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辈子要被割多少次韭菜

一点成都 2021-04-27 14:42:18

前几年的P2P暴雷让一些人的“财富自由梦”沦为泡影。

90后以为自己跟前辈们不一样,结果被基金好好上了一堂风险理财课。追涨碰不到,杀跌一个都没错过,仿佛数学考试完美避开所有正确答案。

“绿我可以,别绿我的基金。”

年轻时被泼冷水或许还能从头再来,中年时喊着还能再拼拼。但谁能想到,老了也逃不过被“割”的命。

近年来,养老公寓频繁暴雷,让有的搭上了毕生积蓄的老年人选择轻生。

有人感叹,老故事总有新演员来演,小韭菜长大了就变成老韭菜。

近日,#7亿元养老投资项目爆雷#的话题登上新浪微博热搜榜。

2019年3月,穆女士购买了成都置信开发的“康嘉逸居”养老产品。

公司介绍,这是一个康养计划,不但可以换住酒店,还有返利。

穆女士投了40多万元,公司称会给8%的利息。

钱存银行定期或者余额宝利率不过两三个百分点,许多大额理财的年利率也不过4%。部分基金10%的浮动,很多年轻人都受不了,更别说中老年人了。

对比一下,8%的利息很有诱惑力。

40万,每年返3.2万。10年就是32万,加上本金72万了,快翻了1倍啊。关键是,你不用像炒股玩基金那样,得随时“盯梢”,内心还要承受盈亏浮动的打击。简直就是躺赚!

可惜的是,穆女士只收到了一年的返利。项目方表示,资金链断裂了,本金和利息都不能给了。也就是说,40多万只拿到了3万多,损失90%左右。

这样的风险前几年已经屡见不鲜。

2018年,上海大爱城用低价游来吸引老人参加旅行团,怂恿老人投资养老床位。

投10万,就有10%的年利息,20万以上就有15%的年利息。

如果暂时不住,可交给公司代为管理出租他人使用,每月将租金返还购买人。

结果,近5.2亿养老的钱被骗了,近2000个老人,平均每个人被骗了20多万元。被发现时,老板不是带钱跑路就是挥霍得差不多了,哪怕报警钱也回不来。

一些老人不想增添子女的负担,大多瞒着子女,自己安排养老。结果不仅血本无归,连毕生积蓄也搭进去了。

两年前的权威统计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亿人,占总人口的17.3%,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趋势还在急剧加速。

正是出于对养老的担忧,让许多老人开始寻找财富增值保值的方法。但是所谓养老"投资",其实是充满千层套路的美丽陷阱。

第一种骗局是缴纳高额会费,入住高级养老院或提供疗养服务,有时候还会附带返利。

第二种骗局是养老地产、养老公寓。入局的方式有投资入股、加盟、房产销售。概念都是以“房”养老、以“老”增值。

可是现实中,往往会不断遭遇“跑路养老”。

为何养老机构"跑路"概率极大?

从养老产业看,投资养老机构往往回报周期长。如果前期投入巨大,运营成本较高的话,资金链很容易断裂。就目前来看,部分中老年人经济能力不强,但养护资金等各方成本投入又很高,导致众多养老机构很难从单纯的老龄人养护等方面盈利。

另一种,则完全就是庞氏骗局。

一些养老机构以销售会员卡、优惠卡等名义,让老人存入一笔钱,以获得优先入住和打折优惠资格,甚至承诺返还本金或高额利息。实际就是借“养老”之名行非法集资。

这种机构本身没有具体的盈利模式,所谓返给老会员的利息,也只是用新会员的钱补。一旦新会员的数量不够,这个盘子就会崩掉。

近年来,已经有多个城市制定相关条例,整顿养老市场。

去年11月1日,民政部修订的《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开始实施,其中规定,“养老机构应当在醒目位置公示各类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和收费依据,接受社会监督”;

北京市规定,除利用自建或自有设施举办的养老服务机构外,严禁实施会员制,会员制收费额度原则上不能超过经营者可抵押物估值,会员费不得投资风险行业;

南京市规定,养老机构不得以还本付息、给付回报或者约定回购等方式,诱导社会公众购买养老服务产品、养老公寓、预售卡、优惠卡,或者投资养老服务项目;

长沙市民政局每个季度对已办理养老机构许可或备案的养老机构进行数据更新,并公开发布,以提醒老年人远离非法集资、切莫上当受骗。

这个经济挂帅的时代,不少人很忧虑。

多少年轻人想结婚,想买房,想通过玩基金实现财富自由。

多少老人想给子女减轻负担,想再赌一把,给自己寻一个好的养老去处,能获得好的投资收益。

还是那句老话,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华丽炫目的高收益背后,往往是黑洞陷阱。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