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食堂办得不错,我和老伴习惯了吃食堂,有时在家煮锅粥,下碗面。吃食堂,靠西边玻璃幕墙边的一张小桌,是我和老伴的固定座位。因为是吃饭积极分子,一去了就坐在那张桌子边。有朋友开玩笑,那是“老李专座”。不是专座,谁都可以坐,我俩坐得多些而已。昨天,悲情油然而生。我跟老伴说,咱俩这把年纪了,或迟或早,先走一个。剩下的一个还会去吃食堂,还会去坐那张桌边,可是,面对那张再没人坐的空椅子,情何以堪?但愿我先走,不受那面对空椅之悲伤……生死问题、养老问题,已经摆在面前,叫人不得不早作打算。如果有一天,肯定会有这一天,走不动了,连去食堂的几步路也走不动了,特别是在“二缺一”的情况下,怎么办?我有三种应对办法。一是请位住家保姆,让人侍候。请过,不习惯,家里多个外人,很不习惯。而且,往往还有这事那事,麻烦。二是到孩子家住。住过,不习惯,三四十年没有共同生活,各有各的活法,难以互相迁就。而且,我当“大爷”当惯了,习惯于说了算。一旦寄人篱下,还想当“大爷”,说了算?
孩子小时,我是“爷”;我老了,孩子是“爷”;问题在于,我老了还想当“爷”。三是去住养老院。这条路想都不敢想,死也不住养老院!难以忘记,我有位远房亲戚,身体有点毛病,终身未婚,跟姐姐一起生活。姐姐年纪大了,无力照看了,把他送到一家养老院。半月后,走了。我有位朋友,丧偶之后去住养老院。住了几个月,回来了。我问为什么要回来,他摇了摇头,摆了摆手,叹息一声。对社会上养老院的评价,有人说好,有人说孬。至于我,不说好,也不说孬,只是心里有三怕。一怕被关起来。去了养老院,就得按养老院的规矩生活,不能再像过去,自由自在,想上哪上哪。这把年纪了,还像幼儿园的小朋友甚至牢里的犯人一样失去行动自由,怕!二怕看脸色。我想,去了养老院,受虐待倒不至于,怕的是看脸色。我因病因伤住过医院,感谢大多数医生、护士,没把患者当外人。但也有医生、护士,说话难听,脸色难看。我发过火,骂过人,双方都不愉快。养老院的护理人会把这些老家伙不当外人吗?当亲人吗?雇佣关系,非亲非故,难说。三是怕亏了嘴。各人有各人的饮食习惯,比如我,老了,并不想鸡鸭鱼肉,时不时想吃碗红薯玉米糊、芝麻叶手擀面、葱花烙馍……养老院会为我开小灶吗?不可能的。大路货,大众菜,凑合凑合吃吧!“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晚年,想吃点啥、喝点啥,没剩几天了,不能亏了嘴,不去养老院凑合凑合。当然,上面想法,特别是坚决不去养老院的想法,只是想法。如今老两口还在,还能动弹,养老问题要想,也不能想得太远。“车到山前必有路。”过一天是一天,“车”到“山前”时再说,那时候,也许由得自己,也许身不由己。最多不就是个“拜拜”吗?别操太多心,操心也没用;也别怕“拜拜”,怕“拜”也得“拜”。今天,春光明媚,惠风和畅,让我们先尽情享受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