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周末好,不知不觉就到了每日新语第十九期。这一次我们要谈论的是一种现象——百学争鸣。你听说过网红作家大冰吗?听说过黄金左脸吗?知道大冰老师代表几个人吗?知道豆瓣初代女神晚晚的人生履历吗?听说过冰学、晚学、花学、明学、甄学等各种“学”吗?不知道?没关系,let’s学习。
具有典型性的冰学和晚学,都是对当事人价值观的高度概括(甚至片面概括)。包括但不限于大冰的作品里所推崇的远方、文艺范、浪迹江湖,以及晚晚常传达出的荣华富贵、居高临下的态度。多年前,他们有多少拥趸,如今听来就有多少讽刺。而各种学背后,人们真正在意或讽刺的是什么?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提出的“符号互动论”认为:“社会生活,归根结底是对个体自身行为进行解释、评价、判断和描述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在如今不得不考虑现实生计的年代,当人们开始审视多年前的某种价值观时,人们嘲讽的或许不只是大冰,更像是在调侃当年那个做远方梦的自己。多种身份的大冰,当年像是一个贴满梦境的浑身发光的导师,但如今,发现能贴在自己身上的,只是一身创可贴。在“百学争鸣”背后,谁能分清这种嘲讽和自嘲的边界呢?文 |李清扬
编辑 |易方兴
运营 |圈圈儿
横空出世的冰学
大冰又火了?
打工休息的间隙,25岁在北京从事互联网行业的湖南女孩方施君,看到一则“送给中文系女朋友的礼物”的高赞帖子,书籍封面是清一色的蓝,配文“大冰全套,大家觉得会喜欢吗?”
方施君愣了一下,死去的记忆开始复活。
大冰这个名字她是知道的。多年前她上高一,读了三本大冰的书——《乖,摸摸头》《阿弥陀佛么么哒》和《他们最幸福》。
那时冰学还没有出现。她对大冰藏漂和滇飘的身份“很向往”,许多故事都关于西藏和云南旅行的见闻。总结就是,“人在江湖,既可朝九晚五,又可浪荡天涯”,似乎要让年轻人看到,“世界上真的有人在过着你想要的生活”。
大冰的书被称为“小蓝书系列”。配色都是蓝色,封面是孩童照片。2013年,他辞去了电视台的工作,写自己的旅途故事,出版了第一本书《他们最幸福》,卖了80万册;下一年,又推出新作《乖,摸摸头》,销量再上一层楼,达到百万……到了2016年,他甚至登上第13届中国作家富豪榜,以1500万元的版税收入名列第三,仅次于刘慈欣和余华。
而作为作者,大冰的介绍也格外长——他有包括主持人、作家、民谣歌手在内的12个身份介绍,连“黄金左脸”也赫然在列(指大冰为了拍得帅,总用固定角度拍左脸)。
▲大冰一系列的书。图 / 网络现如今,当年看大冰书的那批年轻人长大了。他们怀揣着远方梦进入社会,被生活捶打一顿后发现,浪迹天涯的前提是得吃饱肚子。
在那个贴标签风靡一时的年代,大冰可能算是斜杠青年中的前辈了。这样的多重身份,在讨论冰学的帖子里,如今成了玩梗的对象:
看到了直接就喊大冰,我心里咯噔一下,您,是怎么想的呢?大冰也是您能直呼其名的?他是主持人、作家、民谣歌手、调酒师、油画画师、皮匠、银匠、手鼓艺人、黄金左脸、老背包客、投资顾问、法国骑士、禅宗弟子,是姆们心里最柔软的地方,这名字太重,您承担不了在这名字后面付出的一切,请您尊称他一声,老师,谢谢!
尽管,这一段的出处已经不可考,但冰学鼓吹者们,依旧在帖子里刷着相似的段子,高呼着“学习冰学”,热情满满——
天津女孩蝶蝶给流浪猫介绍,“黄金全脸、西苑图书馆伴读书童、流浪美食家”,意在凸出一个喵格完满,欢迎有意姨姨领养;
准备择业的毕业生也进行自嘲,“冰学晚学硕士、退堂鼓非遗传承人、回家积极分子、资深穷人”,咱就是说这个简历拿出去,不是哪个公司都接得住的。
在冰学里,最嘲笑大冰的人,或许曾经是最喜欢他的读者。年少时有多向往,如今就有多尴尬。根据冰学要求,“年少时读过大冰3本及以上的书,受到大冰影响爱上过民谣和文学”,就算“冰学硕士”。
至于冰学博士,就得去过大冰的小屋(大冰开的系列酒吧)点一杯酒,或者,是在大冰的签售会上,所握过的手之一——大冰执着于在签售会上跟每个读者握手,他曾公布,截至2017年,他已经握手超过一百万人次。
▲大冰与读者握手图。图 / 网络百学争鸣
接触了冰学,很难不了解到晚学。方施君发现,在如今百学争鸣的时代浪潮里,冰学和晚学几乎占了半壁江山。
晚晚是最早的豆瓣著名网红女神,在人设里,她香港出生,北京长大;16岁考入央美,创立了知名网红打卡点木木美术馆;丈夫林瀚也是个成功人士,商政文全有涉足,爱情完美……
然而,她却由于高调的炫耀和高高在上的优越,频频翻车。比如嘴上说着爱护动物,身上却穿着皮草大衣;晒出的豪宅,其实是公司租借的办公大楼……
从多年前的豆瓣开始,网友形成了以晚晚的生活为素材,寻找论证晚晚背离人设一面的证据,对晚晚本人进行调侃嘲讽——“晚学”由此诞生。
这些素材围绕晚晚进行,包括晚晚PO到社媒的日常照片和言论,她的工作,由她创办的木木美术馆的动态,上溯到她古早时期发布的所有照片、言论、作品,都是网友学习晚学的教材。
▲晚晚在节目中的发言。图 / 《不止于她》截图与丈夫林瀚结婚之后,由于林瀚酷爱作诗,用词却在网友眼中“难登大雅之堂”,他的诗句表达、日常分享,乃至与网友的互怼,被称做“瀚语言文学”,是为晚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晚学的许多金句都出自瀚语言文学。
林瀚曾作情诗,“雷宛萤你是我的奶奶,oh no,你是我的老婆”“阳光刚好,Let’s 恋爱”,基于他的诗句,许多晚学研究者把晚晚称为“晚奶”“网红圈的邓文迪”……“let’s xx”造句更是层出不穷。
▲网友们学到的“瀚语言文学”。图 / 小红书@好想养狗研究晚学,一些人觉得解压。比如上海女孩苏苏,她在工作之余就靠刷社交媒体的“晚学博士论文”解压,每次看晚学解析视频,比如研究林瀚和晚晚的早餐,复盘晚学中的名场面,如“拍卖风云”“爱马仕事件”,都像是看一场欢乐的闹剧。
通过这种调侃,把一个主打精致、物质崇拜的网红人设拉下神坛,对很多人来说,无疑有一种爽感。
古有百家争鸣,今有百学争鸣。在个体之外,这年头,依靠综艺、电视剧等IP作品,还有各种学科诞生。
比如“花学”,出自综艺《花儿与少年》。在这部号称是“自助远行真人秀”的节目里,第二季由于撕逼场面众多,发展出聚焦于人际交往、情商控场、说话艺术的“花学”。
花学研究者们以复原、模仿撕逼场景为趣,复盘谁在撕逼中责任更大、谁在划水、谁在吃瓜看戏。
比如花少2,旅行团去赶火车,井柏然一人搬完了团队成员的13件行李,毛阿敏在旁边说“你要是我儿子我心疼死了”,却没有上前帮忙。到了火车站,因提前预留的时间不足,找不到检票点,陈意涵一个人去找检票口,原路返回时发现自己被抛下。
▲图 / 《花儿与少年2》明学也该有一席之地。在另一档经营类综艺《中餐厅》里,店长黄晓明在节目中屡屡献出霸总式发言——“听我的好不好?一个人说了算,这个事情不需要讨论”“好,我的错”……
最后,被网友称为“明言明语”,“明学”由此诞生。
比如,综艺爱好者露露就是金融行业从业者,国内各大综艺看了个遍,明学刚火时,她跟男朋友互怼,总少不了说那句“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黄晓明“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图 / 《中餐厅》截图而在这个年代,最具研究深度的学科,当数研究《甄嬛传》的甄学莫属。
甄学家心细如发,衍生出了服饰礼仪学、微动作学、微笑学等多门分支学科。比如拽妃叶澜依在众妃子给皇后请安时,不等行礼完毕就坐下;滴血验亲甄嬛倒下、安陵容下意识起身的动作;再比如四阿哥和胧月公主小时候与长大的对比,都是甄学家们津津乐道的教材。
▲甄学。图 / 《甄嬛传》还有诞生于《乘风破浪的姐姐》的姐学,讨论姐姐们在舞台上的发挥、互动和人设。
比如节目上,刘敏涛的播放量超过3000万的舞台视频《红色高跟鞋》,就是姐学的重要教材。有网友评论:“刘敏涛迷离的眼神,沉浸式的表演,堪称姐圈的舞台表情管理者啊!这三分薄凉三分讥笑以及四分的漫不经心!”
还有的说:“别人唱的是红色高跟鞋,敏涛姐唱出了摇晃的红酒杯的味儿,简直slay全场。”
有人甚至把几门学科进行融合,花学、明学、姐学三学一体,取长补短,油腻中不失霸气,嘲讽中不失关心,不满时还能面带微笑,组成了“花明姐学”,主打一个学科融合。
▲图 / 网络学的诞生
一个问题随之出现,在擅长造神,也擅长屠神的互联网上,这些“学”是如何出现的?
回看这些能发展成为某学的IP和人物,都是故事足够drama,足够有代表性,以至于成为了某一类人或价值观的代表。
比如,在晚学中,晚晚是一个利己、自私、喜欢撑面子的女人,一直努力证明“她配得上上流社会,她是人上人”。这与当下社会中的“网红博上位”现象相呼应。
在“传播符号学理论”中,美国学者约翰·费斯克主张,可以通过对传播作品中文本的解读,来发现传播的意义。这种“解读”,放在晚学里,也代表对人的简化和提炼。
从这个意义上,晚晚本人作为一种符号,也成为象征“装、作、卖弄”等符号化的表现。有一次,姜思达在采访晚晚时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许多人把你的只言片语抽象成一个符号,彻底地把你符号化、客体化,把你当作一个虚拟人生。”
另一方面,各种“学”的出现,也为互联网上人们“识别同类”,带来了便利。
晚学就成为了一种沟通语言和社交通行证。而晚晚本人,其实也享受到了晚学讨论所带来的流量红利——如果没有话题讨论度,她或许已经像同时期其他豆瓣网红一样落寞了。
有一次,晚晚曾接受腾讯视频《不止于她》栏目采访,被问到,“如果可以不经历你所受过的网络暴力,但同时也没有现在的名气,是否愿意?”
晚晚斩钉截铁地回答:“不愿意。”
进而,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一门新的“学”的横空出世,客观上也有助于营销。
《中餐厅》的明学爆红之后,其他参与者也时不时也cue明言明语,强化了传播度。黄晓明作为店长,对店员时常会有一些“霸总”发言,比如他会对吃饭慢了一拍的杨紫说:“杨紫,你到底想开会还是想吃肉,如果你想吃肉,我们等你,可以吗?”
黄晓明会指出店员的错误,但把错误又全部归在自己头上:“你有错,你也有错,归根到底,都是我(店长的错)。”
节目里,有一次杨紫和王俊凯吃饭时就开始花式比赛,模仿黄晓明的说话口吻。王俊凯对杨紫说:“对也是一个人对,错也是一个人错,你知道了吗?”
杨紫也不甘示弱,用黄晓明的语气模仿道:“我很忙的,我没有时间经常看手机,OK?”
有爆梗就有传播热度,相关片段被截成cut,配上“明学十级”“明学互怼”等关键词,不断被传播。
相比之下,甄学则是因其实用性而经久不衰。在这个内卷常常被讨论的时代,《甄嬛传》里的各种斗争和明哲保身的手段,反而是被人们反复在现实中使用。
比如苏培盛,甄学家们在研究了这个太监之后,发现他“有职场大智慧”,还总结出他的四点处世哲学:
一、为人真诚,但得看对谁;
二、不立危墙,但也能扛事;
三、不急于报仇,但会记仇;
四、情商虽高,但不会炫耀。
▲图 / 《甄嬛传》学的消逝
“百学争鸣”给人们提供了生活造梗的爽感,通过对某些人和价值观的批判和否定,人们确定了自己的位置,似乎也获得了某些对抗生活的力量,像是一种“精神马杀鸡”。
不过,随着时代脉搏起伏,不是所有学科都能长久。
大冰最后一次出书是在去年,号称最后一部作品,命名为《保重》,象征大冰小蓝书系列画上句号。
之前你勉强可以说他是一个文艺青年,现在只能说他是文艺中年。他已经43岁了。在这个系列的最后一本书中,就连他,似乎都对增长的年纪和时代举了白旗——
“我始终没能成熟起来。不论是当主持人还是当作者,不论昨天还是今天。为了被证明而去证明,为了维系扮演而持续表演。不甘心重复自己又不甘心被淘汰,想转折又怕徒劳折腾,想颠覆又豁不出身家性命,蝇营狗苟于这份温饱体面……
直到了这个尴尬的年纪,老人比你老,年轻人比你年轻。”
他最后问自己:“真的有必要吗?”
大冰微博的上一次更新时间为2020年9月,社交平台的自我介绍是“一个落魄的失业中年人,不值一哂,不值一提”。
许多冰学研究者为之叹息:“这还是曾经那个自信到有些自恋的大冰吗?”
互联网上,众生平等。大冰与他曾经的读者都已经老去,但随着冰学兴起,一批“新冰蛋子”仍正在加入冰学的路上。
00后没赶上多年前大冰的黄金年代,如今正在恶补。比如,四川20岁出头的易逸思,她备战考研之外的消遣,就是研究冰学。她没看过书,更像是一种单纯的玩梗。她对一段流传很广的段子印象深刻:“许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连诺上校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大冰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图 / 网络这些调侃有时候呈现出一面倒的讽刺,尤其是对于那些曾经为大冰真正感动过的读者而言,这有时候是难以接受的。在豆瓣上,也有不少人长大后依旧选择支持他,“也许书里的生活是我们永远也无法拥有的,因为我们只是我们自己,但是我依然相信那些故事是真的,那些情感也是真的”。
说起大冰,浮现在兰生印象里的是初中的周末,她趴在床上看书,她记得大冰把他的哈士奇称作昌宝师弟,他描写青石板上渐行渐远的小师姐,“想象银铃铛的声音,好像我也听到了”。
那是一个初中女生对远方最早的想象。但现在,那个诗与远方的时代,似乎渐行渐远,如今的新神,是追求实用主义的张雪峰,主打一个“毕业好找工作”。
所以,“学”的兴衰与时代情绪紧紧捆绑。不断有新的话题和流量,不断也有新学出现。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写道,在这个时代,“信息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其在社会和政治对策和行动中所起的作用,而是取决于它是否新奇有趣。”而各种娱乐化的学说,也是以此形式出现的。
正如柯勒律治的诗句:“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就像在信息的海洋里,却找不到一点儿有用的信息。
从这个意义上,各种学此消彼长,看起来百学争鸣,其实真正有益的信息极为稀少。它们都只不过是时代腾起的浪花,无非是浪花的大小和消逝得早晚问题。
过了对冰学造梗感到幽默的最初几天,如今,方施君也渐渐感到无趣。与嘲讽挖苦为核心的冰学晚学相比,她现在更愿意投身于讨论作品内容的甄学,毕竟,人们讨论的是已经完结的虚构故事,并不涉及对某个具体的人的攻击。
初入职场碰得满头包的她,似乎也代入了那个最早期的甄嬛。她看甄学家们解析,甄嬛是如何从天真烂漫的少女到大杀四方的熹妃·钮钴禄氏,她觉得从甄学中,反而获得了一些面对生活的勇气。
不过,她也意识到,抛开这学那学,在造梗获得的爽感之外,或许更重要的事情在于回归现实——真正去学点什么东西。
(受访者均为化名)
往期传送门:精神离职、乙学、孔乙己的长衫、恩格尔系数拉满、穷饱族、断崖式衰老、拿铁效应、午餐膨胀、反断舍离、晒背一族、精致羞耻、白人饭、精神跳水、空闲型焦虑、小挣青年、死亡微笑、精致省钱
学牠妈。
慢学,贾慢慢的艺术有没有
吾闻尔言,颇有悟性。世间诸事,皆有其因果。人生百态,皆是因缘所致。大冰老师之言论,或许能引发人们对于当年梦想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