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一个秀才老爷,家有祖业,衣食无忧。
秀才有一个毕生的心愿:设计一款最好的家规。
为此,他天天走亲访友,日日殚精竭虑,只想着如何设计家规,却忽视了家里三个儿子的教育。
某一日,秀才终于即将完成家规的设计,正在开心地饮着茶,管家突然闯进书房,语气急促地说:“老爷,三位公子出事了!”
秀才语气平和地说:“莫急,细细说来!”
管家大声喊道:“三位公子见财起意,害了人命,不曾想杀死的竟然是微服出行的某高官子弟一家人,公子们恐怕性命难保了!”
秀才听闻,如雷轰顶,茶杯掉落,惊呼道:“我本打算用家规教育好子孙后代,不曾想马上就要断子绝孙了,这家规留之何用?”一边说着,一边拿起在桌面上即将完成的家规,撕做粉碎。
其实,“大一统”就是这份家规!
如果连子民都生计艰难,人口锐减,时刻面临被异族灭亡的风险,谁来传承“大一统”的思想?
南北朝、五代十国,乃至宋金辽夏分裂期,喊声“大一统”就能一统吗?
每一次天下归一都是靠战争赢来的!
文化,帝王
秦始皇的功业秦始皇只有两大功业:统一六国和制定“大一统”规则。
统一六国是“奋六世之余烈”的结果,而并非完全是秦始皇个人能力的结果。
秦皇统一的过程和后世历代帝王统一的过程相比,属于低难度版本,毕竟之前的累积太多,属于拿着一手好牌的赢家,而不是从小做大,然后实现逆推的高手赢家。
秦皇统一确实具有开创性意义,但对应其较低难度,不宜给出过高评定,进入了一流帝王的门槛而已。
至于制定“大一统”规则的功业,如果项羽战胜了刘邦,分封制仍旧会是主流!
这说明实现“大一统”依靠的是武力,而不是口号式的规则。不能说规则毫无价值,但显然这个价值被严重高估了。于是,也导致了秦始皇的历史地位被高估太多。
就这一点而言,历代帝王都比当代人清醒,至少很多帝王还知道帝王功业的第一评判标准应该是民生!
文化,帝王
秦始皇的恶业其一,多次到处巡游,损耗民力。
秦王政登基后,《史记》中记载的巡游记录。
27年,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
28年,东行郡县,上邹峄山。封禅泰山。南登琅邪,留三月。
29年,东游。至阳武博浪沙中,遇力士狙击。登之罘。
32年,始皇来到碣石。
37年,始皇出游,至云梦,浮江下,观籍柯,渡海渚。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上会稽,祭大禹。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琅邪。
秦始皇和隋炀帝一样喜欢到处巡游,只不过秦始皇的巡游是为了立碑表功,比杨广到处去行宫玩乐要好那么一点。不过,刚刚统一天下,秦始皇到处巡游毕竟要消耗大量民脂民膏,看不到有什么具体的好处,仍旧是有弊无利。
文化,帝王
其二,为长生,求仙药,供养方士,浪费大量民脂民膏。
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巿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
秦始皇追求长生纯粹是个人意志,但所耗费的大量资源来自民脂民膏,仅从这一点而言,秦始皇自始自终就是一个自私自利的独裁者,和一个好皇帝压根联系不到一起。
文化,帝王
其三,大兴土木,荼毒民间。
隐宫徒刑者七十馀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馀。
秦始皇统治期间,大兴土木,筑长城,建始皇陵,修阿房宫,修700公里长的秦直道,六年时间才完成的灵渠,以及如今驰名天下的兵马俑。
这其中,仅仅阿房宫就动用了七十多万民力。
可想而知,这些大工程总计动用的民力在几百万上下,对照当时不足三千万的总人口,秦始皇被称为“暴君”确实名副其实,毕竟当年死在工地的人可是不计其数,不然怎么会有“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传世!
秦始皇这种把底层人当做牛马来使用的皇帝,按照孟子的说法就是“独夫民贼”!
文化,帝王
其四,刑法严苛,罔顾人命。
陈胜吴广为什么起义?
当时征调到渔阳的贫民,面临一个严峻的现实:因大雨断路难以按时到达渔阳,依秦法当死!
按照秦法,当时大家去不去渔阳都是死路一条,在大泽乡就地起义至少还可能搏出一线生机,总比束手就擒,刀下枉死要好吧!
所以,起义是当时的必然选择,因为秦朝法律没有给陈胜吴广等人任何退路!
秦法过于严苛是众所皆知的事实,秦始皇难道不知道吗?
为什么他能够允许如此恶法荼毒百姓?
因为他是暴君,心中没有任何仁爱百姓的思维!他只在乎他的家族和江山!
文化,帝王
我眼中的秦始皇是几流帝王?正如本文开篇故事中所言,再好的政策没有人去执行,去传承,就毫无意义!
所以,优秀的一流帝王必然会优先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加速本民族人口繁衍,而不是为了个人及家族利益去荼毒众生!
基于这个标准,身为“暴君”的秦始皇完全不符合“一流帝王”的身份。
毕竟秦始皇有统一六国的功业,也对“大一统”规则的建立贡献不菲。
所以,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一个标准的二流帝王,这已经是一个暴君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
文化,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