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通往成功之路”系列的第四篇。我们上一篇讨论了努力程度如何影响成功(你的碌碌无为,也许是因为努力不够)。我们常会激励自己“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同时我们也发现,在某件事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有时用“头悬梁,锥刺股”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却很难取得预想中的成就。
本杰明·富兰克林被称为美国建国之父和民族之父、近代电学之父、美国广告业之父、美国杂志之父、美国文实学校运动之父、船体力学之父、近代牙科医术之父。拥有科学家、印刷商、出版商、作家、发明家、外交官、政治家等众多身份,参加起草了《独立宣言》,是美国开国元勋之一。富兰克林在物理学、数学、光学、医学、气象学、海洋学、经济学等方面都成就非凡。
富兰克林非常努力,童年时期曾在印刷厂做学徒。借机结识了几家书店的学徒,将书店的书在晚间偷偷借来,通宵达旦阅读,第二天清晨再归还,阅读了大量读物。
富兰克林喜欢国际象棋,是个30年的老棋手,曾参加过最早的国际象棋比赛,和当时最著名的棋手下过棋。在下棋上花了数千个小时,有时候废寝忘食,能够下到早上6点。但富兰克林的水平只能算中上,他的聪明和勤奋在国际象棋这件事上似乎失效了。
之所以富兰克林没有进入优秀棋手之列,是因为他只是把国际象棋当成兴趣爱好,从没将其作为目标,加以针对练习。
安德斯•艾利克森将练习分为“天真的练习”和“刻意练习”。我们平时做的大部分属于天真的练习,用自己习惯的动作挥拍,用自己习惯的方式弹奏曲子。总是按时上班下班,每天做着差不多的事情。我们习惯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习惯了自己的说话方式,一年到头似乎做了很多事,似乎又什么都没做。
不断重复“天真的练习”,只能增加熟练度,是无法带来进步的,最多像卖油翁做到一个“唯手熟尔”。
1908年,约翰尼·海耶斯夺得奥运会马拉松冠军,当时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比赛”,纪录为2小时55分18秒。2023年10月8日,肯尼亚选手凯尔文·基普图姆创造的最新纪录为2小时00分35秒。而波士顿马拉松比赛的参赛资格要求不能高于3小时5分。海耶斯创造的纪录在100年后,只能勉强拿到参赛资格。
也许会有人说,这都100年了,营养水平是不一样的,我们继续看几个近些年的例子。
一个普通人能做30个或50个俯卧撑,能做到100个的已经可以惊艳朋友圈。1980年由一位日本人创造的俯卧撑世界纪录为10507个。在后续几年里,这一纪录不断被刷新,为此吉尼斯世界纪录将规则由连续做俯卧撑改为24小时之内做俯卧撑的次数。一个美国人在1993年时用21小时21分钟做完了46001个。
引体向上作为考试项目,对于健康的男性朋友,通常能做10个或15个,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也许可以做40个或50个。而在2014年一位捷克人在12小时之内做了4654个引体向上。
1973年,加拿大人大卫·理查德·斯宾塞创下了背诵圆周率前无古人的纪录:511位。五年之后,美国人大卫·沙克尔创下新纪录:1万位。2015年,印度的拉吉维尔·米纳花了24小时零4分钟,再度更新纪录:小数点后7万个数字。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身体素质和智力水平都有所提高。但这是对整体而言,对于能创造记录的人来讲,他们的营养水平并没有质的飞跃。有科学研究表明,5000年来人类脑容量并没有发生变化。
那是什么因素让马拉松的纪录缩短了三分之一,让背诵圆周率纪录提高136倍呢?这就是“刻意练习”的力量。人类的训练水平有极大的提高,训练方式越来越科学。
刻意的练习需要有目标、好导师、反馈、改变的勇气和耐得住枯燥的毅力。
目标明确的、特定的目标,是进行刻意练习的前提,爬珠峰和登临三山五岳是不同的。
富兰克林之所以没在国际象棋上达到他在其他领域的高度,是因为他只是将其作为兴趣爱好,并没有将成为象棋大师作为目标。
作为兴趣爱好,一旦某件事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他就不会再寻求进步。之后身体会习惯现在的状态,后续的练习会陷入重复动作,再多“练习”几年,也不会再有进步。
拿跑步来讲,一般人目标很简单,能跑起来就行。长期跑步的人出于保护膝盖的目的会在意是脚掌还是脚跟先落地。有意参加业余马拉松的人,会去看专门的教程,注意调整呼吸、规范各种动作。而以运动员为目标的人,会去锻炼每一块用到的肌肉,训练每一次摆臂,注意每一次呼吸,会在意百米需要100步还是101步。
好导师一个好的目标,需要一个配套的实施计划,还需要一个能教导你的“好导师”,而这不是随便一个专业人士能胜任。
我们从小就进学校接受教育,因为在教导方面,老师比家长更专业,也更有方法。
但凡以达到卓越为目标,你在前进的路上一定会遇到各种障碍。越过障碍的最好方式是由更专业的人员帮你想办法,这就是我们需要导师或教练的原因。
现在很多人在打羽毛球,所有人拿起拍子,稍加熟悉就能达到“和平球”的水平。去网上找教学视频自己规范动作,能达到业余水平,拥有一帮球友。但自此无论怎么练习,都到了一个瓶颈,无法再有进步。因为靠自己学习是单向的,视频里的人并不会给你直接指导。有些人会去找教练,之前的瓶颈会有突破,直到碰到下个瓶颈。
好导师会用他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帮你克服你遇到的困难。
有反馈有意义的正面反馈是保持动机的关键要素之一。
明确的正向反馈可以让你肯定自己的成效,比起“做得好”,“你的胳膊抬到了合适的高度”可能更有效。而阶段性的激励是很多人坚持下去的动力,人都是需要肯定的,很多人都因为自己的努力没有正向反馈而放弃。
适当的负向反馈,为我们改进提供指导。想体面的出门,我们需要先照镜子,再正衣冠。看到不足,分析不足,改进不足才能让练习不至于陷入无效的重复中。
改变的勇气人类的身体有一种偏爱稳定性的倾向。
我们总习惯了舒适的行为和环境,科学研究表明,身体的激素水平、体液、甚至包括情绪都会很快的适应环境,并维持很强的惯性。我们的适应性会让心里觉得舒服放松和有安全感。
这是一条基本的真理: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
而走出舒适区,做出改变,你需要极大的勇气。
耐得住枯燥刻意的练习通常没有趣味。
以玩游戏为例,我们通常能从中获得愉悦,但如果将每个动作每天重复练习几个小时,对于普通人讲,已经变得乏味无比,而这是职业选手的日常。
想成为国际象棋大师,需要记住5万~10万个棋局,而获得这些专业知识大概需要10年,而这不是一般人能忍受和坚持下来的。
耐心地、谦虚地保持长时间周期的刻意练习,需要很强的毅力对抗其中的枯燥,而我们眼中的“天才”通常能在这种枯燥中找到乐趣。
我们通过刻意练习,来改造身体和大脑,那是不是我做到上面5点,就一定能达成目标?答案是不一定。
年轻人大脑和身体的适应能力比成年人更强,有些能力只能在6岁、12岁或18岁之前培养,或者说在这些年龄之前更容易培养,错过时机,你只能放弃目标或者付出多几倍的努力。但刻意练习,总能提高你在某个能力上的水平,这是毋庸置疑的。
如果你已经遇到瓶颈,不妨停下来,反思一下是否在做无效的重复。
欢迎关注“通往成功之路”系列下一篇:你的碌碌无为,是因为抓不住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