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文化很难在欧美流行?以下四点,全面解析!

国学传播 2024-04-17 03:01:28
引文

公元十三世纪,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在游历中国后,写下了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

书中,马可.波罗向西方人大力宣传了东方的富饶,称“东方遍地黄金”。

游记的疯狂传播在西方掀起了一股“东方寻金热”,使得许多欧洲冒险家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寻找通往东方的航线。

当时的中国在欧洲人眼中,俨然是一个“天堂之国”。

那么,为什么如今的中国文化却很难在欧美再度流行呢?

对此,我总结了以下四点。

中国文化,长城

其一,科技先行者的巨大心理优势

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织机”,从此纺织业开始大规模地发展。

到1800年,英国棉纺厂、羊毛厂和面粉厂,都使用了瓦特公司的蒸汽机。

当时的欧洲已经逐渐开始了工业革命和科技觉醒,而同期的中国正处在清朝时期,仍旧处于“刀耕火种”的人工为主的生产阶段。

中国文化,故宫

在接近200年的时间里,欧洲逐渐拉开了和中国的科技进程。并以此为契机,用更先进的武器舰船,通过武力胁迫甚至战争,从当时的中国获取了大量的非法利益。

这个时期的欧洲人对东方巨龙的印象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从高山仰止,到不屑一顾!

而这种巨大的心理优势面对再度崛起的中国必然产生一时间难以接受的强烈抵触心理,这是先发暴发户对后发暴发户的一种天然抵触。

中国文化,长城

其二,被妖魔化的东方龙

拿破仑曾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雄狮,一旦醒来就会震惊世界,我希望它永远沉睡下去。

这句话代表了欧美高层对中国崛起的一份担忧,也表明了他们对中国文化始终都有一份敬畏和防范。

于是,基于民间对中国再度崛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欧美高层开始利用媒体对中国不断进行丑化和妖魔化,甚至通过网络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抹黑,比如“中医”。

中国文化,长城

其三,汉语入门太难

了解一个国家,先了解其文化;

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先了解其语言。

不得不说,相较于随意拼凑组合而成的字母文字,汉语的入门确实难度更大一些。

方块形式的汉字尽管拥有无限的拓展性,音形义三者结合,是更高级的文字,但却有着“入门难”的一大缺陷。

这对汉语面向全世界的推广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尤其是在缺少语言应用环境的国外,这几乎是致命的。

东方龙在国外开设的某学院原本是破解这个问题的很好的方案,奈何被对手各种阻挠,收效甚微。

中国文化,汉字

其四,国人的“崇洋媚外”心态

泱泱大国,五千年的辉煌文化,曾经“视化外皆为蛮夷”的天朝上国,尽管科技和国力都重回世界第一梯队,文化上却早已不复当年的高高在上,反而自甘堕落,视欧美人为“上等人”!

古语云:客随主便。

洋人在国内与国人交流,为什么很多国人要说外语去讨好洋人呢?

洋人是客,国人为主,难道不应该是洋人和国人用汉语交流吗?

为什么会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

中国文化,中外交流

在国内尚且如此迁就洋人,在国外更不必说。

哪怕说不明白,他们也必然坚持用外语与洋人进行交流。

那么,汉语存在的价值何在?

若是遇到洋人就优先用外语进行交流,汉语不仅走不出国门,甚至在家里都是二等语言,中国文化还有大力对外传播的可能吗?

自家人都瞧不起自家语言,还指望别人学?还指望自家文化能够攻略全世界?

中国文化,汉字

如何破局?

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涉及到两大人群:国人和洋人。

洋人的部分,我们无能为力。

国人的部分,需要我们大力推广优秀的传统文化,凡事以国人优先,重新树立起“大国上民”的自我认知。

唯有如此,才能治好部分人骨子里“崇洋媚外”的软骨症,才能让国人无论在何处都自信满满地用汉语进行交流,才能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全世界!

中国文化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