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追忆:娶了陕北婆姨成了留守知青,看看他现在生活得怎么样

静守情长 2025-03-26 16:07:27

老人愣了一下,思绪仿佛一下子被拉回了五十多年前。1968年的冬天,十八岁的他,一个风华正茂的北京小伙子,带着满腔热血和对未来的憧憬,来到了陕北赵家湾插队。一下车,眼前的景象就让他傻了眼:坑洼不平的土路,低矮破旧的土坯房,面黄肌瘦的村民……与繁华的北京城相比,这里简直是两个世界。

他被安排住在李大山家,一个老实巴交的陕北农民。李大山有个女儿,叫杏儿,十四岁,瘦小黝黑,但一双眼睛却格外明亮。杏儿总是怯生生地叫他“哥”,帮他洗衣做饭,照顾他的生活起居。

初来乍到的他,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不适应。他吃不惯粗糙的馍馍和野菜糊糊,喝不惯窖里带着草屑的雨水。有次,他偷偷去村东头的井里挑水,却被杏儿拦住了。“哥,这水不能随便用哩!村里人都盯着哩!”杏儿解释说,井里的水是全村人的命根子,平时都得省着用。看着水窖里漂浮的杂草和虫子,他的胃里一阵翻江倒海。

生活上的不适应,加上对未来的迷茫,让他更加思念家乡。他时常望着北京的方向,幻想着有一天能够回到那个熟悉的地方。

1971年春天,他终于盼来了回北京探亲的机会。临走前,杏儿偷偷塞给他一双亲手做的布鞋。“哥,路上穿着暖和。”  他鼻子一酸,却故作轻松地告别了杏儿,匆匆踏上了返乡的路。

回到北京后,他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高楼大厦、宽阔的街道,都让他感到陌生。他开始想念赵家湾的山,想念李大山家的窑洞,想念杏儿喊他“哥”的声音……他这才意识到,自己已经离不开那个地方,离不开那个女孩了。

他母亲看出了他的心思,问他:“是不是想回去了?”他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第二天,他就买了回陕北的车票。

回到赵家湾,看到杏儿的那一刻,他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杏儿看到他,先是一愣,手里的瓢掉在地上,然后咧开嘴笑了,眼睛弯成了月牙儿。

他留了下来,并积极地参与到村里的建设中。村里要修梯田,需要炸石头,却没有炸药。他跑到公社,磨破了嘴皮子,终于争取到了一些炸药。那年冬天,梯田修成了,村里的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乡亲们都夸他是“有办法的北京后生”。

1973年,他向杏儿的父母提亲。起初,杏儿的父亲并不同意,担心他会辜负自己的女儿。他坚定地说:“我不走了!我就在这儿过一辈子!”杏儿听了,眼圈红了。

婚后,他们住在村西头的窑洞里,日子虽然清苦,但心里却很踏实。杏儿操持家务,照顾孩子,从无怨言。后来,他们有了儿子柱子,一家三口的生活更加温馨和美。

1982年,他有机会调回北京工作。他问杏儿:“你愿意跟我回北京吗?”杏儿低头沉思了许久,摇了摇头。“哥,这儿才是我的家。”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也理解杏儿的感受。最终,他放弃了这次机会,彻底扎根在了赵家湾。

后来,柱子考上了北京的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北京工作。他们约定,等退休后就去北京和儿子一起生活。真到了退休那年,他却犹豫了。赵家湾的一草一木,早已融入他的生命,他舍不得离开这片土地。杏儿看出了他的心思,笑着说:“哥,咱哪儿也不去,就守着这片田地过日子。”

如今,他们住进了宽敞明亮的三孔新窑,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他闲不住,依然帮着村里人修路、修水渠。杏儿总是笑着说他:“你都快七十的人了,还闲不住。”他知道,这辈子他亏欠杏儿太多。杏儿为了他,放弃了去北京的机会,放弃了更好的生活,但她从未后悔过。她常说:“哥,有你在,我啥都不怕。”

炉火映照着两位老人的脸庞,岁月在他们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却也沉淀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他们相互扶持,共同走过。他握着杏儿的手,坚定地说:“记得,可我不是又回来了嘛。这辈子,咱都不分开。”  在那个遥远的1968年,他或许不曾想到,自己会在陕北扎根,与一位陕北婆姨相守一生,谱写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而这份爱,也正如窑洞里的炉火,温暖而持久,照亮了他们的一生。

0 阅读:119
评论列表

静守情长

简介: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