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臭名昭著”的历史人物,如今被影视剧洗白,反而成了大好人

夏夜流萤迟归 2025-04-13 09:29:49

【前言】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里,充斥着不少阴谋算计、互相欺骗的事儿。那些在朝廷里胡作非为、危害国家和百姓的历史罪人,可在一些影视作品中却被刻意美化,变成了正面角色。咱们可不能被这些表面现象给忽悠了,得把历史当作镜子,别忘了最初的想法,提前做好防备,避免不好的事情发生。

【【狐媚妖艳,祸国殃民的北齐女妖】】

公元550年,北齐文宣帝高洋离世,他的弟弟高湛登上了皇位。在《资治通鉴》中有记载,有个叫陆令萱的女子,患有风疾,脸色蜡黄,长得极为丑陋。她原本是北齐的贵族之女,然而她的丈夫因谋反失败,致使全家被发配到边区,她自己也沦为了宫廷奴仆。

就在这个时候,陆令萱被安排到了年纪尚小的太子高纬身旁,成为他的乳母。她机灵地察觉到高纬日后成为君主的可能性,因而尽心尽力地伺候着,通过自己的言行进行教导,最终赢得了太子的信赖。

太子登基之时,年仅九岁,尚不能处理朝政之事。陆令萱瞅准这个时机,意欲在朝堂之上称雄称霸。她先是设计陷害太后以及文宣帝的遗孀,从而将后宫权力掌控在手。接着,她借此时机清除异己,将大臣罢黜。短短数年,朝堂之上再无人能够对她加以制衡。

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势,她拼命地构陷忠臣良将,北齐朝廷里那些忠诚正直的大臣,差不多都被她给赶尽杀绝了。有人对她进行劝诫,告知她这样做会让国家和百姓遭殃,可她非但当作耳旁风,反而变本加厉地进行迫害。据说在北齐朝廷中,所有大臣见到她,人人都战战兢兢,就怕说错半个字,从而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

公元577 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在获得契丹的助力后,气势汹汹地挥师南下攻打北齐。而陆令萱呢,为了让自己手中的权力更加稳固,全然不顾军国大事。她把军情捂得严严实实,还不许边境的将领做备战准备,结果导致北齐毫无招架之功,很快就走向了覆灭。

陆令萱眼瞅着大势已去,带着诸多财宝往南逃窜,想要再次找到立足之地。然而,她最终还是落入了北周军队之手,紧接着就被处决了。她这一辈子把北齐的江山社稷给毁了,史书对她的评价是“祸乱国家之人”。

现今,在《陆贞传奇》这部电视剧里,陆令萱竟被刻画成了一身正气的巾帼英雄。然而,这和历史记载完全不符。咱不能因为戏剧的需求,就把一个实打实的历史罪人给美化了。历史可容不得太多虚构的东西,得依据事实才行。

【【李鸿章:晚清最大的贪官污吏】】

李鸿章,乃是晚清时期颇为重要的政治人物,其在任时间足有四十多年。他签订过《辛丑条约》,还弄出了《资政院议定章程》,给晚清的历史带来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在电视剧《走向共和》里,把李鸿章刻画成了爱国的官员,然而他却受慈禧的束缚,只得无奈地去做有损国家利益的事。可实际上,这和历史的真实情况是不相符的。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是由李鸿章牵头签订的。据档案所述,沙俄给李鸿章送上了巨额贿赂,白银多达20万两,这才让李鸿章做出了妥协。如此一来,中国在该条约中陷入了极为不利的境地。

在甲午战争爆发之时,李鸿章明令禁止南洋水师北上投入战斗,结果致使北洋水师彻底覆灭。他的缘由并不复杂,只因北洋水师的主力舰均是由他筹资打造,倘若北洋水师被彻底击溃,那他在朝廷中的威望便会陡然下降。正如他自己所讲:“情况难以预料,要是舰船能够保住,整体局势或许还有希望。”

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落下帷幕后,大伙都清楚得从根本上做出变革才行,可李鸿章却仍旧固执己见,使劲儿地阻碍变法维新。他心里明白,要是新政开启了,那他在朝廷里的旧势力肯定就会土崩瓦解。

不得不说,李鸿章这辈子最大的“作为”,就是给自己积攒权力、保住地位。哪怕国家利益因此受到损害,他也全然不顾。像这样满心私利、贪权恋势的人,却在电视剧里被刻画成忠臣良将,这着实让人难以认同。

【【大明昏君:射杀救国名将的恶毒小人】】

1449 年,蒙古的瓦剌部迅速崛起,不再受明朝管束,变成了明朝边境的一大祸患。那时,景帝朱祁镇才登上皇位没多久,对政事还不太明白,事事都听从太监王振的安排。王振鼓动朱祁镇带领五十万大军去攻打瓦剌,那阵仗可谓是相当浩大。

然而当军队行进到土木堡的时候,竟遭瓦剌军的埋伏。因为后勤补给跟不上,整个大军变得混乱不堪,毫无战斗力。朱祁镇本人则是狼狈逃窜,最终被敌方擒获。

任何一个有责任心的君主,在经历此事后都会深刻反思,然后重新奋起。然而朱祁镇却在俘虏生活中选择了屈服,为了能保住自己的性命,竟然毫不顾忌地向边境的自家将士下达投降指令,因此被称作“叫门天子”。

1457 年,明军成功将朱祁镇救出,助他再次登上皇位。然而,这时的他却展开了报复与清算行动。战功赫赫的将军于谦等一批曾救他的功臣,都被他加以诬陷,甚至惨遭杀害。于谦被处死后,“天空阴云密布,天下人都为他感到冤屈”。

要是一个君主对功臣毫无宽容之心,只想着报复自己犯下的过错,那这人肯定会被历史牢牢地钉在耻辱柱上。咱可不能给这样的糊涂君主找啥借口。咱普通老百姓啊,得有历史责任感跟正义感,不能给坏人翻案。

【【文字狱泛滥,焚书坑儒的乾隆暴君】】

好多电视剧里,都把乾隆刻画成了一个英明非凡、极具圣明之姿的皇帝。然而,历史学家们对这种评价可不买账。

要是仔细研究乾隆时期的史料,咱就能看出:这位皇帝那可是相当矫情和虚荣。他为了表明自己把国家治理得挺不错,那可是使劲儿地去营造出一种天下太平的假象。

乾隆当皇帝的 60 年时间里,大大小小的文字狱竟然有 136 起呢。可在这之前的明朝,那 200 多年的时间里,文字狱才只出现过 12 起。

乾隆晚年热衷于修史,然而他的修史之举实则是用以遮掩真相、营造太平表象的手段。在编撰《四库全书》的过程中,众多珍贵的历史原文件遭到焚毁。他对史实加以修改,扭曲事实真相,妄图塑造出一个“圣明之主”的形象,以便流传于后世。

咱可不能因为戏剧的需求,就把一个搞文字狱成风、盲目自大的糊涂皇帝给美化了。真正明智的君主,得有宽广的胸怀和聪慧的头脑,这样才能化解危机,开创一个太平盛世,给老百姓带来福祉。这才是老百姓心里真正英明的君主呢!

【结语】

历史可不是戏剧,不能为了讨大众喜欢就把道德标准弄模糊了。咱可不能把真正的历史罪人给美化了,硬把他们说成是大好人。

历史的实质,就是一段段实实在在的人生历程。咱们得尊重实际情况,把那些祸乱国家、残害百姓的人的真实面目给看清喽。可不能为了让影视剧多点戏剧冲突,就去改动历史啊。

这些历史罪人之所以如此毫无顾忌,根本原因在于人性中本就存在恶的因素。权力越大,个人的私欲就越难以把控。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恶的那一面,所以都得随时保持警觉,避免让自己变成既伤害别人又损害自己的坏人。

只有正视历史、正视人性,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才可以持续完善制度,对人性中恶的那一面加以约束,构建一个更为公平、更为理性的社会。历史不能被忘却,而应当被牢记,人们需要从历史中获取智慧,这样才能造就更美好的未来。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