人口的43%。2024年这个数字可能还得涨,因为天气和制裁的双重打击没缓过来。援助方面,过去中国和韩国给过不少粮食,但现在关系冷了,援助也少了。联合国想帮忙,可朝鲜政府老担心“外部干涉”,宁可硬扛也不全盘接受。
朝鲜人的饮食跟韩国比起来,差别挺大。韩国人也有米饭、泡菜、大酱汤,但选择多得多,肉类、油脂随便吃,营养均衡。朝鲜这边,油脂和蛋白质严重缺,WFP的数据说,普通人每天脂肪摄入量不到10克,远低于健康标准。韩国的大酱汤里经常有牛肉、海鲜,朝鲜的顶多放点豆腐,连鱼干都算奢侈品。
说到肉,金正恩喊的“喝肉汤”目标基本没影儿。朝鲜的肉类供应靠养猪和渔业,但规模小得可怜。2024年“每日NK”报道,平壤的猪肉配给一个月也就1公斤,农村压根没份儿。渔业稍微好点,沿海地区能捞点鱼,可内陆就别指望了。普通人想吃肉,除非过年过节,或者家里有人在黑市混得开,不然就是空想。

金正恩也知道粮食问题不解决不行。他2021年在党代会上罕见承认“失误”,说要调整经济政策。可调整来调整去,粮食产量没啥起色。2024年他又去视察农场,喊着要“科学种田”,但底下人执行力有限,设备跟不上,喊口号多过干实事。国际制裁卡着化肥和燃料进口,农业现代化基本是空话。
普通人咋对付呢?除了米饭、泡菜、大酱汤,他们还得想办法填肚子。野菜、树皮、草根,这些在1990年代饥荒时吃过的东西,现在又回来了。WFP的调查里提到,2020年代初有些地区的人靠挖野草过活,营养不良的孩子越来越多。黑市上还有人卖“人造肉”,其实就是豆渣拌米饭,糊弄一下胃。

金正恩上台后,粮食产量从2012年的450万吨涨到2020年的470万吨,但人口也在涨,平均下来没啥改善。2023年因为天气和疫情,产量又跌回430万吨,人均每天不到600克,连配给标准都保不住。
金正恩还在推农业改革,想靠科技提产量,可制裁不松,设备不来,效果打问号。2025年3月,联合国又发报告,说朝鲜一半人口营养不良,结核病啥的也多起来,跟粮食短缺脱不了干系。
朝鲜人在金正恩治理下,日常三餐就是这么个情况。米饭不一定是白的,泡菜不一定够吃,大酱汤不一定有料。日子过得紧巴巴,但这三样东西硬是撑起了他们的生活。金正恩喊的目标听着好听,可落实到饭桌上,还是老样子。国际社会看着着急,朝鲜自己扛着,普通人就这么一天天熬着。未来能不能吃上肉汤,谁也不知道,但米饭、泡菜、大酱汤,估计还得陪着他们走好长一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