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素勤:18岁嫁到韶山冲,生有2女5男,临终前呼喊着毛主席的乳名

芊芊之言 2023-05-08 18:52:14

五千年的历史像一条曲曲折折的长河,有暗礁也有险峰。作为一名中国人,心里永远怀念的人莫过于敬爱的毛主席。

人们常说,对人生影响最大的人或许是母亲。本篇文章就为大家讲述,毛主席的母亲,文素勤。

图|毛泽东和母亲合影

文、毛两家如何结亲?

文素勤,在文家那一辈排行老七,所以人称文七妹。文家是书香世家,从文七妹的祖父开始,文家在唐家坨开始兴旺,在母亲的影响下,文七妹天生善良,勤俭持家,为人和善。

1882年,文家88岁的贺氏病逝,安葬在韶山冲。老一辈人迷信,觉得韶山冲是个风水宝地,文家便把文七妹许配给韶山冲毛恩普的儿子毛顺生。

图|韶山冲

韶山冲山清水秀,文七妹对这个地方十分满意,从这里到唐家坨一山之隔,但韶山冲虽然历史已有400多年,但这里没有文家那样的大家庭。

即便如此,文七妹也习惯于安静,天长日久,她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和毛顺生订亲的时候才13岁。18岁时和毛顺生正式结婚,1893年生下毛泽东。

毛泽东虽然是家里的大儿子,但在毛泽东之前,其实还有两个男孩,但都不幸夭折了,这便是毛泽东的乳名为什么叫三伢子的原因。

1893年12月26日,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声,毛泽东来到这个世上,此时按照我国传统的十二生肖年历计算,这年是蛇年,也就是小龙年。

“祝贺顺生!”家里来了很多道喜的亲戚和邻居,毛顺生十分高兴。按照毛氏族谱,这个孩子是“泽”字辈,毛顺生给孩子起名“毛泽东”,字润之,意为润泽东方之意。

毛泽东出生那天,早晨还是晴朗的天,傍晚天气便飘起来了雪花,纷纷扬扬,上屋场满是洁白。

毛泽东诞生了,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太阳”,或许韶山冲的乡亲们也不会想到,几十年后火遍大江南北的歌曲《东方红》,歌颂的“中国人民的大救星”正是毛泽东。

图 | 毛主席的母亲

文七妹是信佛的人,她长久地跪在佛像前,双手合十,希望这个娃娃可以健健康康。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文七妹担心这个孩子,她和丈夫毛顺生商量,想把孩子送到外婆家生活,等到读书的时候再接回来。

此时的中国,正是风雨飘摇之际,年幼的毛泽东尚不清楚这个国家发生了什么,只是听老人说,外国人入侵了中国,一直在欺负中国人。

先是中法战争,中国以屈辱而告终,接着是中日战争,日本虽然是小国,但甲午战争让中国惨败,还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年幼的毛泽东对此尚且不知,2岁的毛泽东被送到文家生活,外婆家务繁忙,顾不上照顾,便把他交给文运昌等人。

文运昌是毛泽东的表哥,他带着毛泽东在文家的私塾玩耍,也好打发时间,但文运昌没有想到,年幼的毛泽东十分聪明,在私塾里自觉地旁听,而且还跟着大孩子们一起学习《论语》等课程,这已经是超前学习了。

外婆为了让毛泽东有坚强的品质,还拜了一个石头当干娘,所以在他的乳名前面加了一个“石”字,称为:石三伢子。

1959年毛主席回到故乡请客吃饭时,曾就开玩笑地说:“我那个干娘还没有来呢。”大家疑惑不解时,毛主席笑着说:“就是那个石观音啊。”

毛泽东在文家没灾没病,能吃能喝,毛泽东的舅舅,也就是私塾的老师惊奇地发现,这个三伢子有过人的聪明,8岁的孩子背诵的《三字经》《百家姓》,不到4岁的毛泽东就可以背诵出来。

他似乎是天生的酷爱读书,等到8岁,毛顺生把毛泽东从文家接回来时,毛泽东已经可以借助《康熙字典》阅读《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了。

1901年,毛泽东正式来到离家不远的南岸私塾读书,还没有几天,老师邹春培就反应,说毛泽东不服管教。

毛顺生经过了解才知道,原来毛泽东不好好听讲,还公开反对老师,在课堂上看闲书,也就是《水浒传》《三国演义》等。

实际上,此时的毛泽东已经将私塾的课程全部学会,在他眼里,老师讲的《三字经》以及《论语》等远远不能满足毛泽东的求知心,这也充分显示了毛泽东小时候的聪明才智。

据说毛泽东在私塾的一位老师毛宇居回忆。毛泽东小时候就会作诗写文章,而且还写得一手好字,孩子们都叫他“神童”,他还有个外号叫“省先生”,省是省气,省力的省,也就是说老师基本不用管他。

毋庸置疑,毛泽东在学习上是有过人的天赋的,这从韶山流传的毛主席小时候的各种故事都可以见得。另外,他的性格也是极好的,他天性善良,乐于助人,这和他的母亲分不开。

母亲临终前呼喊三伢子

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曾说,我的母亲是一个非常善良的妇女,她经常接济穷人,深深影响了我。

后来,在给好友邹蕴真的信中也说:“我的母亲诚实敦厚、勤劳俭朴……”

毛泽东在南岸私塾读书时,他的同桌常常吃不起饭,每天只能吃个地瓜,毛泽东发现后,曾让母亲做两份饭。

起初,父亲毛顺生以为他饭量大吃不饱,后来才得知他把其中一份给了别人,毛顺生说:“自己管好自己,别管别人的事。”毛泽东说:“狗子他家里很穷,没钱吃饭。”

但文七妹是支持孩子的,她说:“我们三伢子做得对,以后要是还有孩子吃不饱饭,都可以告诉娘,娘可以做多几份。”

正是在文七妹这种善良性格的引导下,年幼的毛泽东也养成了善良,乐于助人的高贵品质。

日后毛泽东也对他的妻子贺子珍说过,这一生只为三种情况流过泪,其中一个就是,见不得老百姓过得苦,他得知百姓苦难就会落泪。

1910年,刚刚从私塾学习完的毛泽东帮助父亲处理贩米生意,那天长沙发生了饥荒,毛顺生的两船米下落不明,他在店里等消息,让毛泽东带着一袋子钱先回家。

但是在路上毛泽东见到了一个讨饭的小女孩,他心疼地给了孩子一个铜板,可是一会涌过来很多饥民,最后他的一袋子钱全部分光了。

回到家毛顺生大发雷霆,他骂毛泽东是“散财童子”,并且还要打毛泽东,但文七妹还是拦住毛顺生,说孩子是看着他们心疼。

日后毛泽东也对斯诺回忆过,说在家里父亲常常会责骂他,每次都是母亲护着她,母亲的善良和温柔给予了他很大的影响。

这年,毛泽东17岁,在表哥文运昌的建议下,毛泽东决定去东山学堂读书,毛顺生依然不想让毛泽东去继续读书,但母亲却是十分支持。

17年的时光占去了毛泽东人生的五分之一,这些时光都是和母亲融合在一起的,他永远不会忘记母亲。

在东山学堂短暂学习后,毛泽东以优异成绩考入了长沙,在湖南第一师范遇到人生导师杨昌济,毕业后到北京大学打工学习,期间结识了李大钊和陈独秀。

李大钊和陈独秀是当时新文化运动赫赫有名的名师,他们对这个湖南青年毛泽东十分赏识,其实除了毛泽东热爱读书的精神外,也对毛泽东本身的性格和天赋极其看好。

尤其是建党初期,毛泽东在湖南开展的一系列农民运动,李大钊和陈独秀对毛泽东刮目相看。

遗憾的是,此时文七妹已经病重,毛泽东返回韶山,带着母亲去长沙看病。母亲病情稳定后,毛泽东继续赶往长沙,展开驱张运动。

期间二弟匆匆来信,说母亲突然病危,毛泽东匆匆再次赶回韶山,但遗憾没有见到母亲最后一面,此时母亲已经入殓两天。

那是1919年10月5日,成为了青年毛泽东最最难忘的日子。

母亲53岁离世,毛泽民告诉大哥,母亲临终前还呼喊着“三伢子”,希望毛泽东可以早点回来。

得知这一切,毛泽东心如刀绞,痛不欲生,也正是此刻,毛泽东在母亲的棺椁前,写下了人生最长的诗歌,也就是感人肺腑的《祭母文》。

鸣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三男。

……

鸣呼吾母,母终未死。有生一日,曾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犁大端,置其简陋。此时家莫,尽此一觞。

没有想到,还没有半年,父亲也病逝了。

图 | 毛泽东和父亲合影

那是民国8年,即1919年十二月初三。

父母的离世,对毛泽东的影响很大,他常常会想起父亲严格的父爱,还有温柔善良的母亲。

此后,他带着弟弟妹妹给父母上坟后,义无反顾地离开了故乡,全部去参加革命了。

他对乡亲们承诺,革命不胜利,就决不回韶山。

故园三十二年前

此后的毛泽东发动了著名的秋收起义,然后带着队伍毅然上了井冈山,后来,带着红军一路披荆斩棘,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后建立了新中国。

1959年,毛主席抽空回到了韶山,见了乡亲们,还请乡亲们吃一顿饭。

此时,距离新中国已成立10年,他很想去给父母上上坟,可是他心里很难受。

当年离开家乡的时候,他带走了弟弟妹妹,现在两个弟弟牺牲了,妹妹也牺牲了,杨开慧也牺牲了,毛岸英也牺牲了。

带着巨大的愧疚,毛主席还是决定给父母扫墓,父母的坟简简单单,杂草丛生,他在父母的坟前深深地鞠了一躬,说了一句“前人辛苦,后人幸福”,不禁泪流满面。

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主席,要不要把您的父母的坟修修,至少建个墓园?”毛主席摇摇头说:“别了,就这样吧,每年清明节,让乡亲们给培培土就行了。”

作为一代开国领袖,他心里对父母是怎么样的感情呢?或许,一声叹息,一滴泪水就足以证明。

下山时,毛主席对罗瑞卿说:“要是现在,我的母亲不会那么早就走了,现在医疗条件好了。”

而后,毛主席还去了自己的老房子里,上屋场“故居”,毛主席看到墙上贴了很多照片,看到他和母亲的合影,他笑着说:“这是从哪里搞到的?”

言语间,神色突然就平静下来了,他摸着照片,心里五味杂陈。

也就是这次回韶山,毛主席写了著名的《七律·到韶山》。

毛主席曾给朋友的信中提到母亲,他说:世上共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损人的,可以损己而利人的,我的母亲就是第三种人。

显而易见,母亲对他的影响是极大的。

文七妹,这位慈爱的母亲,哺育了一代伟人,是全天下的好母亲。

38 阅读:4040
评论列表
  • 2023-05-14 12:00

    此文章就是博眼球,写得不明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