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碌碌无为,也许是因为生不逢时

方明涵 2024-12-07 09:36:39

大家好,这是“通往成功之路”系列的第二篇。上一篇,我们一起分析了生日如何产生“优势叠加”(你的碌碌无为,也许是起跑姿势不对),这一篇我们分析出生年代如何影响我们的成就高低。

2022年,苹果公司市值超过3万亿美元,成为第一家市值过3万亿美元的公司。生产iMac、iPod、iPhone和iPad等一系列产品,其创始人为史蒂夫·乔布斯,出生于1955年2月24日。

2024年1月24日,微软总市值达到3万亿美元,为继苹果之后第二家挺进“3万亿美元市值俱乐部”的公司。微软开发了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Office系列软件,其创始人为比尔·盖茨,曾19次成为《福布斯》全球富豪榜首富,出生于1955年10月28日。

微软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也是富豪榜上的人物,资产超过200亿美元,出生于1953年1月21日。

Sun公司,虽已没落,但在2001年高峰时期,市值超过2000亿美元,超过当时的Google和IBM。其创始人为比尔·乔伊,出生于1954年11月8日。

这些是第一代IT人,而他们还有很多:

史蒂夫·鲍尔默:1956年3月24日

埃里克·施密特:1955年4月27日

斯科特·麦克尼利:1954年11月13日

维诺德·科斯拉:1955年1月28日

安迪·贝托尔斯海姆:1955年9月30日

1975年1月,爱德华·罗伯茨发明了第一台微型计算机Altair 8800,并发表在《大众电子》杂志,人类开启了个人电脑时代。同年,以Altair 8800为灵感,乔布斯与沃兹开发出Apple I。也是在同年,比尔·盖茨看了《大众电子》从哈佛大学辍学,与保罗·艾伦一起创立微软公司。这一年,比尔·乔伊已经在开发BSD(Berkeley Software Distribution),将于2年后面世,成为Sun公司创业的根本,也为Windows和Mac OS打下基础和提供思路。(BSD、Windows、Mac OS大家知道这是三款操作系统,电脑/服务器没有操作系统运行不起来就好了)

细心的你已经发现了一个规律,他们都出生于1955年左右,在1975年电脑行业发生了一次巨大变革,而这时他们都是20岁左右,都在读大学。

如果比尔·盖茨出生得再早一些,1975年已经毕业,可能进入贝尔生产有线电话和电报机,或者进入IBM做一名研究员,拥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失去了冒险精神。

如果比尔·盖茨出生得再晚一些,1975年还在读高中或更早,还在度过自己的青春期,幻想着自己的爱情,憧憬着未来的大学生活。

这就是我要说的“生逢其时”,年龄足够大,大到可以赶上电脑革命,但又不至于太老,老到错过了时机。

1991年8月6日,蒂姆·伯纳斯·李发明了WWW(World Wide Web),出现了网页和浏览器的概念,开启了上网浏览内容的时代。1994年蒂姆创立了万维网联盟(W3C,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打破了操作系统的界限,打破了国界的限制,让世界各地不同的电脑可以浏览同一份内容。值得一提的是,蒂姆出生于1955年6月8日。

1994年7月5日,杰夫·贝索斯创建亚马逊。

1994年,杨致远和大卫·费罗创建雅虎。

1998年9月4日,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创建谷歌。

而在中国:

丁磊1997年6月创建网易,出生于1971年,26岁。

张朝阳1998年创办搜狐,出生于1964年,博士,34岁。

马化腾1998年11月创建腾讯,出生于1971年,27岁。

王志东1998年12月创建新浪,出生于1967年,31岁。

马云‌1999年创建阿里巴巴,出生于1964年,35岁。他在1995年31岁时创办中国黄页。

李彦宏2000年1月创建百度,出生于1968年,32岁。

这是Web1.0的时代,在美国集中发生在1994-1998年,在中国发生在1997-2000年。

似乎没有美国数据的整齐统一,确实如此。但我们要看到,各国的国情是不一样的,创业环境是不一样的。美国的大学是创新的土壤,加上有冲劲的年轻人做种子,孕育出非常多的创业公司。我们可以大胆推测,如果中国最好的创业环境在学校,我想,他们的年龄会出奇的一致。

我们文化里讲究“三十而立”,互联网行业一直流传着“35岁”魔咒。虽然事无绝对,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互联网行业最能闯的年龄是35岁之前。

时代选择了他们,最好的年纪,赶上了最好的互联网变革大潮。

2007年1月9日,苹果发布第一代iphone。2008年,苹果发布iphone 3G。世界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始了另一波创业高峰,这波浪潮在2012年前后来到中国。这个时代离我们不远,也许就在你身边,而其规律惊人的一致。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有疑问,上面的例子都是极个别的少数人,我只是个普通人。各位看官要看到一个事实,上面的例子代表的不是一个人,是一群人,仅2012年新增互联网企业5.1万家。

如果你出生早于1976年,第一次互联网浪潮到来时,你已经进入其他行业,在1998年你会纠结,到底该不该放弃目前的工作,特别是进了机关或者国企的你。

如果你生于1976及之后的几年,你将在毕业后赶上1998年互联网的兴起,作为一名从业者,获得较其他行业更高的工资。即便是普普通通,也可以在2008年(32岁)房价上涨之前,一个人攒够足够的首付(或全款),拥有自己的住房。

如果你生于1985年之后,你将在2012年面临一次分流,转型做移动互联网的你,赶上了一波红利。你将会在28岁赶上2013年房价快速增长,尽管你很优秀,还是很难凭借自己的努力拿出首付。你会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赶在房价高不可及之前拥有自己的房子。

如果你生于1990年,你将在毕业后赶上2012年的移动互联网浪潮,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等到30岁,你会发现房价已经是毕业时的两倍,工资的涨幅永远跑不赢房价。

如果你生于2000年,你将在2022年毕业时,面对1000多万的找工作人群。理想算什么,面包最重要。

可能有些人会说,有没有钱,买不买房不能作为评价成功的标准。这点我非常认同,毕竟历史上那么多的大师,都是一生落魄。但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追求的是什么呢?

我们假设有多个拥有同等智商、同等教育、同等学力、同样努力的你,生于不同年代会碰到不同际遇。时代可以成就你,时代也可以压的你喘不过气。碌碌无为不一定是你的错,是你没生在一个恰恰好的年代。

我们没有选择生的权力,成年人的世界里也不需要眼泪和叹气,唯有加倍努力,砥砺前行。

欢迎关注“通往成功之路”系列下一篇:你的碌碌无为,也许是因为努力不够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