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本周期到产业周期的投资思考

浪里章帆人 2025-03-12 14:40:55

金钱永不眠,资本流动是永恒的,当它看到一个行业高回报的时候介入,到行业回报率下降离开,然后进下一个行业,周而复始——潮起潮落,资本周期就形成了。这一过程不仅构成了资本周期,也深刻地影响着产业的发展轨迹。

以大家熟悉的光伏行业为例:在2019 -2020年光伏行业由于技术的进步,让整个光伏的盈利性大幅提高,从依靠补贴到能行业完全自我盈利,使得大规模的商业化成为现实。随后在政策和资金驱动下行业的资本开支大幅上升,随后两年产量大幅增加,导致销售价格大幅下跌,光伏相关产业链的企业盈利能力纷纷出现了严重的下滑,就连曾在喊“万亿隆基”都扛不住行业的下行,艰难度日。这都是资本被高收益吸引,过度资本竞争和过度投资导致的。这类竞争,银行和其他的资金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政策的引导也是加剧竞争的一个因素,使得该行业的回报率急剧下降,抹平技术带来的超额收益。

本文主要分析两个问题:1、为什么企业家和专业投资人也经常忽视资本和产业周期,导致“追涨杀跌”?2、如何站在资本周期的角度做好投资?(更多投研分析和观点,全网同名,欢迎探讨投资)

一、为什么现实中资本也会“追涨杀跌”

按道理资本配置应该是理性人决策的,但在现实中常常存在错配,特别是行业的上升期,在这个阶段,所谓的业内人士也会乐观估计行业的前景,同时各路资本为其繁荣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通常高利润时——会让资本放松纪律,公司也大幅增加资本开支。我们具体详细聊一聊其中的逻辑:

1.过度自信

业绩的增长和股票的上涨,驱动人的想象空间,管理层不理性的自信。 比如曾经地产火热的时候,重庆知名房企金科喊出五年再造一个金科,疯狂拿地,资本开支大幅增加,企业的负债也快速上涨。

2.忽视竞争

企业肯定与社会是紧密联系的,从产品的生产到最后销售出去,都是充满竞争。然而不少决策者在行业向上时忽略竞争对手,选择性吸收对自己有利的行业信息来支持决策。

比如前两年的中顺洁柔,在纸业盈利能力比较好的时候开支,行业过度竞争,最终行业陷入价格战。

3.内部人观点

内部人观点是考虑问题时专注于手里特定的信息和任务,并根据特定的信息输出预测。用中国的话叫灯下黑,他们只看到自己行业的机会,认为自己所处的行业不一样(忽视供需、产能、竞争这些具有普遍参照体系的因素)。

比如我国的地产行业,当初很多业内人士都认为我们国家地产完全不一样,不会走别人地产泡沫破灭的老路,理由很多不限于:我们人口多很多人还有需求、投资渠道少买房是一个重要投资渠道、土地供给有限所以很珍贵、结婚必须买房不然找不到老婆、房贷占了银行贷款很大比例国家不可能让地产大跌...,这些人不承认商业的基本逻辑:供需、产能,结果怎么样呢?

4.线性外推

线性外推在金融投资领域非常的普遍,经常从过去或者很小的样本里面得出未来的很好推论。

我所在的区域十几年前很多制造业工厂,很多老板的思维就很线性:开一个厂一年赚3000万,线性外推再开一个一年就能赚6000万,结果扩产后发现产能过剩了,更尴尬的是扩产是融资加的杠杆,后来破产的老板不少。

投资地产股的逻辑也很相似,地产头部公司业绩年年增长,分红也跟着增长,线性外推就是未来房地产更加大卖,头部地产公司未来业绩更好,其实情况却是随着高速城镇化阶段过去,人均住宅面积达到40多平米后(更不用提生育率这类很长远的问题),地产已经过了高速发展期,未来会衰落收缩,地产在高杠杆的加持下快速发展,也因杠杆快速崩塌。

5.扭曲的激励机制

公司的管理层的报酬往往跟短期的业绩挂钩,高增长带来高业绩,表现出天然的做大的倾向,这类做法忽略企业的长期发展,在激励期内压榨未来业绩(甚至牺牲长远利益),管理层达到了设定的激励要求获得了不菲的短期激励,长远来看挫伤了公司长远发展动能。

上市公司也一样,管理层为了获得更多奖励,短期内做好业绩,业绩好看增长亮眼,市场上的金融机构也跟着鼓吹,让大家的产生看好的氛围,股价涨得好。比如当年的美国通用,通过大搞金融业务,短期几年业绩持续上升,结果后面留下了一堆麻烦。

6.囚徒困境

很多行业市场容量比较固定,蛋糕就那么大,你赚的多,别人就少,跟京东的强哥说的甘蔗理论类似,在一些低门槛的行业,利润好时,如果几家公司同时扩张(博弈论的囚徒困境,你不扩产别人扩产了,对方靠规模优势把你卷死,到底跟还是不跟),各企业主都会为了自己的市场份额跟进,不跟着投产不行啊,会被淘汰出局。

中国的钢铁冶炼行业过去就发生了很多类似的困境。

二、从投资角度思考资本周期

在行业繁荣时候大幅度扩产,后面必然过度竞争,整个行业容易从盈利变亏损,竞争把利润都杀死了。行业在低谷煎熬厮杀后,慢慢开始出清,也是对资本错误配置的出清。

分析一个行业时,当我们看到一个行业在定增和负债增加、大规模上产能,往往就要小心,可能会导致供需严重失衡(比如过去的光伏、锂电)。

不管是实业投资,还是资本市场投资,我们都要把产业周期刻在脑子里,用长视野、产业周期思维去理解产业,找到合适的投资时机。具体来讲,就要多从供给侧和产能出发,选择在产业资本开支减少格局逐渐清晰的阶段投资。

产业资本大量投入之后,巨大的产能和高强度的市场竞争,会将行业带入低谷期,价格战导致很多企业处于破产状态,部分产能开始退出,同时行业可能会发生很多并购案,并购促进行业的整合,形成寡头,竞争更加健康,利润率也会回升。

我国的啤酒行业和现在的美国页岩油,都是经历了残酷的价格战后,后面发生了不少并购,并购后的市场格局更加清晰,巨头们市场占有率集中,行业又开始过日子了。产业资本的并购会让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

一个行业从盈利到不赚钱(资本和产能扩张),再从亏损到恢复盈利(出清和并购),整个行业的利润率得以提升,一轮产业周期走完。

(更多投研分析和观点,全网同名,欢迎探讨投资)

1 阅读:4

浪里章帆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