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兰高地位于叙利亚西南部,约旦河谷地东侧,南北长71公里,东西最宽处约43公里,总面积约为1800平方公里。该地区被以色列、叙利亚、黎巴嫩和约旦四国包围。
地形与气候戈兰高地以山地和高原地形为主,地势整体呈现北高南低的态势。因其地势险要、海拔较高,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其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控制南北交通的重要节点。
地形图戈兰高地能够俯瞰以色列加利利谷地和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成为天然的军事要塞。这种地理优势使得以色列能够有效监控叙利亚的军事动态,并在必要时迅速进行军事干预。以色列在戈兰高地部署武器和雷达系统,监视周边地区,同时利用其水资源和交通网络。
北部的赫尔蒙山是其最高峰,海拔高达2814米,山顶终年积雪覆盖,是周边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从赫尔蒙山往南,地势逐渐降低,形成了高低起伏的丘陵地带以及一些相对平坦的山间谷地。该地区的气候适宜农业发展,年均降水量在600-800毫米之间。
中东水塔戈兰高地被称为中东地区的“水塔”,其年降水量较为丰富,一般在600到1000毫米之间,总降水量约为12亿立方米。此外,戈兰高地还有大量的地下水资源和泉眼,每年冬季洪水期间可提供高达4亿立方米的水资源。
高地周围河流多戈兰高地的地质结构也对地下水的可持续性有利。该地区位于地质断裂带,玄武岩地质结构易于渗漏赫尔蒙山上的积雪和雨季降水。这种地质特性使得地下水能够得到持续的补给,并且泉眼常年喷涌。
戈兰高地是约旦河、鲁卡德河及利塔尼河等重要河流的发源地,并且是太巴列湖(加利利海)的重要水源补给地。太巴列湖是以色列的主要淡水资源采集地,每年为以色列供应约40%的全国用水。
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戈兰高地,并修建了多个水坝,截留了流向叙利亚、约旦和黎巴嫩的河水。以色列通过这些水坝成功地将耶尔穆克河和约旦河的河水输往以色列。
以色列的“拦河输水”计划使得叙利亚和约旦花费近4亿美元建成的“团结坝”几乎成了无用的废品。
通过控制戈兰高地的水资源,以色列使得叙利亚和约旦在水资源分配上处于不利地位。叙利亚只能分到约旦河水的25%,而巴勒斯坦只能分到约5%。
历史背景戈兰高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至2000年,最早居住者为亚摩利人。此后,该地区历经多个文明的统治,包括亚述、巴比伦、波斯、罗马等。
在罗马帝国时期,戈兰高地成为基督教修道中心,并在7世纪被伊斯兰哈里发帝国征服。16世纪开始,该地区由奥斯曼帝国管理。
19世纪末,随着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兴起,一些早期犹太复国主义者开始在戈兰高地建立定居点。1886年,来自特薛塔夫和锡安的犹太人开始在戈兰高地定居,并建立了多个社区。
以色列目前的控制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从叙利亚手中夺取了戈兰高地,并在1981年通过法律将其单方面并入以色列。尽管国际社会普遍不承认以色列对戈兰高地的主权,但以色列实际控制了该地区的大部分土地,并在此建立了多个定居点。
叙利亚方面坚持要求以色列撤出戈兰高地,并将戈兰高地归还给叙利亚行使主权。但以色列方面担心一旦将戈兰高地归还给叙利亚,叙利亚将会对以色列形成居高临下的战略优势,使以色列的国防陷入被动局面。
以色列政府批准了一项约1100万美元的计划,旨在扩建犹太人定居点并增加戈兰高地的居住人口。目前,约有3万名以色列定居者和1.8万名德鲁兹人居住在戈兰高地。戈兰高地最大的犹太城镇卡茨林,人口约7300人。以色列政府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将戈兰高地的人口增加一倍,达到约10万人。
戈兰高地上有33个犹太定居点,以及多个基布兹集体农庄。戈兰高地的犹太社区主要从事农业,尤其是葡萄种植和葡萄酒生产。戈兰高地的葡萄酒产业已经成为以色列的重要出口商品之一,每年为以色列创造数亿美元的产值。
戈兰高地的北部地区适合放牧,南部则是农耕区。这里的畜牧业也相当发达,尤其是以“戈兰牛”为代表的高产奶牛,为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肉类、乳制品、苹果和樱桃。
以色列最新控制的戈兰高地缓冲区在叙利亚内战期间,以色列趁机扩大了对戈兰高地的控制。2024年叙利亚阿萨德政府倒台期间,以色列军队入侵叙利亚。2024年12月8日,以色列军队大规模进入戈兰高地缓冲区,占领了约235平方公里的区域,并称之为“防御区”。
联合国缓冲区目前被以色列控制此次行动是以色列自1974年以来首次越过缓冲区进入叙利亚领土。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表示,此举是为了防止敌对势力(如亲伊朗和黎巴嫩真主党的武装)对以色列北部的安全构成威胁。
以色列国防军控制了戈兰高地最高峰赫尔蒙山的叙利亚哨所,并未遇抵抗。同一天,以色列地面部队越过以色列-叙利亚边境非军事区,这是自第四次中东战争以来首次公开进入叙利亚领土。
赫尔蒙山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宣布军队将接管戈兰高地缓冲区,并可能长期占领该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