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孩子这件事上,不少家长可能会走进一个误区,认为“宝宝三岁之前根本没记忆,所以就算咱们照顾得粗糙点、犯点错,也没啥大不了的”。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虽然宝宝3岁前会因为大脑发育不完善而出现“婴儿期遗忘”,但也不代表他们什么都不记得。
3岁前的宝宝会记住那些激烈的情感经历,比如悲伤、快乐的、安全的,或者一些重复出现的刺激画面或声音。
虽然无法言说,但这些画面都会留在他们记忆中,影响着他们3岁后的心理健康。
所以,对于宝宝3岁前的养育,咱们要特别重视。
有7件事是咱们一定不能做的,不然会给宝宝留下“心理阴影”的,甚至会导致孩子一生的性格都有问题。
(一)
对6个月前的宝宝,按时喂养而不按需喂养
有的妈妈认为得“按时定量”喂养宝宝,比如2~3个小时喂宝宝一次奶,每次50-60毫升,这样才能培养宝宝的秩序感,也能让宝宝更独立。
我承认确实有一定的好处,但对于6个月之前的宝宝来说,按需喂养更符合宝宝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宝宝饿了哭的时候,能及时得到妈妈的回应,特别是妈妈母乳喂养的时候,能给宝宝心理上的抚慰,他们能与妈妈顺利建立依恋感,所以更有安全感。
而按时喂养,代表不能及时回应宝宝的需求,比较刻板、显得不近人情。
那么就容易对宝宝的健康和心理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宝宝没法跟妈妈建立依恋感,长期都没有安全感,会留下“心理阴影”。
(二)
哭了不让抱,不哭才抱宝宝
这也是一种让孩子变得独立的养育方法,但提出这个理论的心理学家华生,他自己的后代大部分都被培养成了“精神病”,后来西方提出“亲密养育”的理论,大大否定了“哭了抱、不哭才抱”的理论。
宝宝在一岁以前,哭泣其实是他们唯一的沟通和表达方式。如果父母不及时响应宝宝的哭泣,宝宝可能会感到不安全和被忽视,这会影响他们的情感依恋。
而妈妈及时的拥抱和抚摸是宝宝最渴望的,“及时抱了”代表妈妈在乎他的感受,他们会很有安全感;而如果妈妈每次都不抱,宝宝会感到自己被忽视,最终可能焦虑、恐惧、抑郁,甚至变得越来越自卑。
(三)
过早分房睡,过早让宝宝自主睡觉
想要孩子分房睡、自己独立睡觉,其实妈妈们也是想让宝宝尽早独立,但对于小月龄的宝宝来说,在妈妈身边睡觉才是最有安全感的。
如果过早地让孩子分房睡、独立睡,他们带着害怕、恐惧的情绪睡觉,容易惊醒、睡眠质量下降。
他们哭了总是得不到妈妈及时的回应,长此以往,会留下心理阴影的。
而且与1岁前的宝宝分房睡,本身就是不安全的,出了意外,后悔都来不及了。
之前在网络看到一个妈妈因为学了啥课程,要让几月大的宝宝学会独立,所以让宝宝在另外一个房间睡觉,结果第二天早上发现宝宝已经窒息而亡了。
(四)
妈妈过早离开宝宝
宝宝3岁前,是形成依恋关系的关键期,如果妈妈过早离开宝宝,全程交给老人带,让宝宝成为“留守宝宝”,那么就无法顺利与宝宝形成依恋关系。
不仅宝宝与妈妈的关系会淡薄,而且还会让宝宝没有安全感,容易胆小自卑,甚至青春期会出现叛逆的现象,反正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妈妈再难再苦,还是建议把宝宝留在自己的身边。
(五)
父母在宝宝面前经常吵架
别看宝宝小,父母吵架那种带着怒气的嘶吼声、狰狞的表情、哭泣的样子,肯定会让宝宝记在脑子里的,可能这些阴影一辈子都挥之不去。
特别是2岁后,孩子可能会想“爸爸妈妈吵架是不是因为自己做得不够好”,从而变得自卑、焦虑,没有安全感。
这种毒性压力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大脑发育的,甚至可能导致他们长期的心理创伤。
建议,爸爸妈妈和谐相处,给宝宝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
(六)
不让宝宝吃手、吃脚
弗洛伊德认为3岁之前属于 “口唇期”,在口唇期,婴儿通过吸吮、咀嚼等口腔活动来获得满足感。
宝宝除了会有吸吮、吃奶等本能动作,等大动作发展之后,还会出现吃手、吃脚的行为,这都是非常正常的探索行为。
如果总是强行阻止孩子吃手,孩子就没法在焦虑的时候“自我安慰”,也不敢再靠手去探索这个世界了,容易造成心理阴影,让宝宝情绪难以自控,总之危害很多。
只要咱们洗干净宝宝的手和脚,就让他们放肆“开吃”,等过了这个时期,宝宝就自然地不爱吃手了。
(七)
经常对宝宝大吼大叫
密歇根大学Ethan Kross博士的一项实验发现:情绪和身体疼痛在大脑区域反应非常相似。当父母怒吼自己孩子的时候,孩子情绪上遭受的创伤,可能和身体受到伤害的疼痛程度不相上下。
宝宝还那么小,大脑没发育好,如果父母经常对宝宝大吼大叫,他是非常害怕的,这种恐惧会深深值到孩子的记忆中,让他们怕得胆小怕事,甚至会留下一辈子的阴影。
而且阴影不会随着孩子长大而自主消失,反而会日积月累,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以上7种行为,希望家长可以避免,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成为一个阳光向上的孩子,这比什么都重要,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