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炎兴元年,掌握曹魏大权的司马昭为了消除弑杀皇帝的劣行,进一步增加篡位的筹码,于是派遣钟会、邓艾等率领大军伐蜀,其中率领偏师的邓艾从武都阴平小路出发,直接攻入蜀中腹地。
刘禅派出自己女婿、录尚书事的诸葛瞻率领成都精锐军队前往绵竹拒敌,这一次跟随诸葛瞻的有张飞的孙子张遵、李恢侄子李球、黄权之子黄崇、还有自己的长子诸葛尚,因为诸葛瞻的失策,这一些人最后全部战死,邓艾占据绵竹,成都无险可守、无兵可派,于是刘禅直接投降。
诸葛瞻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长子、刘禅的驸马,诸葛亮死的时候年仅八岁,当时诸葛亮对他的哥哥诸葛瑾信里面这样评价自己的儿子: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关于诸葛瞻的记载,非常简单,仅仅在诸葛亮传后附录一些,也没有多少他的话语流传后世,但是在唐朝元和年间成书的《元和郡县志》记载,绵竹之战前,诸葛瞻非常沮丧,对部下说,
吾有三罪: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
关于诸葛瞻这句话的真伪历来怀疑的人很多,主要成书时候距离诸葛瞻之死已经隔了550年,但是因为这几句话又说的貌似和合理,所以支持者也大有人在,不少人相信这是诸葛瞻死前的肺腑之言。
我们现在细看,这几句话牵扯三个人,分别是宦官中常侍、奉车都尉黄皓、大将军姜维、平尚书事卫将军诸葛瞻;三件事,黄皓专权、姜维连年北伐,诸葛瞻不听黄崇的建议导致邓艾迅速进入平原。
黄皓弄权导致蜀汉朝廷乌烟瘴气,排挤忠良,甚至刘禅弟弟都被他谗言排挤,很多忠正的人都不愿意和他同流合污而被排挤,包括大将军姜维也率军远赴沓中屯田避祸。
在姜维搜集到魏军进攻的消息请求朝廷多做准备的时候,黄皓通过巫术迷信的认为,敌人不会来,蜀汉很安全,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邓艾偷袭阴平,刘禅才派出援军支援前线,但是邓艾已经进入蜀中。
其次姜维,虽然心存汉室,费祎死后掌握军权,连年北伐,希望恢复天下,但是生不逢时,遇到魏国邓艾、郭淮等名将,一直胜少败多,多次北伐都没有获得任何实质性的胜利,反而民不聊生,导致巴蜀本地豪族集体反对,而后黄皓得势后也反对,但是姜维丝毫不愿意收敛。
随着主战派陈祇死去,主和派形成强大的力量,在黄皓得势后,谋划用阎宇代替姜维,诸葛瞻也反对他没有成绩的北伐,计划削夺兵权,正是他和黄皓一起迫使姜维外出屯田。
如果姜维光北伐屯田也就罢了,他掌权后还擅自改变了魏延、王平对汉中的防卫策略,原来的拒敌于国门之外的被他改为把守要点,直接导致钟会大军轻松的攻占汉中,最后姜维被迫退守剑阁。
那最后诸葛瞻呢,按他自己说的不进占江油,在他率军抵挡邓艾的时候,黄权之子黄崇曾经建议让他迅速占领高地,诸葛瞻无动于衷,而且率军出成都抵达涪县之后徘徊不前,导致邓艾军队进入平原。
邓艾进入平原之后,虽然诸葛瞻的汉军将士都视死如归,抱着必死的决心应战,但是诸葛瞻又决策失误,派军出城浪战,他率领的所有核心将领都直接战死,军队全部溃败。
至此,成都无险可守、无兵无将可派,而益州的豪族又主降,延续400多年的汉朝彻底覆灭。刘备恢复汉室的梦想终究没有实现。
这三个人、三件事都是蜀汉灭亡的重要原因。至于黄皓和姜维,有足够的史料证明诸葛瞻确实有类似分析,最后一条,就是不进占江油的,是他自己本人,如果在绵竹有这个认知,说明他有反思,那么不应该在去浪战。
但是呢,他纵兵浪战,最后带着一大票高级将领战死,他们死后,军队溃败。他没有守江油,也没有守绵竹,因为浪战了,足以说明他不可能反思自己一起的问题。也就是说,唐人记载的这几句话不熟诸葛瞻本人说的。
有理,他就没一件事做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