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道德经0414: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妍春聊文化 2024-12-31 15:48:54
【前提示】对于结构的理解把握以后,具体地探讨这些字的意义,实际上没有什么意思。所以我就东拉西扯,说说“义”似乎是上不了庙堂的台面的。但他为什么能和“道德仁义”并列呢? 【视频版】 【文字版】 一天一分钟,一句道德经。今天我继续分享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接下来一句“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简单地说,义的概念的内涵或者核心就是明明知道是好事,拼命也要去把这事干了。即使舍身也要取义,甚至明知不可为却还要为之。 义士,侠客,志士,壮士,都是如此。义,宜也。制裁事物各适其宜,因而包含了客观公正的含义,从而又有了从善。义,義,从羊,故有善意。义,绝对遵从个人正义感的意志而从事。 【不充说】 一,重申“下德为之而有以为”是衍文。 德,仁,义,按照无为与否,以为与否,标准来划分。 德,无为,无以为 仁,有为,无以为 义,有为,有以为 ?,无为,有以为(原本以为这是下德,知道什么是做好事,但是却不做。这是下德吗?这是无德,简直是缺德! 无为,理解做“不为”,不作为。老人摔倒了,谁都知道应该给扶起来,但是没有人上去扶。明明知道怎么回事,但是就是不肯主持正义说出真相。这样算是有德吗? 这是缺德。 谁不知道当村干部要为村里人服务,全心全意,可是有多少不仅不服务,而且变本加厉大搞建议,金钱美女,日进斗金,日进一宫,居然把上百个妇女都安排在一栋楼里,妥妥的苟苟营后后宫。 所以,老子没有说“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不是“知道了上德之人要无为,于是就假装作无为的样子”。 无为,是装不出来的。 装出来的“无为”叫做“不作为”。“能不作为,但也不作恶”那就已经是最好的村里人了。 二,说说义似乎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仁义”,一种叫“义气”。 社会有人嘴里的江湖,我家乡有句俗语“这人仁义”,俚语说出来的腔是“银义~”义,是轻声或曰短促音。说好说起来又好像是“温良恭俭让”的感觉。这种人给人的感觉好像绵软柔和,温文尔雅,似乎有八零版西游记里的唐僧的感觉。 还有一种急公好义,也就是路见不平一声吼,所谓侠士义士都是这种情况。我感觉“义士“似乎格局更大一些,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为了未来为了子孙后代千秋万代,才配叫做义士。而侠士则更多的是行走民间江湖社会,看到其中欺男霸女,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打家劫舍,拦路强抢的车匪路霸就要出手摆平的那种人。而且还得潇洒——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可是自从金庸说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我就把这两者的区别去掉了。但我还是感觉“义”有文武之分。犹康党柱石梁启超谭嗣同。梁偏文谭偏武,虽然他们都是文人。 我说这些是想说“义”似乎从来没有被作为一种治国理政的理论方针或理想模型,但他为什么却跻身道德仁义礼智信这个序列里? 如果仁义一体(如道德并提),但在学术或学者的正式文本中都说儒家是仁学,而很少有人“仁义”并提的。说儒家是仁学,但又主张提倡礼治,似乎他们漏掉了义,或者义,就是我理解的民间江湖社会上的一种提倡,官方和庙堂并不在意。 是不是这样? 【AI作文】 我让AI翻译,他给出的是译成英文①。我在明白说翻译成现代汉语,才给出了②。 ①“上义为之而有以为”:Those who highly value righteousness will act with a purpose. 此句翻译的关键在于理解每个字词的准确含义,“上义”表示崇尚道义的人或高度重视义的人,“为之”即有所行动,“有以为”表示带有目的。通过这种翻译,能够较为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基本语义。 ②“上义为之而有以为”:最高境界的义,人们去施行它的时候是有目的的。 此翻译重点在于对“上义”理解为最高境界的义,“为之”就是施行义的行为,“有以为”直接译为有目的。这样的翻译较为简洁地传达了原句的基本意义。
0 阅读:0

妍春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