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军种次元壁,锻造联合作战铁拳,东部战区联合练兵域的背后

斜阳洒在军武 2025-02-13 13:55:35

近日,《解放军报》一篇关于东部战区统筹战训资源打造“联合练兵域”的深度报道引发广泛关注。文中首次明确提出“联合练兵域”这一概念,并详细披露了东部战区陆海空三军航空兵同场训练、共享基础设施的常态化实践。这一举措不仅标志着解放军联合作战能力迈入新阶段,更折射出中国军事改革深水区的突破性探索。

从各自为战到同场竞技:一场后勤革命的实战化突围

长期以来,解放军各军种间的独立训练模式虽确保了专业化发展,但也形成了难以逾越的军种壁垒。例如,陆军航空兵因直升机与海空军固定翼战机的后勤体系差异,往往需依赖独立机场;而海军舰载机与空军战机的联训协调成本高昂,常被诟病为形式大于内容。

此次东部战区的改革,直接指向这一痛点——联合练兵域的核心,是打破军种对资源的垄断,构建跨军种共享的军事资源池。以空军某场站为例,近七成官兵具备多机型保障能力,技师甚至能完成陆海空16型战机的保障任务,这意味着原本专属于某军种的机场、维修设备、地勤人员,现在可以无缝对接不同军种的作战需求。

这种后勤通用化的突破,不仅降低了联合作战的后勤复杂度,更让前线部队在战时能实现分布式部署——即使部分机场被毁,其他军种基地仍可迅速接替保障任务,显著提升战场生存能力。

更值得注意的是,海军舰艇首次被赋予海上移动机场职能。陆军直升机在舰艇甲板完成补给后,可快速投入下一波次攻击,大幅缩短作战周期。一名陆航飞行员形容其为“力臂更长、底气更足”,这背后实则是作战半径与持续打击能力的几何级提升。

小体系协同与大体系联动:战术创新的底层逻辑

东部战区的改革并非简单的资源共享,而是通过小体系协同训练推动联合作战思维的渗透。例如,某护卫舰支队组织的反潜训练中,潜艇、航空兵、水面舰艇形成三位一体攻防体系,通过背靠背对抗演练检验战术漏洞。

这种互为对手的练兵模式,突破了以往单兵种模拟训练的局限性,使部队在真实对抗中锤炼出应对复杂电磁环境、多维度威胁的能力,更具战略价值的是指挥体系的融合。在跨军种联合训练中,陆海空飞行员组成联合指挥组,共同制定舰机协同攻击方案。

这种“大脑融合”远比硬件共享更为关键,它意味着不同军种的指挥员开始用同一套作战语言思考,而这正是美军联合全域指挥控制(JADC2)体系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新型战术的孵化已初见端倪。例如,海军航空兵与空军共同研发对陆打击与反舰打击战术,陆军无人机分队与海军舰载机开展协同侦察。这些创新表明,解放军的联合作战正从物理叠加迈向化学融合,各军种的优势能力被重新组合,形成1+1>2的战术效应。

剑指台海:破解登陆作战的阿喀琉斯之踵

作为对台军事斗争的最前沿,东部战区的改革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台湾岛的地理特点决定了登陆作战必须同时应对海上突击与空中投送的复合挑战,而陆航部队的生存能力一直是关键短板——台军残存战机或防空火力即便数量有限,仍可对直升机群构成致命威胁。

联合练兵域的实践,恰恰瞄准了这一痛点。通过固定翼战机与直升机的联合作战,解放军可构建空中保护伞:一旦陆航机群遭遇威胁,护航战机可迅速清除敌防空节点。更值得关注的是,海军舰艇作为海上服务区,使直升机无需返航大陆基地即可完成补给,极大延长了战场滞空时间。这种海陆空三位一体的打击链,或将彻底改变传统两栖作战的节奏。

从战略层面看,这种改革也是对美军“分布式作战”概念的回应。美军近年来试图通过分散部署、动态补给削弱解放军“区域拒止”能力,而东部战区的“分布式保障”模式,恰恰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即便部分前沿基地被毁,依托跨军种共享的备用节点,解放军仍可维持持续作战能力。

挑战与展望:联合作战的最后一公里

尽管东部战区的实践成效显著,但仍面临挑战。首先是标准化的硬约束:不同军种的通信协议、数据链系统能否实现无缝对接?其次是军种文化的软性冲突:陆军地面决胜思维与海军制海权理念如何求同存异?此外,联合指挥人才的培养周期长、成本高,可能成为改革提速的瓶颈。

未来,解放军的联合作战或将向两个方向深化:一是技术驱动的智能融合,通过人工智能实现多源情报的实时整合与战术决策辅助;二是域外力量的体系扩容,将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等新质作战力量纳入联合训练框架,构建全域联合作战能力。

一场静默的军事革命

东部战区的联合练兵域实践,表面上是一场后勤与训练模式的革新,实则是解放军从军种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型的缩影。这种转型没有硝烟,却比任何武器升级更具颠覆性——它正在悄然重塑解放军的战争基因。

对于关注台海局势的观察者而言,这一变革传递出一个清晰信号:当陆海空的界限逐渐消融,军事斗争的终局形态已不再是单一军种的较量,而是一个高度协同的作战体系与另一个体系的对抗。而在这场无声的竞赛中,东部战区已迈出关键一步。

0 阅读:0

斜阳洒在军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