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驾仕派立场无关。
TGT最终还是走向终结,这个世界上又少了一个有种的节目。
这个世界上有种的节目会越来越少,有种的一切都会越来越少。
个人而言,我并不喜欢克拉克森,对他的很多行为和言论甚至是厌恶的——但我绝对、绝对钦佩他作为创作者的姿态。
最后一集印象最深的是这两幕:
▲上面两张截图均来自TGT津巴布韦特辑,分别是克拉克森和詹姆斯·梅对EV的评价。
牛,太牛了。而且只要是看过足够多TG或TGT的观众都会知道,他们对EV始终是这个态度,而并不是因为节目最后一期无所顾虑才这么说。
他们从始至终,一直都这么说。
到这里,我们再一次谈谈这个问题:中国为什么没有自己的TG或TGT?
TGT的前身TG是BBC的节目,而BBC制作的节目很多人知道,就像日本的NHK,也很像法国和艺术电影,所有给那些节目和电影的投资,对收益率的考量是非常非常次要的。英国对待BBC、日本对待NHK、法国对待艺术电影,本质态度基本一致:当作国家文化的门面来经营。
因此三贱客实际上就像古早时代的巴赫或柴可夫斯基们一样,有很强的「被包养」的性质,只是那种「包养」的条件更为宽松,金主希望ta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创作。
当三贱客不得不离开BBC转投亚马逊的时候,情况就变了。后者花掉任何一笔钱都要严格考量投入与产出。于是三季过后观看量较低的棚拍节目首先被砍掉了,只保留观看量更高的特辑,但三个人年龄都大了,折腾不动了,这从最后的津巴布韦特辑就很明显看得出来,三个人每夜都睡在五星级度假酒店里。
更深刻的矛盾在于,当今的世界,BBC、NHK、法国艺术电影这样的创作对流行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低。当今世界的流行文化属于网飞、亚马逊、迪士尼们。然而它们生产的是些什么东西呢,网飞会投资制作世界各地的影视剧,但那些影视剧只是换了物理背景的模板化好莱坞电影,迪士尼则全是超英超英、大IP大IP。
那些当今流行文化领域的巨头们,根本不会给还没出名时的三贱客们投资;那些有种的创作者们,从一开始就没有生存空间。
▲截图自TGT津巴布韦特辑
国内同样如此,甚至更为严重。大家一定都发现了一个现象,如今国内的文体内容,越来越多地要求创作者本人参与。
最直观的,电影会要求植入,网剧在植入之外,有些还会要求演员以剧中形象来做广告,更有代表性的是体育比赛评论员,詹俊、苏东们在ESPN时只需要解说比赛就可以,广告是在比赛中插播的,但是现在:
所有体育评论员必须口播广告。
再到视频网站以及播客节目,都是一样。up主和主播接广告不可以简单在视频或音频里插播广告片,必须要ta们亲自口播,必须要按照广告主的要求写文案,把每一条产品传播点都说清楚。并且如果转化率不够好的话,还要给补上一条动态或转发之类的内容,那条内容同样要按照广告主的要求写。
创作者要赚钱,这无可厚非。但是,创作者必须按照广告主的要求,做广告主的木偶,按要求摆好姿势,按要求说话,创作者只要这样赚一次钱,ta的人格就要被摧毁一点,直至最后失去作为创作者所必需的独立性。直至沦为赚钱的工具。
这就和打工一样。打工者会摸鱼,这不仅仅是偷懒,不仅仅是歇口气,摸鱼是打工人独立人格的最后底线。因为打工是我在用自己的劳动换回应得的报酬,而绝不可以是你付我钱、所以你让我怎样就怎样——摸鱼,就是「我不是你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的证明。否则打工人就真的成了奴隶,真的成了奴才。
而对于当下的创作环境来说,接商单几乎是唯一的赚钱方式,而只要接商单,就不可避免地要在那一单里,只能广告主让干什么自己就干什么。创作者就是这样被摧毁的。
这就是中国为什么没有TGT,这就是为什么,这个世界再也不可能有TGT。
(这当然不是绝对的,我毫无疑问希望自己错了,但情况显然很不乐观。)
中国没有TGT不仅仅是大环境的问题,因为很多创作者本身也不行。10年前国内新能源转型进入热潮期。当时汽车舆论场里有旗帜鲜明的两派,新能源派和燃油车派。
最开始后一派人数更多,当中更是有不少人张嘴闭嘴阴阳怪气。今天再去看看那些人,全部完成了丝滑转型,成了新能源汽车媒体人。
无奈转型者很多,行业现状摆在这里,ta们的选择的确无可厚非。
但那些曾经对新能源汽车阴阳怪气的,把自己装扮成燃油车捍卫者的人呢?ta们可有一个哪怕做到了克拉克森或詹姆斯·梅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吗?
9年前克拉克森因为殴打TG工作人员被停职的时候,有记者采访詹姆斯·梅,问到「你觉得谁有可能接替克拉克森?你有没有想要与其合作的人?」詹姆斯·梅回答说:「尽管我觉得他是个XX,我还是很想和克拉克森共事。」
(原文为「As much as I think he is a knob, I quite like work with Jeremy.」「knob」一词在英国俚语中指的是男性xx。)
谁会不想有詹姆斯·梅这样的朋友呢。他承认克拉克森做错了,也承认BBC解雇克拉克森没问题,但他仍然放弃BBC的合同,选择跟克拉克森同进退。哈蒙德和制作人威尔曼同样如此。
最后用徐浩峰《师父》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吧,因为和资方的矛盾,他已经很多年没有新片上映了。
那句话是这么说的:
「生命如此无聊,令每个人都变得下贱。林希文也二十六岁,还未见过—个高贵的人。督军不是,师父也不是——
他俩是强者和聪明人。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