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查科长回忆35军解放南京:两个师在为争谁先渡江吵起来了

借古论今事 2025-04-24 11:41:29

1949年4月22日早上,解放军第35军在浦口集结时,收到了渡江战役总前委发来的电报:

那时,35军的指挥中心由政委何克希主持,军长吴化文并未亲临前线。最终,是何克希派遣人员将消息传达给吴化文,吴化文随即发布了进攻指令。

第35军肩负起这一重要的历史使命,成功实现了南京的解放。

有趣的是,最初负责解放南京的是陈赓指挥的二野四兵团,但由于他们正在追击逃敌,离南京较远,任务只好转交给附近的部队。35军原本的任务是在江边牵制敌人,并没有渡江作战的计划。然而,由于其他部队未能及时赶到,35军意外成为离南京最近的部队,最终承担了这一重任。

在浦口火车站,何克希召集35军指挥部成员开了一场紧急会议,重点讨论攻打南京的作战方案。按照上级的作战安排,35军制定了具体行动计划:首先派出先锋部队抢占南京周边的制高点,随后与其他友军协同作战,对南京城内的敌军形成合围之势,一举歼灭守军。

渡江后,103师迅速攻占狮子山,掌握炮台阵地,随后拿下水佐岗、清凉山和五台山的高地,掌控西康路、中山路和汉中路以西的区域,确保外国使馆区的安全。

104师从南京西侧绕行,快速推进至幕府山和红山区域,随后直插紫金山,迅速占领了紫金山天文台、446高地和中山陵等重要地点,成功控制了南京的东城区。

第105师从南京城西侧快速推进,横穿城区,迅速掌控了新街口至中山门的重要地段,同时牢牢把握住了市中心区域及光华门外的机场设施。

令人意外的是,主力部队尚未渡江,就在江岸发生了小摩擦。

【一】

35军原本并未计划参与渡江战役,因此当其他部队积极筹备船只时,他们只是进行了简单的准备工作。

在接到新任务后,35军才着手准备渡江船只。然而,沿江一带的船只要么被国民党军损毁,要么已分配给其他渡江作战部队。这样一来,35军要将数万士兵运过长江,就面临了不小的困难。

1949年4月22日早上,35军的103师、104师加上一个预备师,好几万人聚集在江北的浦口码头,准备渡江。不过,因为争谁该先过江,两支部队起了争执,场面一度混乱。

案件最终被提交至军事指挥部进行审理。

首先到达浦口码头的是第103师。

就在两天前,103师成功拿下了江浦,随后沿着江岸向浦口方向推进,并在4月22日凌晨控制了浦口码头。尽管当时35军并未收到渡江作战的指令,但103师依然迅速组织起船只,为可能的行动做准备。

尽管他们拼尽全力加快速度,但最终还是没能及时赶到。

按照103师参谋长林毅的命令,侦查科长沈鸿毅带着侦察连紧急赶往浦口,任务是找到能运送全师的渡船。可惜他们晚了一步,驻守浦口的国民党28军部队已经开始向对岸撤退,临走前把所有船只都烧毁了。

沈鸿毅迅速指挥侦察连展开攻势,成功击落多架敌机,然而仍有十余艘船只被烈火吞噬,化为灰烬。

沈鸿毅无奈之下,只能安排五名侦察兵先行过江,与当地的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设法筹集足够的船只,确保全师能够顺利渡江。

好在五名侦察兵成功渡江后,顺流而下抵达南京下关寻找船只。当时下关电厂的负责人韩德举得知我军急需船只,立刻调动停靠在下关码头的钢制蒸汽船京电号,并组织了几艘小船一并支援。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104师的队伍也赶到了江岸,跟103师抢起了那几条少得可怜的渡船。104师可不是随便来的,他们是带着上级的指示,按作战方案,他们得先过江。

作为103师侦察科长的沈鸿毅后来回忆说,当时他特别着急。原因很简单,这船是他们最先发现的。而且,他们侦察连已经提前派人去对面摸过情况,对那边比较了解。要是他们能先过去,就能更好地接应后面的大部队渡江。

沈鸿毅径直向师参谋长林毅进行了汇报。

咱们师得优先渡江,至少侦察连得先走。船可是我们豁出命找来的,更重要的是,咱们已经有五个侦察员在对岸了。他们跟那边的工人接上了头,摸清了江边的情况,能帮大部队顺利过江。让我们先过去,侦察工作能马上展开,这对战斗可是大有好处的。

林毅觉得这个提议挺靠谱,就马上联系了军部汇报情况。军政委何克希听完他的解释后,立刻调整了之前的指令。

103师侦察连成功获取船只后,上级命令他们率先渡江。

沈鸿毅听到这话,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情绪非常激动。

1949年4月22日傍晚,沈鸿毅带领60多名侦察连战士,乘坐小型蒸汽船渡江。约晚上8点,他们成功到达南京下关码头。

沈鸿毅匆忙将队伍安置在江畔的一家旅店,南京的地下党组织迅速派遣人员与他取得联系,并协助部队顺利进入城内。

【二】

沈鸿毅当时对南京城内的局势一无所知。他推测,作为国民党政权的核心城市,蒋介石很可能会在南京进行顽强的抵抗。

不仅是沈鸿毅持这种看法,实际上,从各个军级单位、兵团,一直到野战军司令部和中央层面,大家都认同这一观点。

沈鸿毅面对南京地下党提供的卡车,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利用这辆车进入城区进行侦察。他计划通过这次行动,全面了解城内敌军的动态,确保能够顺利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

沈鸿毅带着一个排的士兵乘车进城,从挹江门进入,顺着中山北路慢慢开。让人没想到的是,南京的街道上一个人影都没有,完全不像大战即将爆发时那种紧张混乱的场面。

正当沈鸿毅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时,旁边的一位地下党员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低声提醒他。

国民党时期的司法体系。

地下党员示意我看过去,国民党司法院门前停着一辆军车,十几个士兵正忙着从里面往外搬物资。

沈鸿毅示意了一下,车里的侦察员立刻明白,轻手轻脚地下车,从两侧悄悄围了上去。

“谁在那儿?”

正在搬运物资的国民党士兵突然意识到情况有异,其中一人立刻发出警报。与此同时,沈鸿毅迅速举起武器,高声喝道:

“立即放下武器,向解放军投降!”

国民党部队一时慌乱,迅速开火反击。我方士兵也立即予以回击。

在我军内部,侦察兵都是从普通士兵中挑选出来的精英,个个身手不凡。双方一开火,国民党军队就招架不住,接连有好几人受伤。眼看形势不妙,对方意识到再打下去也是徒劳,便果断选择了投降。

“停手吧,别再打了!”

沈鸿毅拉开篷布一看,车上装的都是炮弹。他立刻下令让士兵们收缴了这些人的武器,并命令他们待在原地不准乱动。

沈鸿毅带着队伍一路前进,直到新街口,发现那里聚集了大量人群。这些人里有不少是国民党的官员和士兵,还有受伤的军人和逃难的百姓。

实际上,那时的南京几乎成了一座无人之城。除了少数几个掉队的士兵,主力部队早已撤走。城里空空荡荡,几乎看不到正规军的影子。剩下的只有一些零散的士兵,他们可能是与大部队失散或者被遗留下来的。整个城市显得异常冷清,仿佛被遗弃了一般。这种情景让人不禁感叹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也让人对当时的局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沈鸿毅率领队伍在敌方核心区域自由穿梭,无人敢上前阻拦。即便遇到有组织的零星抵抗,侦察排也轻松击溃对手,迫使对方迅速撤退。

沈鸿毅率领侦察排行进到林森路时,发现了一辆敞篷车,车内坐着五名身着便装、携带武器的人。

沈鸿毅察觉到情况异常,立即命令战士们进入备战状态,并大声喝令对方停下。然而,对方不仅没有听从,反而态度强硬,反命令沈鸿毅停车,并咄咄逼人地质问他的身份。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为了应对这些变化,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技能。首先,了解最新的科技趋势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们正在重塑我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其次,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也变得尤为重要,因为全球化使得我们与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交流成为常态。此外,保持灵活性和创新思维也是成功的关键,因为它们能帮助我们在面对不确定性和复杂问题时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最后,建立强大的社交网络和支持系统可以为我们在职业和个人生活中提供必要的帮助和资源。总之,通过积极应对这些挑战,我们不仅能够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还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实现个人价值。

沈鸿毅给出了他的回应。

没想到对方也表示:

我们同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

沈鸿毅询问对方所属的部队编号,对方随即提供了答复。

“我们是华东挺进纵队的!”这句话铿锵有力,彰显了这支队伍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华东挺进纵队是一支英勇善战的革命队伍,他们在华东地区开展游击战争,为解放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纵队成员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敌后战场上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激励着后人继续前进。

沈鸿毅闻言,既感到无奈又觉得滑稽,当时攻入南京的只有他们35军,哪有什么"华东挺进纵队"。沈鸿毅二话不说,直接下令对方缴械投降。那帮人还想负隅顽抗,结果我军一出手就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四散奔逃。

那时的南京城完全陷入了混乱状态,社会秩序彻底崩溃,各种混乱现象层出不穷,其复杂程度远非简单几句话能够概括。城内的局势异常动荡,人们的行为失去了约束,整个城市笼罩在一片无序之中。种种乱象交织在一起,形成了难以描述的混乱局面,其严重性和复杂性都超出了常人的想象。

有传言称,时任国民党南京市长的邓杰计划携3亿金圆券潜逃,但途中被其贪心的司机和警卫打断双腿并劫走这笔钱。没想到第二天金圆券就大幅贬值,100万金圆券仅能兑换1美元,这意味着3亿多金圆券最终只能兑换约200美元。

【三】

我军最初打算分三路包围南京的敌军,但对方未等交战就已撤离,因此原定方案未能执行。35军的各个部队随后利用小船渡江,整个过程顺利,仅用了一夜时间完成。

35军的多数部队在凌晨前完成了渡江行动。

根据多种历史记录的时间存在差异,本文将以1949年4月23日上午9时作为统一时间基准,这一天标志着南京获得解放。

沈鸿毅带着103师侦察连跨过江面抵达南京时,最先遇到的是104师的渡江队伍。

夜幕降临,时钟指向11点,沈鸿毅遇到了刚刚跨江而来的104师先锋队伍。他简洁地向他们汇报了城内的最新动态。值得一提的是,侦察连的主要职责是执行侦察而非占领,所以最终进入南京并控制该地区的实际上是104师的士兵。

沈鸿毅与104师先锋部队的副营长商议后,决定安排一个班留守,负责接应后续部队。同时,他们派人联系南京市地下党组织,争取更多渡船,确保主力部队顺利渡江。

那时,第三野战军华东邮电总局武装大队的队长潘济民也随队前来准备接管工作,于是沈鸿毅安排他上车,他们带着两名侦察员直奔国民党的保密二厅。

在4月23日天还没亮的时候,侦察连的副连长带着两个班的战士,由电厂工人带路,直接向总统府进发。到了地方,他们发现国民党的高官们早就跑得没影了,总统府里空荡荡的。

调查人员进入蒋介石的办公地点时,注意到桌上的日历仍停留在4月22日。这一细节表明,自那天起,办公室就再未有人使用过。

侦察连的士兵们在总统府停留时间不长,只安排了一个班负责守卫,其余人员迅速前往国民党保密二厅。随后,沈鸿毅向师部请示,103师指挥部明确表示,总统府属于104师的管辖范围,要求他们做好守卫工作,并与即将到达的104师部队进行交接。

沈鸿毅带领的侦察连整体调往国民党保密二厅,仅留下两个班负责档案的看管与交接工作,其余人员全部前往山西路和西康路的使馆区,该区域由103师负责驻防。

关于哪个部队最先打进南京,35军的各个队伍一开始各有各的说法。

这场激烈的辩论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直到多年后才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双方各执己见,争执不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场论战最终趋于平静。虽然当时讨论得热火朝天,但岁月流逝,争议也逐渐被人们遗忘。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经过漫长的岁月洗礼,终于画上了句号。

199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迎来了五十周年纪念。沈鸿毅作为那段历史的见证人,在电视台的采访中亲自讲述了自己的经历,确认了相关事实。

在南京解放的那天早上7点,沈鸿毅突然接到紧急命令,说是南京山西路那边有敌特分子打算炸掉一个军火库。沈鸿毅一听,马上带着队伍赶过去处理。等他们搞定这件事的时候,35军的主力部队已经全部进了南京城。

根据军方部署,104师负责进攻的区域恰好涵盖了中山路周边,而“总统府”正位于该地段。

最先占领总统府的部队是104师。

根据后来的调查,负责进攻总统府的是第35军第104师第312团第三营。

沈鸿毅最终参与了35军接管南京的战斗,这成为他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经历。战后,103师侦察连因表现出色被授予集体二等功,其中三名侦察员获得了特等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侦察员孙晋海不仅获得了特等功,还被授予“渡江侦察英雄”的荣誉称号。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