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5日中午,在斯里兰卡北部的代尔夫特岛附近海域,泰米尔猛虎组织的海军部队,俗称“海虎”,与政府军发生了激烈冲突。这场海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突破政府军的海上封锁,确保一支从印度向猛虎组织控制区运送武器和补给物资的船队能够顺利通过。代尔夫特岛当时正处于猛虎组织的控制之下。
自2006年8月斯里兰卡内战再度升级后,泰米尔伊拉姆猛虎解放组织(简称“猛虎组织”)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尽管他们在控制区进行了强制征兵,将成员总数从2.5万扩充到接近3万,但其核心战斗人员却大幅减少。相比2005年鼎盛时期的11000名武装人员,到2007年这一数字已降至7000人。
2007年初,“猛虎组织”失去了东部重要据点瓦卡拉伊,到了7月,整个东部区域都被政府军控制。连续的失败不仅缩小了他们的控制范围,还让他们的物资供应变得极其紧张。为了应对这一危机,“猛虎组织”加大了在国外的募捐活动,并通过多种途径采购了大量武器、粮食和其他必需品(有数据显示,仅在印度泰米尔人聚集区,“猛虎组织”就囤积了数千吨物资)。然而,由于斯里兰卡政府军对“猛虎”控制区的海岸线实施了严密的封锁,这些物资始终无法运送到他们的地盘。到2007年底,迫于严峻的形势,“猛虎组织”不得不采取极端措施,命令其海上部队“海上猛虎”(简称“海虎”)必须突破斯里兰卡海军的封锁,尽快将这些物资运送到自己的控制区。
这次运输行动对陷入绝境的“猛虎组织”而言,无疑是生死攸关的关键之举。
在近期的海上冲突中,"海虎"部队遭遇了严重打击。他们不仅失去了多位技术精湛且意志坚定的精英战士,整个队伍的军心也遭受了沉重打击。这些损失直接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和作战信心,使得整体作战效能明显下降。
与大家的普遍认知不同,“海虎”组织招募自爆艇操作员的过程远比二战时期日本征召“神风特攻队”复杂得多。这不是简单地拉个路人,洗个脑就能搞定的活儿。首先,候选人得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经过洗脑后,还要接受快艇驾驶的专业训练。他们得在汹涌的海面上反复演练,驾驶时速超过三四十节的高速快艇,模拟躲避敌方密集火力,最终冲向目标同归于尽。整个训练过程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才能完成,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日本作为当时已实现工业化的现代国家,短期内大规模训练自杀式袭击者并非难事。相比之下,斯里兰卡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要培养具备专业操作技能、坚定信念和良好心理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则面临巨大挑战。特别是"猛虎"组织,其控制区域有限,资源匮乏,要训练出合格的自杀式袭击者更是困难重重。
为了提升自杀式袭击的效果,"海虎"采取了精选精英的策略。他们首先从申请者中筛选出一批预备人员,安排在攻击艇上接受训练,然后再从中挑选最勇敢的成员执行自杀任务。这种选拔方式在战争初期确实奏效,使得"海虎"的自爆艇与斯国军舰的对抗中占据优势。然而,随着斯国海军不断调整战术并吸取经验,自爆艇的杀伤力逐渐减弱。到了内战再度打响时,"海虎"的自杀式袭击就再也没能取得任何显著的战果。
面对日益严峻的战况和上级的紧迫要求,“海虎”不得不加快挑选“人弹”的步伐,以弥补之前的损耗。此外,针对自爆艇在战斗中容易被击毁的问题,“海虎”在关键部位加装了防护装甲,并在艇尾增设了辅助引擎,确保在提升防御力的同时,机动性能不会大幅降低。
“海虎”在选择战场时,特意挑中了北部的代尔夫特岛,位于保克海峡。这座岛长约8公里,宽约6公里,总面积47.17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9.9公里,形状接近椭圆形。岛上地势平坦,植被丰富,适合隐藏,岛上约有4000名泰米尔居民。周围布满珊瑚礁,外来船只若不熟悉地形,极易触礁,这为“海虎”提供了天然的防御优势。
这个岛屿的劣势很明显,距离“猛虎”的大本营贾夫纳半岛太远,面积也不大。如果驻扎大量部队,很容易被封锁,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所以长期以来,“海虎”基本上只把这里当作印度和斯里兰卡之间人员和物资的中转站,并没有部署大量兵力。斯里兰卡海军也只是对这里进行常规监视,没有采取严密的封锁措施。这次,“海虎”决定打破常规,利用这个岛屿隐蔽性强且不被重视的特点,暗中集结艇队,准备抓住机会突袭毫无防备的斯里兰卡海军舰艇。
经过充分的前期筹备,“海虎”及其所属的“猛虎”组织对即将到来的战斗充满期待,渴望再现昔日扭转战局的辉煌。2007年12月,“猛虎”组织费尽心机,通过类似蚂蚁搬家的方式,集结了一支船队,计划将重要物资运送到其控制的斯里兰卡岛屿区域。
斯里兰卡政府发现印度向泰米尔武装提供大量援助后,立即采取行动。他们不断向印度提出正式抗议,要求扣押这些物资,同时增派巡逻力量,加强对保克海峡的监控。面对斯方的强烈反对和国际舆论的压力(当时"猛虎"组织已被全球认定为恐怖组织,印度无法继续为其提供庇护),印度不得不采取行动。他们在泰米尔人聚集区展开大规模搜捕,导致许多"猛虎"成员被捕或逃离,部分援助物资和船只也被印度方面查获。
面对紧迫局势,“猛虎”组织果断选择在圣诞节当天出动所有船只,向贾夫纳运送物资。2007年12月25日早晨,装载着各类物资的船队陆续从泰米尔人聚居区的港口出发。这些船只起初分散航行,随后在公海集结,形成了一支庞大的船队。据消息称,这支船队由约140艘渔船和其他机动船只组成,规模相当可观。
斯里兰卡军方迅速察觉到了海面上异常频繁的船只动向。尽管正值假期,但斯里兰卡军队依然保持着高度戒备状态。当发现大批船只从印度方向驶向斯里兰卡海域时,斯里兰卡海军迅速作出反应,立即派遣正在保克海峡执行巡逻任务的舰艇前往事发海域,对企图进入斯里兰卡领海的船只进行拦截和检查。
这支舰队包括12艘船,主要是炮艇和巡逻艇。旗舰是一艘国产的62型炮艇,外号“海上猛虎”。围绕这艘旗舰的是6艘以色列制造的“毒蜂”级快艇,还有5艘装备了12.7毫米重机枪的武装快艇。这些船只共同构成了这支舰队的核心力量。
斯里兰卡海军曾从中国采购了六艘62型护卫艇,这些舰艇在其海军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与中国自用版本相比,斯里兰卡的62型进行了一些改进。首先,上层建筑被扩大,以提高船员的生活条件。其次,原有的61式双联装37毫米机关炮被更换为76式双联装37毫米机关炮,后者支持光电火控遥控操作,提升了自动化水平。此外,副炮也进行了更新,原本的双联装25毫米机关炮被替换为双联装14.5毫米重机枪。这一改动不仅减轻了重量,还增加了操作的便捷性和弹药储备,使其更适合长时间的战斗任务。
在斯里兰卡海军服役期间,六艘62型护卫艇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1995年4月19日,“海虎”组织对亭可马里海军基地发动自杀式袭击,造成严重损失。其中,“苏拉雅”号和“拉那苏鲁”号被当场击沉,“拉赫萨卡”号也遭受重创,虽经修复勉强维持了一年,但最终在次年被迫退役。这次袭击使斯里兰卡海军实力骤减一半。尽管如此,剩下的三艘62型护卫艇仍然是斯里兰卡海军的核心力量。
当这支舰队快速逼近代尔夫特岛海域时,正值正午12点45分,"海虎"早已埋伏好的14艘快速攻击艇和自杀式冲锋艇迅速展开行动,以极快的速度冲向政府海军舰队。
这次袭击完全出乎斯海军的预料。当“海虎”的攻击艇突然以密集火力打击政府军舰队尾部的两艘“毒蜂”快艇时,斯军才意识到“海虎”在代尔夫特岛上藏匿了如此强大的力量。政府军的快艇匆忙应战,尚未形成有效防御阵型,“海虎”的攻击艇便已突破火力封锁,成功将两艘“毒蜂”快艇与主力舰队分割。随后,自爆艇迅速逼近这两艘孤立无援的快艇,而攻击艇则在阻断快艇退路的同时,对斯军舰艇主力进行火力压制,为自爆艇的行动提供了有力支持。
两艘“毒蜂”快艇用密集的机炮和机枪火力对“海虎”艇群展开反击,海面上瞬间弹雨纷飞。然而,“海虎”早有准备,正午刺眼的阳光严重影响了艇上武器的光学瞄准效果。此外,经过加固的装甲快艇关键部位对20毫米及以下的小口径武器具备较强的防护能力。尽管“毒蜂”的20毫米机关炮多次击中对方的自爆艇和攻击艇,但竟然没有一艘被彻底摧毁。
在一场激烈的海战中,编号为“P-413”的“毒蜂”快艇遭遇了两艘自爆艇的夹击。尽管“毒蜂”凭借其高速机动性避开了直接的撞击,但两艘自爆艇上的“海虎”成员在近距离内引爆了携带的炸药。强烈的闪光和巨大的爆炸声后,“P-413”遭受了毁灭性的冲击,上层建筑几乎被完全摧毁,船体严重受损。船上的12名船员无一幸免,全部在爆炸中丧生,快艇最终无力地漂浮在海面上,失去了所有战斗力。
当第一艘“毒蜂”失去作战能力后,第二艘“毒蜂”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境地。就在“海虎”快艇群蜂拥而至,准备将其彻底击毁时,作为指挥舰的62型护卫艇迅速调转方向,率领其他快艇前来支援。在距离目标一千多米处,护卫艇的37毫米主炮便开火了。尽管海面波涛汹涌导致炮弹未能精准命中,但猛烈的火力迫使“海虎”快艇群不得不紧急规避,原本严密的队形瞬间被打乱。被困的“毒蜂”抓住这一时机,从对方包围圈的薄弱处成功突围。虽然船身布满弹痕,但最终还是安全撤离了战场。
在成功掩护友军快艇撤离后,62型护卫舰迅速调整航向,将舰身横置,用所有舰炮对"海虎"进行密集火力压制。见状,"海虎"的突击艇和自杀式攻击艇抓住机会,迅速向62型护卫舰逼近,试图扩大战场优势。
62艇一边快速移动,确保与敌艇拉开安全距离,一边集中火力猛攻对方指挥艇,切断“海虎”的指挥系统。与此同时,它指挥其他快艇从侧翼包抄,对“海虎”艇群展开全面攻击。62式炮艇利用37毫米主炮和14.5毫米机枪编织出密集火力网,迅速击中了冲在最前面的“海虎”攻击艇。
这艘突击艇是从政府军那里缴获的,之前在海虎行动中派上了大用场。它动力强劲,装甲厚实,关键部位像驾驶室和发动机舱都加装了50毫米厚的钢板。为了提升灵活性,艇尾还装了好几台日本产的雅马哈外挂发动机。在实际交火中,20毫米口径的机炮子弹根本打不穿它的防护。
这次交战中,62艇展现了强大的火力优势。其装备的37毫米机炮远非20毫米口径武器所能匹敌。密集的炮弹轻易击穿了"海虎"号的装甲防护,首当其冲的是艇首的双联装23毫米炮塔,连炮带操作人员被直接掀飞。紧接着,炮弹又贯穿了装甲驾驶舱,舱内人员无一幸免。"海虎"号随即失去控制,漂浮在海面上无法动弹。62艇乘胜追击,集中火力猛攻其水线以下部位,最终将其彻底击沉,艇上人员全部阵亡。
“海虎”号作为指挥艇被击沉后,其余“海虎”编队陷入混乱。部分快艇见情况不妙,迅速调头逃往代尔夫特以南的纳奇库达地区,该区域由猛虎组织控制。与此同时,其他艇只仍在犹豫是否继续对斯军舰艇发动攻击。62艇迅速发出信号,指示“毒蜂”艇队立即封锁“海虎”编队逃往代尔夫特岛或贾夫纳的退路。“毒蜂”艇群随即展开钳形攻势,成功拦截了3艘试图掩护“海虎”编队撤退的攻击艇,并集中火力将其全部击沉。
在战斗接近尾声时,斯里兰卡空军出动了以色列制造的“幼狮”战斗轰炸机和俄罗斯生产的米-35攻击直升机。这些飞机对试图逃往贾夫纳半岛的“海虎”残余艇队进行了追击和扫射。慌乱中,“海虎”被迫逃向代尔夫特岛。尽管岛上的防空火力帮助他们暂时躲过了空袭,但由于岛上缺乏必要的维修和保养设施,那些已经受损的攻击艇和自爆艇无法再次投入战斗。此外,艇上的操作人员也被困在岛上,这进一步加剧了“海虎”原本就紧张的人力资源问题。
下午两点半,战事告一段落。斯军在这场交火中,损失了一艘“毒蜂”级快艇,另一艘轻伤,12名士兵牺牲。他们成功击沉了“海虎”的4艘攻击艇,击毙约40名敌方成员,有效阻止了“海虎”的物资运输计划。然而,“猛虎”组织仅承认有两艘自爆艇被毁,4名成员丧生。
尽管“猛虎”组织极力否认自身受损,但这场海战的胜利者无疑是斯里兰卡海军。这次胜利不仅严重打击了“海虎”部队,还彻底破坏了“猛虎”组织精心安排的物资补给计划。面对斯海军的强势反击,超过百艘运输船被迫将物资抛入海中,仓促撤退至印度海域。这一结果直接导致“猛虎”组织的战略部署遭受重创,海上补给线被彻底切断。
此次失利严重削弱了"猛虎"和"海虎"两支武装力量的战斗力。他们失去了发动大型海上作战的能力,不得不改变战术,转而依靠装备爆炸装置的水下突击队员,对斯里兰卡海军舰船实施小规模突袭。这种作战方式虽然破坏力有限,但成为他们后续的主要对抗手段。
这场关键的海战胜利,让斯里兰卡政府坚定了彻底消灭"猛虎"组织的信心。海战结束后仅仅七天,即2008年1月2日,斯里兰卡内阁一致决定终止与"猛虎"组织长达24年的停火协议,标志着斯里兰卡内战进入最终阶段。在东方大国的军事专家指导下,斯里兰卡政府军接连取得胜利,逐步瓦解了"猛虎组织"的抵抗力量,最终导致该组织的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