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为了霸权彼此之间爆发了很多次的战争,其中城濮之战晋国击败楚军,晋文公成为新一代霸主,而邲之战楚国打败晋军,楚庄王成功问鼎霸主宝座。
邲之战,起因比较复杂,郑国的石制打算立公子鱼臣为国君,所以作为内应硬件楚军攻打郑国,有了内应,楚军北上伐郑。
过程非常具有戏剧性,楚国攻打郑国,在三月的时候楚国攻破郑国,郑国国君牵羊投降,晋国六月份的时候派军援助郑国,郑国为了避免楚军走后晋国追究投降的罪过,所以希望晋国攻打楚国。
当时的情况,楚国势头正盛,郑国已经投降楚国,但是首鼠两端,希望晋国攻打楚国,晋国主帅荀林父没有多少积极性,也没办法协调军中的将佐关系,最终导致战败。
这次出征的晋军,配置几乎是当时晋国的顶配,几乎都是是辅佐晋文公的城濮之战原班人马的后代,而楚国呢,则是楚庄王、令尹孙叔敖率军、另外楚庄王的宠臣伍参也在军中,伍参有个很牛皮的后代叫伍子胥。
夏六月,晋师救郑。荀林父将中军,先縠佐之。士会将上军,郤克佐之。赵朔将下军,栾书佐之。赵括、赵婴齐为中军大夫。巩朔、韩穿为上军大夫。荀首、赵同为下军大夫。韩厥为司马。
交战双方都算是豪华阵容,但是都存在着先天缺陷,晋军中军将佐不和,主帅荀林父不愿意和楚军交战、中军佐先縠主战主战。而赵括、赵同都支持先縠,晋将魏锜、赵旃两个也主站,但是他们奇葩的是,为了泄私愤,更是希望晋军战败,因为执政的荀林父没有满足他们的要求。
在中军战和举棋不定的时候,下军将佐赵朔和栾书则认为楚国势大,现在而郑国求战则是拿晋国当作工具,没必要替投降的郑国攻击楚国。而上军呢,士会和郤克则积极备战。
晋国举棋不定,楚国也不遑多让,楚庄王和令尹孙叔敖惧怕晋国,因为之前多次败给晋军,甚至孙叔敖已经下令军队撤退,这时候伍参积极主战,觉得楚庄王作为君王被晋国的臣子吓跑,将无法面对国人,另外他推断出出晋军新任主帅威信不够,无法协调军队,所以楚国一定能胜利。
不管是有机可乘也罢,还是说楚庄王不想丢人也好,下令停止撤退,并且派人向晋军求和以刺探虚实,荀林父同意和平,这时候不想看到这样结果的魏锜、赵旃反对讲和,先是求战,被拒绝,而后又请求去和楚国讲和。
也不知道荀林父咋想的,竟然同意这两个人的请求,派遣他们去和楚军讲和,他们出去后,上军将佐觉得应该立即备战,但是被荀林父拒绝,觉得已经讲和,备战没有意义,但是又觉得不合适,派人接应这两人。
魏锜、赵旃他们肯定不去讲和,而是带领自己的私兵直接攻击楚军,早有准备的潘尫、左广分别击退他们,接应他们的晋军赶来,楚军全面出击,无心作战、又是偏军的晋军迅速溃败。
消息传到中军,没有任何准备的荀林父慌乱之中下令,先渡过黄河的人有奖,结果加速了晋军的溃败,全部争先恐后的涌向黄河,踩踏死伤无数,这时候发生一个插曲,在晋军溃败时候,下军大夫荀首儿子智罃被楚大夫熊负羁俘虏,为了救儿子,旬首率领私兵杀入楚军,杀死大夫连尹襄老,俘虏楚庄王的弟弟谷臣。
相比较下军、中军的溃败,上军因为积极备战,先是派人埋伏,又是派赵婴齐提前准备渡河的工具,楚军不敢追击,所以从容撤退,而旬首的反击也让晋军败得没有那么难看。
晋中军、下军败退慌不择路,一些战车先进泥潭出不来,追击的楚军于是教他们抽出车前的横木,这样使出泥潭,没走多远,拉车的战马盘旋不能前进,追击的楚国人又教他们拔掉战车上悬挂的大旗,扔掉车辕头上的横木,这样才成功撤退逃了出去。
掏出泥坑的晋军士兵这时候气定神闲的回头告诉楚军:我们不像你们大国一样有很多的逃跑经验。确实,晋楚交战,晋国胜的多,而楚国胜得少。不管咋样,这话听起来怪怪的,但是又说的是实情。
晋人或以广队不能进,楚人惎之脱扃,少进,马还,又惎之拔旆投衡,乃出。顾曰:「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
现在看起来交战双方都蠢萌蠢萌的,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楚军很快统一口径,做了战争准备,而晋军矛盾重重,始终各自为政,又抱着侥幸心理,荀林父统帅无妨,率领大军去又不想打仗,连起码的警备都不愿意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