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德家人出版吴德回忆录,却被吴桂贤告上法院,双方如何和解?

历史详说员 2025-04-17 04:08:09

2004年,前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北京军区政委吴德(1913年-1995年)的家人,出版了吴德晚年所著的回忆录《吴德口述:十年风雨纪事》,然而没有想到,书中的一句话却引起了前副总理吴桂贤的不满。吴桂贤找到法院要求修改书中对自己的论述,吴德家人向她表示了诚恳的道歉。2008年,该书再版时,出版社发表声明:“特向吴桂贤同志深表诚挚的歉意。”此时距离吴德病逝已经过去了13年。

是什么引起了两位老同志的误解?吴桂贤又是如何与吴德家人获得和解的?

在上个世纪,吴桂贤绝对是闻名全国的风云人物,她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副总理,也是中国最年轻的副总理,而说起她的出身,却是一个普通的纺织厂女工。

吴桂贤1938年出生于河南巩义的一个农民家庭,出生后不久,就赶上了1942年的大灾年,他们一家逃荒去了陕西咸阳。此后,吴桂贤在贫困中艰难长大。

1951年,刚满13岁的吴桂贤隐瞒了自己的年龄,报名参加了刚刚成立的西北国棉一厂的招聘,并成为该工厂的第一批工人。进厂之后,吴桂贤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她工作认真,积极热情,很快就加入共青团,又很快成为党员,还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五好工人”。

60年代,她被调任“赵梦桃小组”担任党小组组长,这个赵梦桃小组,是当时全国纺织先进集体,是全国纺织行业最优秀的代表。后来,吴桂贤又作为纺织行业代表,两次受邀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活动。

1966年以后,吴桂贤凭借她在纺织行业的种种创新,成为“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此后又被不断拔擢,从西北国棉一场革委会主任升迁为咸阳革委会副主任、陕西省委副书记、省革委会委员。

1969年九大上,吴桂贤被选为中央委员,在1973年的十届一中全会上,她又以最高票数,成为当时的4位政治局候补委员之一。此时的吴桂贤,已经不单单是一个工人模范,还是全国工人的代表。

1975年,吴桂贤和陈永贵一起进入国务院工作,担任副总理,当时她只有37岁。在中央工作的那些日子,吴桂贤并不轻松,当时她住在钓鱼台国宾馆11号楼,由于不习惯,她很快搬了出去。毛主席指示她和陈永贵实行“三三制”,即每年1/3的时间留在中央工作,1/3的时间回原单位劳动,1/3的时间在全国各地进行调研。

这期间,一些同志对她产生了误解,以为她和四人帮有联系,是1974年第四届人大组阁时,被他们加进去的,但实际上,吴桂贤作为工人代表进入国务院工作,是经过毛主席和周总理同意的。吴德就是产生误解的人之一,他在回忆录中对吴桂贤有不恰当的评价,其家人不明就里,未对原文进行修改,造成了双方的误解,最后经调解双方化解了误会。

1977年,吴桂贤申请辞去了副总理的职务,并回到西北国棉一厂工作,此后她一直留在纺织行业继续发光发热。1988年,深圳外贸集团和港商合办了一家鸿华印染厂,吴桂贤受邀担任副总经理,由于业绩出色,半年后就被升任该合资公司董事长。

1998年,60岁的吴桂贤年满退休,中组部专门下发了文件,给予吴桂贤正局级的退休待遇,后来又提高到副国级待遇。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