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翠翠,姓刘,是淮安一户普通人家的女儿。她生来聪慧,能通晓诗书,父母尊重她的志向,送她入学读书。同学中有个姓金的男孩,名叫金定,与她同岁,也聪明英俊、风度优雅。同学们开玩笑说:“同岁的人应当结为夫妇。”两人私下也以此相许。金生赠给翠翠一首诗:
十二阑干七宝台,春风到处艳阳开。
东园桃树西园柳,何不移教一处栽?
翠翠回诗一首:
平生每恨祝英台,凄抱何为不肯开?
我愿东君勤用意,早移花树向阳栽。
不久,翠翠长大,不再去学堂。到了十六岁,父母商议为她找婆家,她却悲伤哭泣,绝食抗议。父母问她原因,她起初不肯说,过了许久才道:“我已心许西家的金定。若不能如愿,我宁死也不会嫁入别家!”父母无奈,只好依从她。然而刘家富裕,金家贫穷,金定虽聪明俊朗,但两家门第悬殊。媒人到金家提亲,金家果然因贫穷推辞,惭愧不敢答应这门亲事。媒人说:“刘家小娘子一心要嫁金生,她父母也已应允。若因贫穷拒绝,就辜负了她的诚意,错失这门好姻缘。您可这样回复:‘寒家有子,略知诗书礼仪,承蒙贵府求亲,岂敢不从命。只是小儿生于贫寒之家,久安于贫贱,若要求聘礼婚娶的礼数,恐怕终究难以办到。’刘家因疼爱女儿,应当不会计较。”
金家听从了媒人的建议。媒人回去复命,刘家父母果然说:“谈婚论嫁只看重钱财,那是蛮夷的做法,我们只知道挑选贤婿,不计较其他。只是他家贫穷,我家富裕,女儿过去恐怕难以忍受,不如让金生入赘我家。”媒人再次前往金家传达此意,金家大喜。于是选定良辰结亲,所有彩礼、聘礼之类,都由女方家自备。金定过门行交拜礼后,二人相见,喜悦之情难以言表。当晚,翠翠在枕边作了一阕《临江仙》送给金生:
曾向书斋同笔砚,故人今作新人。洞房花烛十分春!汗沾蝴蝶粉,身惹麝香尘。 殢雨尤云浑未惯,枕边眉黛羞颦,轻怜痛惜莫嫌频。愿郎从此始,日近日相亲。
翠翠邀请金生依韵和词。金生便依韵写道:
记得书斋同讲习,新人不是他人。扁舟来访武陵春:仙居邻紫府,人世隔红尘。誓海盟山心已许,几番浅笑轻颦,向人犹自语频频。意中无别意,来后有谁亲?
二人相处的快乐,即使是孔雀在云霄中翱翔,鸳鸯在绿水中嬉戏,也不足以形容。
婚后不到一年,张士诚兄弟在高邮起兵,很快攻陷了淮河沿岸各郡县,翠翠被他的部将李将军掳走。元朝至正末年,张士诚势力扩张,占据了江南江北,拥有浙西地区,于是向元朝通好,愿意奉行元朝年号,道路开始畅通,行人往来无阻。金生于是告别双方父母,去寻找妻子,发誓找不到就不回来。他来到平江,听说李将军现任绍兴守御;赶到绍兴,又得知李将军已调防安丰;再到安丰,却又得知李将军已回湖州驻扎。
金生往来于江淮之间,历经艰难险阻,时光流逝,钱财用尽,但他的决心始终不变。他风餐露宿,向人乞讨,好不容易才到达湖州。此时李将军正位高权重,威风凛凛。金生站在李将军府门前,犹豫徘徊,想进去却又不敢,想开口说话又怕唐突。门卫觉得奇怪,便问他。金生说:“我是淮安人,战乱以来,听说有个妹妹在贵府,所以不远千里赶来,只求见她一面。”门卫问:“那你叫什么名字?你妹妹年龄容貌如何?请详细说来,以便核实真假。”金生说:“我姓刘,名金定,妹妹叫翠翠,识字能文。她失散的时候年仅十七岁,算起来,如今应该二十四岁了。”门卫听后说:“府中确实有个刘氏女子,淮安人,年龄和你说的一样,识字且擅长作诗,生性聪慧,将军宠爱她,让她独住一房。看来你所言非虚,我进去通报一声,你暂且在此等候。”说完便跑进去禀告。
不一会儿,门卫出来,带金生进去拜见。将军坐在厅上,金生行礼后起身,详细讲述了来龙去脉。将军是个武人,没有怀疑,立刻吩咐仆人告诉翠翠:“你哥哥从家乡赶来,你出来见见他。”翠翠奉命出来,在厅前以兄妹之礼相见。除了问候父母,两人一时说不出话,只是相对哭泣。将军说:“你远道而来,一路辛苦,身心疲惫,可先在我府中休息,我会慢慢为你安排。”随即拿出一套新衣,让金生换上,并在门西小书房设下帷帐、衾席等,让金生住下。第二天,将军问金生:“你妹妹识字,你也通文墨吗?”金生说:“我在家乡以读书为业,经史子集都有涉猎,这是我向来所学,您不必怀疑。”将军高兴地说:“我自幼失学,趁乱世崛起。如今正受重用,追随我的人众多,宾客满门,却无人接待应酬;书函堆满桌子,也无人处理答复。你若留在我府中,足以胜任记室一职。”
金生聪慧机敏,性情温和,才华出众。在将军府中,他更加谨慎自律,对上对下都能相处融洽,代写书信、回复公文,都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将军的心意。将军觉得他是难得的人才,对他十分优厚。然而,金生本是为寻找妻子而来,自从在厅前见过一面后,就再也没机会与翠翠单独相处。闺阁幽深,内外隔绝,他想表达心意,却始终找不到机会。时光荏苒,几个月过去,到了九月授衣时节,夜晚秋风起,白露化为霜。金生独自住在空斋,整夜无法入眠,于是作了一首诗:
好花移入玉阑干,春色无缘得再看。
乐处岂知愁处苦,别时虽易见时难。
何年塞上重归马?此夜庭中独舞鸾。
雾阁云窗深几许?可怜辜负月团圆。
金生把诗写在一张纸上,拆开布裘的衣领缝进去,拿出一百文钱交给仆人,说:“天气寒冷,我的衣服单薄,麻烦你把这衣服交给我妹妹,让她浣洗缝补一下,好用来御寒。”仆人照他的话拿了进去。翠翠明白他的意思,拆开衣服看到诗,心中十分伤感,暗自哭泣。她另外作了一首诗,也缝在衣服里,交给金生。诗写道:
一自乡关动战锋,旧愁新恨几重重!
肠虽已断情难断,生不相从死亦从。
长使德言藏破镜,终教子建赋游龙。
绿珠碧玉心中事,今日谁知也到侬!
金生拿到诗,知道翠翠已决心以死相从,不再抱有团聚的希望,心情愈发抑郁,最终染上重病。翠翠向将军请求,才得以到床前问候,而金生病情已十分危急。翠翠用手臂扶起金生,金生抬头侧视,眼中满是泪水,长叹一声,便溘然离世。将军怜悯他,将他葬在道场山麓。翠翠送殡回来,当晚就生病,不再吃药,在床上辗转反侧近两个月。一天,她对将军说:“我离家跟随您,已有八年。在这异乡,举目无亲,只有一个哥哥,如今他也死了。我这病恐怕好不了了,求您把我埋在哥哥旁边,黄泉之下,也好有个依靠,免得在他乡做孤魂野鬼。”说完便去世了。将军没有违背她的意愿,将她葬在金生坟墓的左边,两座坟宛如东西并列的两座小丘。
洪武初年,张氏政权被灭后,翠翠家有个老仆人,以商贩为生,路过湖州,经过道场山下时,看见朱门华屋,槐柳掩映,翠翠与金生正并肩而立。老仆人急忙招呼他进屋,询问父母的生死以及家乡的旧事。老仆人问:“娘子和郎君怎么会在这里?”翠翠说:“当初因战乱,我被李将军掳走,郎君远道而来寻找,将军没有阻拦,把我还给了他,因此我们就侨居在此。”老仆人说:“我如今回淮安,娘子可以写封信,让我带给您父母。”翠翠留他住下,用吴兴的香糯米饭、苕溪的鲜鲫鱼招待他,还拿出乌程酒来款待。第二天,翠翠写了一封信给父母:
敬启者:父母生育之恩,如天高地厚,难以报答;夫妻之间,应夫唱妇随,恪守三从之义。人伦常理既定,奈何世事艰难!往昔,汉室倾颓,乱军如楚地凶氛弥漫,奸人擅权,战乱纷起。各方势力如长蛇、野猪般相互吞并;百姓如蜂蝶般各自逃生。我未能如窦氏女般守节殉难,仓促间只能忍辱偷生。被迫跟随征战,远离家乡。可怜我如蕙兰般柔弱,却配与这粗鄙之人。他只知抢夺石崇家的歌姬,哪会怜惜如息国夫人般忍辱的女子。我叫天天不应,度日如年。所幸夫君不忘旧情,不辞辛劳远道寻访,借兄妹之名,我们才得以见上一面。但夫妻之情相隔,始终无法互通。他因此染病先逝,我含冤也相继离世。希望能合葬在一起,有幸得偿所愿。大略情况如此,难以尽述。
父亲收到信后,十分高兴。他立即租船与仆人从淮安前往浙江,直奔吴兴。来到道场山下之前留宿的地方,却只见荒烟野草,狐狸野兔的踪迹交错,之前看到的房屋,竟是东西两座坟墓。父亲正疑惑时,恰好有个野僧拄着锡杖路过,便上前询问。野僧说:“这是以前李将军埋葬金生和翠娘的坟墓,哪有人居住呢?”父亲大惊。拿出信来看,却只是一张白纸。
当时李将军已被明朝诛杀,无从查问详情。父亲在坟前哭道:“你用书信骗我,让我千里迢迢赶来,本以为能与你相见。如今我来了,你却踪迹全无。我与你,生为父子,死又有何隔阂?你若有灵,不要吝惜与我见上一面,以解我心中疑虑。”当晚,父亲就住在坟边。三更过后,翠翠与金生跪拜在他面前,悲痛哭泣。父亲哭着抚摸询问,他们详细讲述了事情的始末:“从前祸起萧墙,战火烧到郡县。我没能像窦氏女那样守节,竟沦为沙吒利抢夺的对象。忍辱偷生,背井离乡。可恨我如蕙兰般柔弱,却嫁给这等粗人。他只知抢夺石崇家的歌姬,哪会怜惜如息国夫人般忍辱的女子。叫天天不应,度日如年。夫君不忘旧情,不辞辛劳远道寻访,借兄妹之名,我们才得以见上一面。但夫妻之情相隔,始终无法互通。他因此染病先逝,我含冤也相继离世。希望能合葬在一起,有幸得偿所愿。
大略情况如此,难以尽述。”父亲说:“我来这里,本想带你回家侍奉我。如今你已不在,我想把你的尸骨迁回祖坟,也不算白来一趟。”翠翠又哭着说:“女儿生前不幸,没能在父母身边尽孝;死后也无缘归葬祖坟。然而地下宁静,神灵理应安息,若再迁移,反而会打扰。况且这里溪山秀丽,草木茂盛,我已在此安息,这并非我所愿。”说完抱着父亲大哭。父亲惊醒,原来是一场梦。第二天,父亲用牲酒祭奠坟茔,然后与仆人乘船返回。至今,路过的人都指着这两座坟,称它们为金、翠墓。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对记者说:2022年2月24日,乌俄战争爆发的第一天,他向10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发出求援,然而几乎无一例外,全都是劝他投降,直到最后,英国时任首相鲍里斯.约翰逊,给他打来电话鼓励说,你们乌克兰人坚持住,英国人的援助马上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