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胆汤临床应用的体会
作者/俞长荣、俞宜年(执笔)
作者介绍:俞长荣(1919-2003),男,福建永泰人。教授,主任中医师,中医内科专家,首批国家名老中医。祖辈五代行医,父亲俞晓峰擅长内、妇科,精通《伤寒论》。俞幼承庭训,13岁起随父习医,25岁独立开业。1957年起担任福建省中医研究所临床研究室中医师、主任中医师、编辑室主任、文献研究室主任、《福建中医药》杂志主编、福建中医学院教师、教授。1983年至1986年任福建中医学院院长。著有《伤寒论汇要分析》(修订新版)《俞长荣论医集》等著作,撰有《伤寒论精华在于诊治大法》等多篇学术论文。
温胆汤原方出自《千金方》,由茯苓、半夏、陈皮、甘草、竹茹、枳实、姜、枣组成。
方中茯苓健脾利湿,半夏燥湿化痰,陈皮理气,甘草、姜、枣和中健脾,竹茹和胃,枳实行气。诸药配合,共奏祛湿化痰、理气和中之效。
《千金方》的温胆汤,原是为大病后虚烦不得眠而设。这里的“虚烦不得眠”,当属胆胃不和,痰热为患。因痰热互结于中,故自觉虚烦,胃不和则卧不安,故不得眠。用温胆汤正是清其源而正其本。
后人通过临床实践,根据具体情况,在本方的基础上略事加减,发展了许多温胆汤类方,从而扩大了本方的治疗范围。
如加栀子、豆豉,名栀豉温胆汤,治痰火内扰的虚烦不得眠;
加黄芩、黄连,名芩连温胆汤,治痰热内阻、胃火上逆的呕吐;
加芩、连、麦冬、芦根名加味温胆汤,治痰火扰胎的恶阻;
加瓜萎、川贝,名蒌贝温胆汤,治痰热内阻、肺失清肃的咳嗽;
去竹茹、甘草,加人参、熟地、枣仁、远志、五味,名十味温胆汤,治心虚、惊悸、梦遗;等等。
温胆汤临床应用范围甚广,妇、儿科的某些病证皆可适用。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它对于痰热中阻如患者如头痛、眩晕、喘证、失眠、小儿夜啼等都有较好的疗效。兹举例分述下:
一、头痛
兼见头重或眩晕,口苦胸闷,恶心欲呕,夜寐不宁,舌苔厚腻,脉象弦滑。
如挟风寒加白芷、羌活;挟风热加菊花、葛根;火盛加芩、连;肝阳上亢加白芍、钩藤;气虚加党参、玉竹;痛时欲呕、肝胃不和并用吴茱萸汤。
病例严××,女,37岁,工人。1963年11月28日初诊。
自诉经常头痛头晕,以额前及眉棱骨为甚,午后较剧,夜间稍轻。痛剧时则恶心欲呕,如此缠绵月余未已。
夜间偶有烦躁难眠,心悸,五心烦热,畏冷喜着厚衣,有时出现全身浮肿。纳食尚可,二便自调。舌尖红,苔微黄,脉沉细。
诊为厥阴痰浊郁抑上乘阳明,扰于清窍。治拟蠲痰除饮,疏泄厥阴,予温胆合吴茱萸汤加葛根,2剂(每日1剂)。
次诊头痛及眉棱骨痛均减,呕恶已除。故去吴萸姜枣,加栀豉以清宣余火,连服2剂。八个月后询知诸症基本消失,未见复发。
二、眩晕
症见头晕如坐舟车,耳鸣,恶心呕吐,舌胖苔滑,脉弦或弦滑。
如兼胸闷脘胀加白术、泽泻;呃逆加旋复花、代赭石;头痛加天麻、菊花;耳鸣加远志、桑椹;脾虚加参、术。
病例张××,男,51岁,会计。1974年8月19日初诊。
患美尼尔氏病(经西医诊断),经常发作。此次于四日前复发。发时耳鸣脑转,自觉周围物体旋转,胸闷,恶心呕吐,舌体胖,苔薄白润滑。
证属痰浊内阻,清阴不升,治宜祛痰化浊,予温胆汤加远志、泽泻。服2剂后诸症基本缓解。
后因工作紧张,又感胸闷,微恶心,但未发眩晕。为防微杜渐,予六君子汤加泽泻、钩藤等以健脾祛痰熄风。服6剂后诸症缓解,随访至1977年底未见复发。
三、喘证
症见咳嗽气喘,痰多而粘,食欲不振,脉滑或弦,舌苔腻。
如表证未清者加前胡、荆芥、杏仁;痰多加胆星、款冬;痰黄加川贝、苇茎、鱼腥草;喘甚加苏子、地龙干。
至于长期咳喘痰多者可用本方蠲痰先治其标,后应视脾虚或肾虚情况分别采取健脾扶肾法以治其本。
病例李××,男,11岁,学生。1974年2月21日初诊。
患儿自7岁起每于冬春或天气寒冷时发生哮喘,痰多难咯,食欲不振,大便一向溏薄。面色不荣,舌质淡,苔白腻。
此乃脾虚挟痰之证,先予祛痰定喘,然后再思固本之策。
方用温胆汤加苏子、地龙干、白术。服6剂哮喘基本控制,续以参苓白术散去砂仁加苏子、枳壳巩固疗效。
四、失眠
如兼胃脘胀闷加神曲、麦芽;虚烦加山栀,豆豉;心悸易惊加牡蛎、枣仁、朱砂;口干短气加阿胶、五味。
病例许××,男,40岁,干部。1964年7月24日初诊。
失眠两年,每晚只能睡4~5小时,近两个月来常彻夜不能入眠。曾在某医院治疗,每次服鲁米那至6片,亦无济于事。
伴发头晕,巅顶痛,耳鸣,目花,心跳,烦躁,口干,胃脘胀,精神疲倦,纳呆,体重明显减轻。舌质舌苔无明显变化。脉象左缓而弱,右缓小弦。
此乃气火郁结,遂使清净无为之府与虚灵不昧之神失其宁谧之常。亟宜先予清化,使气火平静,遂投栀豉温胆汤,服3剂。
次诊胃脘胀减,食欲较振,睡眠较前好,惟心跳更甚。依前法加酸枣仁、远志、朱砂拌茯苓。服4剂后诸症显著好转,每晚能睡7小时左右。最后以加减地黄丸巩固疗效。
五、小儿夜啼
症见夜寐不安,时时惊啼,食纳减少,腹胀吐乳,呕吐痰涎,舌苔白厚。
烦躁不安者加真珠母、麦冬;抽搐者加钩藤、蝉衣、僵蚕;食积者加莱菔子、内金、砂仁。
病例钟××,女,3个月。1975年12月1日初诊。
每日凌晨二时左右即啼哭不休,至天明始稍安,如此已持续月余。伴腹胀、呃逆,不时吐乳呕痰,舌苔白厚。
此乃脾虚痰阻之证,治宜理中化痰。予温胆汤去陈皮加砂仁、莱菔子。
服2剂后吐乳、呃逆及腹胀均减,仍夜啼。照上方去砂仁,加明党参、双钩藤、白芍、陈皮。又服2剂后夜啼改善,他症继续好转。续服两剂夜啼止,诸症除。
六、体会
本文概要介绍了温胆汤的出处和原方的治疗作用。临床应用温胆汤的基本指征为胸痞痰多,恶心欲呕,舌苔多厚腻。温胆汤所以能对上述各证有效,是因为本方具有消除痰饮的作用。
本方名为温胆,实系清胆和胃。元代名医罗谦甫说它“虽不治胆,而胆自和;盖所谓胆之痰热去故也。命名温者,乃谓温和之温,非谓温凉之温也。”罗氏所言,实为中肯。
中医认为,痰饮是致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痰生百病”“怪病多由痰”,虽然未免夸张,但也说明痰饮致病的多样性、复杂性;“痰去病自消”,则又说明消除痰饮在临床运用中的重要性。
本文所举案例,见症虽各不同,但审证求因,均可用“痰热”二字以蔽之。近年有些学者提出,中医认为是“痰热”所致的某些病症多数属神经系统疾患;并认为温胆汤有镇静、调整神经功能的作用。
笔者对此颇有同感。本文所举案例,可以说都与神经系统尤其是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有较密切的关系。
至于“痰热”的实质以及温胆汤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机理,则有待广大中西医工作者共同努力,进一步探讨。
中医书友会推荐搜索
温胆汤俞长荣眩晕