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则还未正式落地,关于收款码的竞争已趋于白热化,银行已经在通过聚合支付收款码开始了对商户资源的争夺。
撰文|张浩东
出品|支付百科
银行发力聚合支付业务以来,一直将其视为银行增长点最主要的渠道和入口,奈何布局较晚,一直没能占据先机优势。不过,259号文的发布似乎让银行看到了希望。
条码支付新规实际上并不会使个人收款码使用受到太多限制。但银行却抓住了个人收款码即将调整这一点,掀起了一轮聚合支付收款码的营销热潮。
01
升级标准尚未明确近日,有消息称自2022年3月1日起,微信支付、支付宝的个人收款码不得用于经营性收款,近4年的数据将被追查,一旦数额较大需按4.5%补税,还要缴纳滞纳金和罚款。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已进行辟谣。微信支付对此进行了回应称,根据财付通公司与监管部门的沟通和对新规的理解,3月1日之后,个人收款二维码仍可继续使用。其中部分具备明显经营行为的用户需按照规定升级为经营收款码,明显经营行为的标准监管部门将会在近期公布,平台会在用户升级前保留一段时间作为过渡期。此外,根据微信支付与支付宝的回应来看,后续将会对符合升级标准的用户发送通知和提醒,如果没有收到通知的,代表着用户个人收款码不会受到影响。在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回应中,升级标准成为了关键因素。
明显经营行为的制定标准是近期市场关注的重点,无论如何,已经可以确定监管不会将微信支付、支付宝的个人收款码一刀切,而是要保证绝大多数用户的正常使用。业内人士向「支付百科」表示,未来是否需要将个人收款码升级为经营用收款码,主要是取决于实际的收款金额,高于某一数额则会被认定为具有明显经营行为。
目前,虽然监管尚未正式公布个人收款码的年收款总额上限,但随着条码支付新规的执行进入倒计时,这一数额和标准的最终确定应该会很快。
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管理通知的出台,本意是为了防止个人收款码与商用收款码产生混淆,也能通过用户的收款金额、交易次数等数据来降低风险,规范条码支付行为。
02
银行进行大力推广在条码支付新规执行之前,银行利用这一契机展开大力宣传和推广,把微信支付、支付宝的个人收款码不得用于经营性收款作为营销噱头,吸引用户办理银行的聚合收款码。
移动支付初期,由于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发力较早,银行并没有分得太多蛋糕,错过了布局移动支付的最佳时机,但银行方面又不舍得完全放弃,条码支付新规的要求,让银行看到了打一场翻身仗的希望。据「支付百科」了解,目前多家银行纷纷加入了聚合收款码的营销队列中,其中既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在内的国有大行,也有城商银行以及农商行,都打算从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手中抢夺一波商户资源。
工商银行常州分行、扬州分行均发表了相关文章,称工商银行e支付收款码是专门为小微商户打造的聚合支付收银产品,还表示没有营业执照的小微商户,以个人身份证、工行借记卡等信息就能入网申请。
建设银行部分分行也发文表示,“龙e付聚合支付” 是建设银行面向商户推出的一大创新收款产品,整合微信支付、支付宝、银联云闪等多种二维码收款方式,资金直接进入客户绑定的建行账户,无需提现。除了在公众号等渠道宣传,银行工作人员也在朋友圈推广,还背有指标,有的银行人员一人背20个聚合收款码任务。
对于银行来说,此时进一步发力聚合收款码业务,也是在趁着条码支付新规的热度尽可能扩大市场占有率和规模。拥有了这些优质商户资源,银行可以靠日常经营真实结算形成稳定的资金沉淀,无论是开展营销、增值还是其它金融服务,都有了很好的基础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