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为何不敢篡位?除了王谢阻挠,一个尼姑说了九个字,吓破了胆

歪史 2021-08-09 00:29:53

桓温在控制东晋朝廷之后,多次建立大功,个人威望登峰造极,于是萌生不臣之心,思考着如何效仿曹操、司马懿。甚至觉得不弄权就会被司马师、司马昭等人笑话。

本来他希望建立不世之功,水到渠成的接受禅位,但是第三次北伐的时候损兵折将,让他的如意算盘落空,也明白了没办法流芳百世,于是撂出狠话,做好打算,如果不能流芳百世,那就遗臭万年!在幕僚的建议之下,废立皇帝来操弄朝廷,延续自己的威望。

《晋书·桓温传》:然以雄武专朝,窥觎非望,或卧对亲僚曰:"为尔寂寂,将为文景所笑。"众莫敢对。既而抚枕起曰:"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

在桓温的威逼之下,皇太后下诏废黜皇帝,名义是他阳痿不能生育,随后相王司马昱被册立为皇帝,桓温进一步控制朝政,他做的美梦是,希望司马昱某天明白过来,把皇位禅让给他。

果然,这次桓温没有看错人,在桓温的非暴力不合作恐吓之下,司马昱在确定无法控制桓温之后,一度打算把朝廷委托给桓温,甚至临死的时候遗诏桓温摄政,但是这个现象是朝中其他士大夫不愿意看到的。

《晋书》:简文帝临崩,诏大司马温依周公居摄故事。坦之自持诏入,于帝前毁之。帝曰:"天下,傥来之运,卿何所嫌!"坦之曰:"天下,宣元之天下,陛下何得专之!"帝乃使坦之改诏焉。

对未来没有希望,已经放弃抵抗的司马昱在遗诏中明言,由桓温摄政,如果晋室能辅就辅佐,不能辅佐就由桓温自己取,并且对当时在旁边,反对的王坦之说,当初晋朝取得天下不过是侥幸,现在幸运没有,失去也没啥可惜的。

王坦之反驳说,晋室的天下是司马懿和司马睿辛辛苦苦建立的,不是皇帝你一个人的,所以不能随便送人,随后撕烂遗诏,司马昱毕竟不希望自己家的天下送人,寄希望于万一,更改遗诏,把摄政改为辅政,把给桓温的遗命由效仿周公摄政改为效仿诸葛亮、王导辅政。

对此,又一次失望的桓温也感觉到了现实的无奈,他这时候清楚地明白,那一些世家大族可以容忍他主宰朝廷,但根本不希望桓温主宰天下,这一些大家族的底线就是皇帝还是由司马家的人做。

在太原王氏坚持之下,桓温没有被征调入朝摄政,当时的皇太后褚蒜子也无法掌控朝堂,朝臣这时候却也胆寒没有魄力拥立太子继位,都想着等桓温来定夺,这时候琅琊王氏、王彪之站出来说太子继位名正言顺,即使桓温位高权重也不能改变,于是扶太子登基。

新君继位又没办法亲政,她再一次提出由桓温摄政,又被王彪之阻止,于是褚蒜子临朝听政,派遣谢安征桓温入朝辅政,但是事事不顺心的桓温拒绝入朝。

这件事让桓温明白,世家大族即使都把皇帝不当一回事,但依然希望天下的皇帝是司马家的,这样自己家族的利益才不会受损,不然突然有人要换一个了,很多家族的危机感就出现了,都不愿意天下换一个司马家之外的皇帝,于是从中阻挠坚决反对皇帝换一个姓。

这样,一直谨慎的他接受了这个现实,没有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威逼皇室,也没有闹出司马氏当街弑君的行径,毕竟大部分人反对,所以没有进一步的行动。毕竟,在他之前,占据荆州的王敦直接作乱,结果被朝廷军队很快平定,他不想成为王敦二号。所以选择了隐忍。

歪史以为,桓温当时如果没有王坦之、王彪之、谢安等人的阻挠,位登皇极是非常大可能的,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几个分别代表琅琊王氏、太原王氏、陈郡谢氏的家族,实力不可小觑,加上王敦的前车之鉴,让桓温保持了理智。

关于桓温没有篡位的原因,东晋晚期的陶渊明在《搜神后记》里面还记载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非常玄乎。现在看起来画面感依然很强烈。

因为当时天下大乱,所以佛教、道教等宗教盛行,一时间僧尼遍地,而高门大户之中也普遍供养僧尼道士来装点门面,身居高位的桓温也不例外,在他晚年打算谋朝篡位的时候,自远方来了个尼姑。

她专门来投奔桓温,正想积累功德的桓温于是高兴地把他供养起来,对她非常客气。这个尼姑看起来啥都好,就是有个不好的毛病,洗澡的时候特别费时间。桓温为此感到很奇怪,本来有心事的他起了疑心,于是专门跑过去偷看她洗澡。

一个位高权重、六十多的老头因为疑心跑去看一个尼姑洗澡,画面看起来就很香艳。果然,桓温看见,这个尼姑洗澡的时候脱光衣服,拿一把刀子划破肚子,取出五脏,截断身首,然后把身上的肉一刀一刀地割,吓得老头赶紧跑回自己的房间。

过了一会,这位刀头舔血的大将军冷静下来,那个尼姑也洗完澡除了,让桓温惊诧的是这尼姑身形如常,看不出来一点刀痕,颇为洒脱的桓温于是对尼姑说了实情,然后问究竟是什么原因。

尼姑冷冷地看了他一眼,风轻云淡地回答:若逐凌君上,形当如之!这给正计划谋朝篡位的桓温泼了一头冷水,非常恐惧,到死都保持臣子身份,不敢逾越雷池。后来,这个尼姑辞别,没人知道她去了哪里。

0 阅读: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