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的瓷盒,是怎样发展的?在唐代的用途是什么?

紫山看历史 2023-04-19 00:36:02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中的盒子多种多样,而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瓷盒由于其精美,经常受到人们的喜欢。那唐代瓷盒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样的作用?

盒之概念范畴

瓷盒,顾名思义,即陶瓷制的盒。根据《汉字字源》中的解释,“盒”字为会意字,由“合”“皿”上下结合构成,与器物“盒子”的结构一致。从皿时,其古文字的形体很像盛装东西的器皿,表达了“盒”的功用;从合时,有“相合”之意,表示盒子的底和盖相合。

而在《国语辞典》中对“盒”字的定义为:名词,一种有底和盖,可以相合的盛物器具。可见,“盒”字不仅在字义起源上就来源于器皿,且对这种器皿的造型结构有着具体的描述。

“盒”所指向的器物类型,是拥有合子子母功能的盛放物体的容器,一般由盒盖部分和盒身部分扣合成器。“盒”的概念并未直接规定其质地,因此依据材质种类众多,有如陶盒、漆盒、木盒、滑石盒、铅盒、瓷盒、玉盒、金银盒等。

唐代长沙窑又名铜官窑,始于初唐。就目前出土及资料显示,瓷盒的烧制并非贯穿窑口的始终,而是主要地兴起于盛唐末期。但唐代长沙窑瓷盒这一器物并非凭空出现之物,其制造历史可沿着“盒”类器皿向上溯源。

盒在中国古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盒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最早有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礼器黑陶盒;西周时期的有可象征贵族身份(如诸侯、卿)等级的青铜盒;战国晚期出现了由“豆”衍生的青铜礼器陶盒。

随后秦汉厚葬风俗带来了流行于上层贵族的漆盒,如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三号墓出土的云纹漆盒;而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地青瓷烧制技艺开始普及,制瓷工艺得到很大的提升,青瓷文化也大面积传播,相应的,与瓷盒结构相似的器皿的制作工艺也逐渐成熟。

而关于真正意义上瓷盒的诞生,目前较为普遍的认知在《景德镇瓷器鉴定》一书中有所提及:“瓷盒最早见于隋,盛于唐宋,元明继之。”可见瓷盒最早出现是在隋朝时期,兴盛于唐宋。

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发展曲线,大概因为唐宋时期人民生活富足,尤其是女性的审美情趣高涨,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瓷盒的需求,推动了瓷盒在造型、工艺、装饰及功能等方面的多元化发展。

在艺术风格和工艺特征方面,长沙窑瓷盒早期继承了岳州窑的青瓷烧造工艺,后受唐三彩的启发以及对外贸易的市场需求的影响,不断调整和变化,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貌。

唐代长沙窑瓷盒的造型

1.化妆品

第一,粉盒。唐代长沙窑圆形瓷粉盒的生产占瓷盒中大多数,釉色多呈青黄釉或铜绿釉,大部分设计简洁。盛唐末时,盒面大多素面并且无纹饰,部分点褐彩装饰,点彩随意布局,却不缺工整。

瓷粉盒的造型基本以圆形平底式和圆形凸顶式两种造型为主。其中,圆形平底式的瓷盒,盒面为圆形,子母口,直腹扁平体,盖面与器底齐平;中唐时子母口者,盖面饰彩绘。

圆形凸顶式盒身与前者差异不大,同样的子母口,扁圆直腹,平底,但器盖作半球形凸起,造型线条饱满精巧,半球凸顶让手指更有抓握力,造型更加实用。

第二,香盒。唐代时国力兴盛,贸易开放,对外交流甚多,许多异域物什源源不断流入大唐,或是东南亚、阿拉伯等诸国来中国外交的贡品,亦或者是异域商人携带进入市场交换或贩售的商品。

香料便是这类物资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它从神秘的异域贡品发展成权贵新富可购得的特色商品,不断扩大在大唐的市场,进而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人们在对香料需求增加的同时,盛装香料的香盒自然也拥有了更广阔的市场。

唐代的香料形态多种多样,有香粉、香饼、香丸和香膏等,因此盛装的容器需要满足这诸多不同的形态,且尽量不损失香料的质量。瓷器稳定性较好,不易渗水受潮,同时精致而美观,因此成为了盛装香料的首选容器。

在南唐时期,刘崇远的《金华子杂编》中就有关于唐玄宗赏赐“香子一盒”的记载。随着香盒的市场需求增加,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并且物美价廉的唐代长沙窑瓷盒也脱颖而出,受到商贩的青睐。

圆形带底足式瓷盒是香盒很常用的一种形制,子母口,类似于圆形平底型粉盒,区别在于香盒有脚,高圈足作镂空式莲花状。这类瓷盒大多内外施釉,形制大小一般在器高4. 5cm、口径8cm、底径7. 4cm左右。

这种形制上的差异大概源于香料的保存方式与胭脂粉末不同,香料需要高足防止湿气从底部沁入,因此比脂粉盒的要求更高。小径凸顶式多用于放置香丸类。

第三,油盒。油盒的用途主要有以下两种:其一,用于美发,油盒内盛装的是美发所用的油脂。由于油料有渗透坯料的特性,长沙窑的油盒通常内外都有施釉。这样既可以起到美观的效果,又可以避免油料的渗透。

其二,用于盛装油质颜料,充当“颜色盒”,如凝脂、眉墨脂以及指甲油脂等。人们将墨脂和浆料调制并储存在瓷盒中,密封保存可以达到色彩持久的效果。

长沙窑油盒常见于中晚唐时期,一般盒口凸起。油盒根据瓷盒的收口形式不同可以分为弃口式和带流式两种。弃口式,盒口造型往瓷盒内收,再覆以盒盖形成双层保险,防止油料外溢。

带流式则更像一种水滴或者茶壶,盒口有流,且呈45。角接于盒身,更易于液体类油质流出。前者更倾向于储存油类材料,后者则倾向倾倒使用。

第四,奁妆盒。奁妆盒是古人用来盛放梳妆用品的瓷盒。唐代长沙窑奁妆盒使用的内径大小不一,但因盛装物件的体积和数量,因此较前几种香粉油类的瓷盒来说,奁妆盒普遍要更大一些。

大径圆形平底式奁妆盒,规格较大,直径在10厘米至20厘米不等,盒身总体呈圆柱形,壁直,腹部深,底部三尺,造型庄重大气。叠圆形矮圈足式的盖子上通常设有扁圆形手提钮,且盖子略微凸起,矮圈足,子母口,扁腹圆收。

化妆器瓷盒,买力市场是以女性为主,造型上既要美观,同时又要便于使用,因此丰富多样且紧跟市场需求。

2.饮食器

第一,茶瓷盒。唐人爱茶,茶饮是唐人生活的一部分,广受各阶层人们的喜爱,被誉为世界第一部茶百科的《茶经》,便是唐人陆羽所著,可见茶在唐时的流行之甚。也正因此,唐人对茶的存放有很高的要求。在存放管理过程中,由于茶本身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容易出现潮湿串味或变质,这就需要储藏器物能够尽可能解决或缓解这种问题。采用高温烧成的瓷盒进行存放,则可以同时通过瓷盒子母扣合的紧密性和瓷器烧成的稳定性来解决上述存放的问题。

而唐代长沙窑的瓷茶盒,便是依据需求生产制造出来,供唐人专门用来存放茶叶的器具。唐代长沙窑的茶盒大小不一,往往是根据“订单”的需求而设计制作。

凸面是瓷茶盒较为常见的形制,直径一般在10厘米以上,由于凸面明显,高一般在八厘米左右。唐代“大茶盒”的口径和高度分别为11. 8厘米和8. 8厘米。

而直口高足式茶瓷盒相较于其他茶盒,精致程度明显,甚至更高,普遍釉面润洁,子母口扣合更加科学严密,同时足部都进行过精细的装饰,多刻有镂空纹饰,圈内也会施釉,按唐代长沙窑的批量化生产的程度来看,达到这类精致化程度的瓷茶盒是供给上层社会的用物。

长沙窑瓷盒常有仿制金银器生产的案列,但作为茶盒来说,龟形盒仍是极为少见的。不同于专用于存储的瓷茶盒,这种龟盒是存储茶末的,且往往与其他煎茶工具搭配使用,比起长期储存器,更像是进行煎茶时的临时存储器物。

第三,食盒。唐代长沙窑所生产的食盒以礼品瓷为主,一般用于存放糕点、干果等,对空间体积要求较高,因此食盒的内径和表面直径普遍较大,工艺规则,形制简洁。

第四,圆形凸顶深腹式和大径圆形平底式都是唐代长沙窑瓷盒较为常见的形制,二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满足食盒的功能,前者盒腹深,盒口凸顶有钮,方便实际取用;后者内径较大为平底,可放置碟盘且不易倾倒。

3.文房器

印泥盒亦是中国传统书画发展的繁盛期,在文房之中也有长沙窑瓷盒的存在,其功能主要是用于盛装印泥。印泥盒其实也可以看作是特殊的油盒。

因印泥本身具有油性,所以储存在瓷盒之内可以避免挥发和污染,就印泥盒的材质而言,金、银、玉、犀牛角都不如瓷器,使用瓷盒盛装印泥是最好的选择,这种惯例至今仍在沿用。

综上,瓷盒在唐代的用途十分的广泛,每种不同的用途都反映了唐朝瓷器的发达与精美,通过了解唐代的瓷器感受到唐朝到唐朝的繁荣和昌盛。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