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吓出来的抽动症,是心神失调了,镇心安神,抽动便能消失

灵松谈育儿 2024-12-12 15:10:48

在抽动症的临床治疗上,抽动患儿在发病前往往呈现出一些神经质的特点,例如性格内向、胆小敏感、情绪不稳定等。他们可能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反应过度,容易焦虑或紧张。这类性格特质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被家长所忽视,然而却是抽动症发病的潜在隐患。

抽动症的病程通常较为漫长,这无疑给患儿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随着病情的发展,尤其是进入青春期后,一些患儿可能会出现更为严重的精神问题,如抑郁、焦虑等。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些现象都与 “心”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医理论认为,心主神明,主宰着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患儿发病前的性格特点使得他们在面对外界压力时,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而不当的教育方式,如过度严厉的要求、频繁的批评指责等,与患儿本身心气不足、心阴亏虚等内在因素相互作用,容易导致心主神明的功能失调。

按照五行 “子病及母” 的理论,心属火,肝属木,火不生木,进而引发肝风内动,外在表现即为抽动症状。

案例

以一位10岁孩子为例,他患抽动症已两年有余。起初只是频繁眨眼,家长未予重视,随后逐渐发展为挤眉、咧嘴、摇头、耸肩,甚至肢体的抽动,同时伴有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滑,睡眠不安稳等情况。

其舌象表现为舌尖红,苔薄白。深入了解后发现,该患儿发病前性格活泼开朗,但自入学后,由于学习压力增大,家长对其学习成绩期望过高,要求极为严格,导致他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心理压力巨大。这种长期的精神应激使得他心神失调,从而引发抽动症。

其病机的关键是以心神失调为本,肝风动摇为外在表象。

针对这一患儿的病情,制定了如下的治疗方案。

所开方剂包含珍珠母、龙骨、牡蛎、酸枣仁、柏子仁、远志、石菖蒲、钩藤、蝉蜕、白芍、炙甘草等药材。

方中珍珠母、龙骨、牡蛎质地沉重,具有镇心安神之效,能够平定患儿上亢之心神;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可滋养心血,弥补心气不足;远志宁心安神且能化痰开窍,石菖蒲芳香开窍,二者有助于恢复心之神志清明;钩藤、蝉蜕平肝息风,可有效缓解肝风内动导致的抽动症状;白芍养血柔肝,与甘草配伍,酸甘化阴,能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整个方剂综合起来具有平肝潜阳、安神定志、疏肝柔肝、通窍疏风等功效,从根本上调理患儿的心肝二脏功能。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在第二次诊断时,患儿的抽动症状明显减轻,眨眼睛、挑眉、咧嘴症状几乎没有了,其它频率大幅降低。继续坚持调理三个月后,抽动症状几乎消失,注意力也较之前明显集中,睡眠质量显著改善,情绪也趋于稳定。

然而,在此需要着重提醒家长的是,在孩子治疗过程中,即使抽动症状完全消失,也切勿急切停药。因为抽动症的根源在于心主神志功能的失调,只有持续巩固治疗,使心的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再逐渐减量,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复发的可能性。

1 阅读:36

灵松谈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