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娶你何用?”妻子的这句话像一枚炸弹,在我五十五岁的平静生活中炸开了花。我愣住了,手里的筷子停在半空,思绪万千。新婚燕尔,本该是琴瑟和鸣,可如今,我们之间却仿佛隔着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我该如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婚姻危机?又该如何平衡母亲、儿子和妻子之间的关系?
我叫周国明,五十五岁,两年前从国营机械厂退休。我的前半生也算经历了不少风浪。妻子张月琴因病去世后,我独自照顾八十多岁的母亲和还在上大学的儿子,五年来的辛酸无人能懂。经人介绍,我认识了李秀兰,一位寡居多年的会计。我们都渴望在晚年有个伴儿,于是组建了新的家庭。
起初,生活充满了希望。家里有了欢声笑语,一日三餐也有人照料。可好景不长,仅仅三个月,矛盾便开始显现。李秀兰抱怨我总是往养老院跑,照顾母亲,工资一发就寄给在外地读书的儿子,却忽略了她。她哭诉着问我:“我在你心里算什么?保姆还是钟点工?”我的怒火也一下子窜了上来:“那是我妈,那是我儿子!” 摔下抹布,她转身进了卧室,重重地关上了门,留下我一人在空荡荡的房间里,独自面对这难以化解的矛盾。
之后的日子,我们开始了漫长的冷战。早晨,她做好饭不等我就自己先吃;我回家晚了,她也不再嘘寒问暖,径自睡去。我们之间,仿佛隔了一层看不见的墙。我内心也充满了不解和委屈,她一个大活人,有什么需要我操心的?可转念一想,她离开原本安稳的生活选择和我这个鳏夫再婚,图的是什么呢?还不是相互陪伴,彼此照顾吗?
一次厂里的退休职工聚会上,我向老同事老张倾诉了我的苦恼。老张听完后,意味深长地问我:“你有没有问过她,她到底为什么不高兴?你再婚前,有没有跟她好好谈过你家的情况,你母亲和儿子的事,你打算怎么安排?”我仔细回想,当初相亲时,我只简单提了一句母亲在养老院,儿子在外地上学。老张的话点醒了我,我确实没有认真考虑过李秀兰的感受,也没有和她好好沟通过这些问题。
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想起李秀兰曾说过想开个小手工店打发时间,我当时满口答应,却一直没有放在心上。我意识到,我并没有真正把她当成家人,而是把她当成了一个局外人。我心里装着的,仍然是已故的妻子、母亲和儿子。
回家的路上,我路过一家洗衣店,看到几位老太太说说笑笑地做着手工艺品,这让我再次想起了李秀兰的愿望。我意识到,我亏欠她太多。到家后,我主动向她道歉:“对不起,这段时间我忽略你了。” 她有些惊讶,也承认自己那天说话太冲动。我鼓起勇气,问她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打算和期望。她轻声说道:“我不是不让你照顾你妈、你儿子,我就是希望你能把我当成家里的一份子,做决定的时候也能问问我的意见。”
我终于明白了她的心声。第二天,我带着她一起去看望母亲。她细心地为母亲擦脸、梳头、剪指甲,和母亲聊得很开心。回家的路上,她笑着说:“你妈挺好的,就是太倔,跟你一个样。” 我也笑了,心里感到无比轻松。
我开始学着改变。我帮她联系了那家洗衣店的老板,让她每周去几天做手工活。她高兴得像个孩子,每天回来都开心地跟我分享她在手工店遇到的趣事。我也会让她和儿子通电话,家里的大小事情都会和她商量。
一个月后,儿子放假回来。李秀兰特意准备了一桌子菜,有我爱吃的红烧肉,有儿子喜欢的糖醋排骨。起初,气氛有些尴尬,但当儿子对李秀兰说“谢谢你照顾我爸”时,她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我们三个一起收拾碗筷,聊着各自的事情,就像一家人一样。
我也逐渐了解到,李秀兰也有自己的过去和伤痛。在她前夫的忌日,我陪她去了墓地。回来的路上,我们聊起了各自的过去,彼此的距离也更近了。
一天傍晚,我们一起在小区散步。看着天边的晚霞,我脱口而出:“你看那晚霞,多好看,跟你一样好看。” 她笑了,我也笑了。那一刻,我感觉我们之间曾经的隔阂消失了。
如今,我们学会了互相理解和包容。李秀兰不再抱怨我照顾母亲和儿子,因为她知道我心里也有她;我也不再把所有事情都一个人扛着,因为我知道有她在身边,我不再孤单。我们一起去看望母亲,一起等儿子放假回家,一起商量家里的事情。
“娶你何用?” 这句话曾经像一把尖刀刺痛了我的心,如今却成了我们婚姻的转折点。它让我反思,让我改变,也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婚姻,是需要用心经营,用爱守护的。
我们都在努力适应新的家庭关系,也在学习如何更好地与彼此相处。那么,您认为再婚家庭该如何经营才能获得幸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