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1月,国民党五中全会制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政策。为配合其反共政策,国民党不断向陕甘宁边区周围增加兵力,加强军事封锁。
直接包围陕甘宁边区的兵力北线有第22军、新编第1军、第4军等3万人;西线有第42军、第57军、第11军、第12军、第81军等10万人;南线有胡宗南的第1军、第3军、第16军、第17军、第36军、第90军、第93军等近18万人。形成北起府谷、横山,西至宁夏、甘肃,南接泾水,东到黄河的五道包围封锁线。
此时,本来就地广人稀、土地贫瘠、资源奇缺、经济落后、工商业基础薄弱的边区,面积由129608平方公里减少为98960平方公里,人口由200万减少为约150万。
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
为了对边区实行经济封锁,国民党政府在进出边区的大小路口,设立哨卡,严密监控,切断了边区同外界的一切联系,并采取各种办法干扰和破坏边区的财政经济。
他们不准边区的农副产品向外输出;又以法令禁止国统区的物资,特别是棉花、布匹、粮食、药品、火柴、电讯器材等物资进入边区,违者以"走私"论罪,物资没收,货主法办。
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
他们还在边区附近组织边币与法币兑换的黑市,利用兑换差价影响边区的物价,引诱走私,扰乱金融市场,破坏边区财政。叫嚣着要"饿死八路军,困死八路军"。
国民党的军事封锁、军事蚕食、经济封锁,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至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国民政府停发了八路军的全部军饷,使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陷入极度困难的境地。
毛泽东曾形象的回忆当时的情景:"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的程度"……
延安时期的毛泽东
面对日益恶化的经济形势,1939年2月,党中央、毛泽东及时地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动员广大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毛泽东率先垂范,在杨家岭的办公楼下亲手开辟了一片荒地,种上辣椒、西红柿等蔬菜;朱德背着箩筐到处拾粪积肥;周恩来和任弼时迅速成了纺线能手......
1939年冬,北京农业大学毕业生乐天宇来到延安后被分配到边区建设厅,同时也成为了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的兼职研究人员。
“南泥湾”的发现者、开垦倡议人——乐天宇
乐天宇想:要想改变边区的面貌,不了解边区的自然状况怎么行?乐天宇根据自己的专长主动向中央财政经济部副部长、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院长李富春递交了考察森林的报告。
不久,李富春批准了乐天宇的申请报告,并指示边区财政厅予以全力支持。
1940年6月14日到7月30日,乐天宇带领自然科学院的教员郝笑天、曹达,光华农场技术员江心,农校教员林山,农校学生王清华,组成"陕甘宁边区森林考察团",由延安出发,经南三十里铺、华池口;过葫芦河,到大麦涧;由黑水寺到甘泉城;经杨家板、庙合,最后返回延安。历经47天,行程几百公里,考察了陕甘宁边区的森林自然状况和植被分布情况,带回了2000多种植物标本,为摸清边区的自然状况提供了珍贵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事后,考察团将考察结果形成报告,上报给李富春审阅。乐天宇在报告中详细阐述了边区森林资源和可垦荒地的情况,提出了开垦延安县固临镇丘陵荒地,以增产粮食的建议。报告还对陕甘宁边区"五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的农业环境,作了精辟的分析。
李富春在报告上批示:"此报告已成为关心边区的人们不可不看的报告,已成为凡注意边区建设事业的人们不可不依据的材料。"随后,将这份报告上报给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传阅。
毛泽东看后非常高兴,马上通过邓洁(中央办公厅行政处长)把乐天宇叫到自己的窑洞里,他要亲自见一见这个湖南老乡。
毛泽东说:"天宇,你的报告提的意见很好,富春同志的感言也令人深思。大生产运动一定要开展。天宇,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吗?"
乐天宇胸有成竹地说:"主席,在这次考察中我发现延安县南部有个固临镇,进去有一大片丘陵地区,有田地,有沼泽,也有森林。开发起来,会变成江南的。"
毛泽东追问:"离延安有多远?"乐天宇扳着手指,接着说:"大约80多里。这个地方属延安县,是个三角地带,与胡宗南的地盘,不过一水之隔;东与阎锡山的统治区相毗连,我看还是一个屯兵于农的理想地方。"
毛泽东听后道:"好!请你与党中央办公厅的王首道、邓洁一道去考察,看能不能开发?然后,你写个报告,让中央研究决定。"乐天宇高兴地回答:"太好了!"
回来以后,乐天宇抓住时机向朱德总司令介绍这次考察经历,朱德对这个屯兵于农的构想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表示要亲自去看一看。
几天后,他们一行人来到了固临镇,朱德也对眼前的景象感到吃惊,他一边看一边高兴地对乐天宇说:"天宇,这次不虚此行。这个地方确实好,是块风水宝地!"
乐天宇笑了,指着一片水草丛生的沼泽地,说:"这块烂泥洼有福,惹得我们总司令来拜访它。"朱德又道:"这片水草地,泥是烂了一些,要是开田种水稻,会变成田连阡陌的江南水乡。我看可以给它起一个名字,就叫"叫它南泥湾"吧。从此这块"烂泥洼"就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南泥湾"。
1944年夏,伦敦泰晤士报的记者哈里森·福尔曼拍摄的南泥湾
不久,毛泽东主持的一次中央书记处会议上,中央通过了开发南泥湾的决定,并派120师359旅和中央机关等单位的干部和家属共同开发。
1941年春,三五九旅在王震的率领下,奉命开进南泥湾。当时,南泥湾还是一个梢林满山,荆棘遍野,野兽出没,人烟稀少的地方。
359旅旅长王震
战士们描绘那时的南泥湾是:"南泥湾啊烂泥湾,方圆百里山连山。雉鸡成群满山噪,狼豹成群林里窜。猛兽当家百年多,一片荒凉没人烟......艰苦可想而知。
没有房子住,战士们先是露营,在用树枝搭起的简陋帐篷里住,遇到雨天衣服被子被淋湿,就烧火取暖,后搭草棚、打窑洞,解决了住的问题;粮食不够吃,就在饭里掺黑豆和榆树钱,旅团首长带头,冒着风雪严寒,到百里以外的延长等地去背粮;没有菜吃,战士们到山里挖野菜(如苦菜、地皮菜等),找榆树皮,收野鸡蛋,打猎(野猪、野鸡等),下河摸鱼;没有烧的,战士们就打柴烧木炭;穿的很困难,每个战士一年只发一套军衣,平时就缝缝补补,夏天光着膀子开荒、种地、打场,长裤改短裤,短裤改裤衩,磨破裤衩的布条打成草鞋,绝不浪费;没有生产工具,他们自己制造;没有耕牛,就用镢头;没有灯油,就用松树明子,或者把桦树皮卷成筒当灯点;缺少学习用具,就用桦树皮当纸,用炭当笔;没有擦枪油,就采集野杏仁榨油代替。
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在三五九旅,上至旅长,下至勤务员和炊事员,一律编入生产小组,同甘共苦,战胜困难。718团团长陈宗尧同志身为团长不骑马,率领全团走几百里路去背米,全团指战员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人人精神百倍,无一个开小差。
717团政委左齐同志在战争中失去一只胳膊,开荒时拿不起锄头,但在营里替战士们做饭,挑上山去给战士们吃,使得战士们深受感动。
1941年到1944年10月期间,三五九旅广大官兵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1944年夏,美国合众社、伦敦泰晤士报的记者哈里森·福尔曼 拍摄的南泥湾
1944年夏,美国合众社、伦敦泰晤士报的记者哈里森·福尔曼 拍摄的南泥湾
共开荒种地26.1万亩,收获粮食3.7万石,养猪5624头,上缴公粮1万石,每人每月可自给肉食3~4斤,蔬菜45斤左右,达到了"耕一余一"。
在开荒种地的同时,三五九旅共打窑洞1300多孔,修建土房600多间,制造农具1万多件。在工业方面,建起了年产土布9000多匹、毛毡近千床、毛巾2000余打的纺织厂,年产单衣、棉衣3.7万套的服装厂,年产单鞋、棉鞋3.7万双的制鞋厂。还建成了肥皂厂、榨油厂、木工厂、铁工厂、皮革厂、造纸厂等。
1943年,全旅指战员都穿上了自制的粗呢衣服。逐步实现了丰衣足食,减轻了人民负担,培养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支援了边区建设,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为全军和各抗日根据地树立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榜样。
今天的南泥湾
八路军第359旅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被誉为"南泥湾精神",成为教育全国人民发扬艰苦奋斗光荣传统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